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僅存的三首詩,看盡黃巢的一生

黃巢(820年-884年), 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 善於騎射, 粗通筆墨, 少有詩才, 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 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 王仙芝起義前一年, 關東發生了大旱, 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 服差役, 百姓走投無路, 聚集黃巢周圍, 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 十二月十三日, 兵進長安, 於含元殿即皇帝位, 國號“大齊”, 建元金統, 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 黃巢敗死狼虎穀。 昭宗天複初年, 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 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 唐末農民起義結束。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菊花, 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 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 皆下品。 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 借詠菊以抒抱負, 境界瑰麗, 氣魄恢宏, 筆勢剛勁, 格調雄邁,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 手擎長劍, 氣衝霄漢的英雄形象, 諸如“我花開後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 語調斬截, 氣勢淩厲, 對後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題菊花

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 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 但它並不流於粗豪, 仍不失含蘊。 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 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自題像

唐代:黃巢

記得當年草上飛, 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 獨倚欄幹看落暉。

據說黃巢本人後來戰死疆場了, 但也有傳說黃巢起義失敗後在洛陽做了和尚。 從這首詩來看, 他沒有戰死, 後來削髮為僧了。 如果真像民間傳說那樣,

這些叱吒風雲的農民領袖遁入空門, 其人生感觸一定非尋常人所能及。 比如像這首詩的頭兩句, “記得當年草上飛, 鐵衣著盡著僧衣”, 既表明了黃巢曾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馬倥傯歲月, 又顯示了他後來靜如止水的僧侶生涯, 其鮮明的對比, 令人感慨。 尤其是“天津橋上無人識”這一句, 生動地描述了英雄遲暮那種無可奈何的蒼涼和悲哀, 令人歎息。 但筆鋒一轉, “獨倚欄幹看落暉”一句, 又悠然刻畫了一種“人生韶華短, 江河日月長”的意境, 令人回味無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