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什麼樣的制度影響了,曹魏的的興盛與衰敗?

建安五年,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大戰, 以少勝多, 之後用七年的時間平定河北, 收撫南匈奴, 攻滅烏桓, 統一北方, 在三國鼎立中佔據老大位置, 達到曹魏頂峰, 或許曹魏興起的因素很多, 但是真正不能忽視的興盛一條, 屯田制度的推廣實行。

屯田制自古有之, 並非曹操首創, 但曹魏的屯田規模很作用確實空前絕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 二者都是戰爭時期的產物, 為供應軍糧而興辦, 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力同樣需執戈對敵。 不同之處在于, 屯田民主要從事農墾生產, 而軍士以攻防為主。

從時間來看, 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 軍屯始于建安之末

東漢末年, 諸侯混戰, 流民失所, 出現幾十上百萬的人無田可耕, 無飯可吃, 曹操在司馬懿的宣導下實行屯田制, 建安元年, 與袁紹大戰, 雖以少勝多, 但是沒有好的戰爭 , 也沒有壞的和平, 農民永遠是被迫害的。

屯田制度將農民組織起來, 由政府干涉農業, 雖然賦稅極重, 但提供了百萬軍糧, 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 是曹魏幾年後能穩定內部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屯田制的實行, 對於戰亂後北方的恢復與發展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例如:繁華的東都洛陽,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 城內及周圍200裡以內的村落都被燒光, 直到曹丕在這裡定都時, 還是“都畿木成林”。 但由於曹魏政府在這裡設置典農, “斫開荒萊, ……墾田特多”, 因此使人口激增, 經濟逐漸復蘇。 至齊王曹芳時, 洛陽便又成為“其民異方雜居, 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 天下四方會利之所聚”的繁榮都市了。

又如, 從洛陽到皖北壽春, 原來也是軍閥混戰的中心地帶, 城市田園化為一片廢墟。 但自曹魏政府把這一帶劃為重點屯田的區域後, “自壽春到京師, 農觀兵田, 雞犬之聲, 阡陌相屬”, 逐漸呈現出經濟復蘇的景象了。

曹魏後期, 屯田剝削量日益加重, 分配比例竟達官8民2的程度, 令人髮指, 引起屯田民的逃亡與反抗, 屯田土地又不斷被門閥貴族所侵佔, 於是屯田制逐漸被迫害, 咸熙元年, 政府取消民屯, 雖然兵屯繼續存在, 但是作用已經不大了,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內部不穩, 朝政不穩, 屯田制的破壞, 最終讓曹魏政權走向衰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