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把密碼寫在臉上的人臉識別 便捷性與安全性的博弈

提起人臉識別, 現在你一定能夠想到iPhone X的Face ID, 作為蘋果手機首次採用的全新解鎖方式, Face ID的人臉識別技術一下子讓普通人對這種方式解鎖方式感到莫名的高大上。

其實不單單是iPhone X, 在此之前三星就早早推出了人臉識別解鎖, 比如早前發佈的三星Galaxy Note8, 就搭載了臉部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三種識別方式, 而華為旗下的榮耀Magic也早就推出Face Code, 是將生物識別和人工智慧相結合的一個比較有趣的嘗試。

不光是在我們熟知的手機上, 其實人臉識別系統的研究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 八十年代後隨著電腦技術和光學成像技術的發展得到提高, 並與就是年代後期就真正進入初級的應用階段。

人臉識別系統集成了人工智慧、機器識別、機器學習、模型理論、專家系統、視頻影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 同時需結合中間值處理的理論與實現, 是生物特徵識別的最新應用,

是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轉化的典型代表。

把密碼寫在臉上的人臉識別靠譜麼?

雖然是一項研發了幾十年的技術, 但是這項技術真正被大眾認識到, 並初步瞭解也僅僅是在這幾年的時間裡。 比如我們上述的支援人臉識別的各種品牌手機, 就是大眾認知人臉識別的其中一個視窗。

除了手機之外, 人臉識別在各種APP應用甚至城市公共系統中也有展現。 如支付寶和滴滴的刷臉登錄, 阿裡旗下飛線旅行平臺飛豬今年3月推出的在酒店“刷臉入住”功能, 京滬高鐵人臉識別進站通道, 深圳市創新政府服務在2017年宣佈上線退休人員刷臉領取養老金項目, 甚至包括北京江蘇等地在公共廁所安裝的“人臉識別”廁紙機等等,

這些都是人臉識別系統在日常使用中的體現。 當然如果你的公司採用的是人臉識別考勤的話, 那麼你在人臉識別系統的使用上還有更多的發言權。

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物識別模式, 人臉識別和之前的識別模式的確存在不少的優勢。


1:非強制性, 使用者不需要專門配合人臉採集設備, 幾乎可以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可獲取人臉圖像, 這樣的取樣方式沒有“強制性”, 相比虹膜識別需要特點姿勢, 也大大提高了人臉識別的便捷性;

2:非接觸性, 使用者不需要和設備直接接觸就能獲取人臉圖像, 這和指紋識別需要接觸才能實現的特點大不相同, 而指紋這樣接觸識別的方式在手上有汗漬或者油漬時經常出現無法解鎖的尷尬;

3:併發性, 在實際應用場景下可以進行多個人臉的分揀、判斷及識別。 這個功能多應用在公共安全領域中, 比如通過監控實現對目標人員的識別與追蹤等。

目前人臉識別功能最常見主要還是應用在識別與身份認證上,

那麼這種把密碼寫在臉上的情況靠譜麼?要分析靠不靠譜, 還得從便捷性和安全性兩個角度來考慮。

人臉識別是不是真的足夠便捷?

關於人臉識別的便捷性需要考慮的有兩點, 一是從系統層面來看, 人臉識別是不是真的要優於其他的識別模式。 從目前人臉識別被應用的範圍來看, 不管是金融領域銀行推出的可“刷臉取款”的ATM機, 還是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酒店“刷臉入住”、高鐵“刷臉乘車”等等, 的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作為一項還在發展中的技術, 人臉識別並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 很多人不管是出於安全還是怕麻煩的考慮, 也只把它作為一個新鮮事物, 嘗試過就夠了, 這大大限制了它的普及。

而且如同在移動支付領域掃碼雖然在技術層面落後於NFC, 但因為NFC更高的成本限制,以及用戶在使用中心理安全問題,掃碼支付的普及率大大高於NFC一樣,人臉識別同樣面臨成本和使用者心理安全的問題需要解決。

二是在單次使用中是不是比之前的識別模式更加直接、簡單。這就要看單次識別的成功率,回想在蘋果發佈會上第一次人臉識別演示的失敗,大家就應該知道其實這項技術還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成功識別,而且相對指紋識別有汗漬油漬影響識別成功率的問題,人臉識別在妝容、眼鏡以及其他面部或頭部配飾上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試想一下,在北方的嚴寒中的室外,如果你想要解鎖自己的手機,還要把裹得嚴嚴實實的臉全部露出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殘酷的考驗。

當然人臉識別在手機中的一些應用確實有很大的便捷性。比如此前華為旗下榮耀Magic的FaceCode,就是人臉識別這樣的生物識別技術與人工智慧很好的結合典範。所謂FaceCdode ,就是指當你收到消息時,只有預先錄入人臉資訊的主人能夠看到消息詳情;其他人則只能看見“收到一條通知”的提示。這樣的應用讓智慧手機才真正顯得名副其實。相比于解鎖,這樣的應用方式才是人臉識別更高級的應用場景。

人臉識別的安全性並非無懈可擊

雖然說人臉與人體的其它生物特徵(指紋、虹膜等)一樣具有唯一性,這是他作為身份鑒別的必要前提,但是相比指紋和虹膜這種固定不變的特徵,人臉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

比如對於雙胞胎來說,特別是同卵雙胞胎,他們的長相通常都會達到極其相似的程度,這對於人臉識別系統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識別系統因此提高識別匹配的精准度,降低容錯率,那麼對於化妝問題以及自然的容貌變化使用起來必定又很不友好。

而且,雖然不少人臉識別系統都號稱擁有活體檢測的環節,但是依然可以通過注入應用繞開活體檢測,所以也並沒有給安全性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從目前的技術情況來看,想要靠刷臉來實現識別甚至是金融支付還是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除了使用安全之外,還有隱私安全也是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大障礙。隨著隱私越來越被大家關注,人臉識別系統所採集的面部資訊會不會洩露,給使用者帶來更大的麻煩,成了很多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數位化時代,技術發展與資料安全一直在相互博弈中,以更多的個人資料換取更大的技術發展,目前來看還是一個不切實際想法,越來越注重隱私的大眾對於個人資料的擔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智慧化抱有更多不信任的眼光。雖然很多採用人臉識別的企業都像蘋果一樣表示並不會在雲端收集使用者的臉部資料,但是涉及到個人資訊安全,信任的問題並不是那麼輕鬆就能解決的。

最重要的一點,像面部資訊這樣的對使用者而言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資訊,一旦包含此類資訊的資料庫被攻擊,資訊外泄,那麼對於人臉識別系統就是非常大的打擊。你不可能像設置數位密碼那樣重新設置新的密碼,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有第二張臉,這才是像人臉識別這樣的生物識別模式潛在的最大風險。

所以雖然人臉識別看起來在未來有很大的應用場景和空間,但是這項技術究竟會走向何處,現在過分樂觀還為時尚早。

但因為NFC更高的成本限制,以及用戶在使用中心理安全問題,掃碼支付的普及率大大高於NFC一樣,人臉識別同樣面臨成本和使用者心理安全的問題需要解決。

二是在單次使用中是不是比之前的識別模式更加直接、簡單。這就要看單次識別的成功率,回想在蘋果發佈會上第一次人臉識別演示的失敗,大家就應該知道其實這項技術還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成功識別,而且相對指紋識別有汗漬油漬影響識別成功率的問題,人臉識別在妝容、眼鏡以及其他面部或頭部配飾上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試想一下,在北方的嚴寒中的室外,如果你想要解鎖自己的手機,還要把裹得嚴嚴實實的臉全部露出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殘酷的考驗。

當然人臉識別在手機中的一些應用確實有很大的便捷性。比如此前華為旗下榮耀Magic的FaceCode,就是人臉識別這樣的生物識別技術與人工智慧很好的結合典範。所謂FaceCdode ,就是指當你收到消息時,只有預先錄入人臉資訊的主人能夠看到消息詳情;其他人則只能看見“收到一條通知”的提示。這樣的應用讓智慧手機才真正顯得名副其實。相比于解鎖,這樣的應用方式才是人臉識別更高級的應用場景。

人臉識別的安全性並非無懈可擊

雖然說人臉與人體的其它生物特徵(指紋、虹膜等)一樣具有唯一性,這是他作為身份鑒別的必要前提,但是相比指紋和虹膜這種固定不變的特徵,人臉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

比如對於雙胞胎來說,特別是同卵雙胞胎,他們的長相通常都會達到極其相似的程度,這對於人臉識別系統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識別系統因此提高識別匹配的精准度,降低容錯率,那麼對於化妝問題以及自然的容貌變化使用起來必定又很不友好。

而且,雖然不少人臉識別系統都號稱擁有活體檢測的環節,但是依然可以通過注入應用繞開活體檢測,所以也並沒有給安全性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從目前的技術情況來看,想要靠刷臉來實現識別甚至是金融支付還是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除了使用安全之外,還有隱私安全也是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大障礙。隨著隱私越來越被大家關注,人臉識別系統所採集的面部資訊會不會洩露,給使用者帶來更大的麻煩,成了很多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數位化時代,技術發展與資料安全一直在相互博弈中,以更多的個人資料換取更大的技術發展,目前來看還是一個不切實際想法,越來越注重隱私的大眾對於個人資料的擔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智慧化抱有更多不信任的眼光。雖然很多採用人臉識別的企業都像蘋果一樣表示並不會在雲端收集使用者的臉部資料,但是涉及到個人資訊安全,信任的問題並不是那麼輕鬆就能解決的。

最重要的一點,像面部資訊這樣的對使用者而言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資訊,一旦包含此類資訊的資料庫被攻擊,資訊外泄,那麼對於人臉識別系統就是非常大的打擊。你不可能像設置數位密碼那樣重新設置新的密碼,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有第二張臉,這才是像人臉識別這樣的生物識別模式潛在的最大風險。

所以雖然人臉識別看起來在未來有很大的應用場景和空間,但是這項技術究竟會走向何處,現在過分樂觀還為時尚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