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射雕》《水滸傳》中用銀子的習慣蒙過多少現代人?

也許是因為古典傳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 現在大家一說起古代貨幣都以為是銀子做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真實歷史上普遍使用銀, 只是明朝中期以後的事情。

從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白銀合法化, 到1935年國民政府法幣改革、白銀退出流通, 雖有整整500年, 但在歷史長河中只是極小的一段。

水滸傳裡宋江動不動就送人銀子, 還有岳家軍、楊家將, 動不動拿出多少兩銀子來都是不對的。 類似的錯誤也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裡, 郭靖追黃蓉時出手很大方, 剛見面就送給了黃蓉貂裘、汗血寶馬等名貴物品。 郭靖第一次請黃蓉吃飯, 地點在張家口, 不算什麼繁華都會, 黃蓉點菜, 郭靖買單, 點的是“玫瑰金橘、香藥葡萄、糖霜桃果、梨肉好郎君”等, 名字好聽, 其實都沒啥。 到結帳時卻發現共花了“十九兩七錢四分銀子”, 這絕對是一筆鉅款, 看來郭大俠挨宰了。

問題倒不在這兒, 問題是作為生活在南宋的人, 郭靖、黃蓉下館子用銀子去結帳, 就好像現在去飯店吃飯拿的是“袁大頭”一樣, 時空錯位了。

追溯真實的歷史:先秦, 民間主要以銅為貨幣材料, 如圜形錢、刀形幣和鏟形錢。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白銀只作為器飾寶藏, 不作貨幣。 臨近中國一些國家卻有很多關於銀錢的記載。 比如安息國(波斯), “以銀為錢, 錢如其王面, 王死輒更錢, 效王面焉”(《史記·大宛列傳》)。 其他國家, 如條支、罽賓也如此。 遠至大秦(羅馬帝國), “以金銀為錢, 銀錢十當金錢一。 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 有利十倍”(《後漢書·西域傳》)。

張騫通西域後, 東西方貿易在陸上打開, 絲綢之路開通, 漢朝與西方的貿易往來逐漸頻繁。 當時西域使用白銀, 河西諸郡也開始使用銀錢是自然而然的事。 東西方海上貿易開闢後, 交趾、廣州一帶也使用金銀, 這也是由於海外貿易帶來的直接後果。 南北朝時期內亂不已, 幣制複雜, 使用金銀的情況更進了一步, 不過僅限於西北與東南沿海, 大部分地區仍使用銅錢。

自唐代起, 白銀作為貨幣的功能進一步凸顯, 這是因為唐朝與西域的聯繫與前代更為緊密。 嶺南一帶, 錢與金銀丹砂象牙同用作貨幣, 其他地方仍將金銀當作一種寶, 用於行賄、禮品與土貢等。

兩宋時期, 白銀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開始充當交換媒介, 其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這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加深帶來的必然結果。 與宋接壤的西夏、遼、金都使用白銀。 北宋在與夏、遼議和之後, 每年交納為數不少的白銀作為歲幣。 歷史上被稱為“澶淵之盟”的宋遼議和, 宋向遼每年輸銀十萬兩, 絹二十萬匹, 就是發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事。 過了40年, 宋夏議和, 宋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 銀五萬兩, 茶二萬斤。 與北宋並立的金朝,

在金章宗執政的承安二年(1197年)開始鑄造名為“承安寶貨”的銀鑄幣, 這是中國錢幣史上最早的白銀鑄幣。

元朝入主中原後, 于中統元年發行“中統鈔”, 作為唯一法定貨幣。 紙幣發行以金銀為兌換準備, 而其中主要又是銀。 雖然元朝禁止百姓使用金銀, 但民間仍然大量使用白銀。 元廷通過科差、推行鈔法搜刮了大量白銀, 這些白銀通過色目商人與西亞的生意往來, 不斷外流, 因為當時元朝的銀價比西亞國家低得多。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 諸路交鈔都提舉司請以平准庫的白銀鑄成錠, 重50兩, 名為“元寶”——我們至今仍有這樣的稱呼, 它最早始於元代。

明朝在貨幣制度上繼承前朝,一開始就禁用金銀,推行寶鈔制度,但白銀交易在民間卻無法禁止,並逐漸成為普遍趨勢。白銀成為明代以來最主要的貨幣有其必然性,當時的文學家王世貞曾說:“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產日少;米與錢賤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米不能久,鈔太虛亦複有溢爛;是以白金(銀)之為幣長也。”(《弇州史料後集》)。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戶部下令將江南租賦改征白銀、布帛,運北京發放官俸,“弛用銀之禁”,於是“朝野率皆用銀”。實際上這是白銀作為貨幣的合法化,從此朝廷財政也日益轉向用銀為重點。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首輔張居正將“一條鞭法”推行全國,白銀貨幣地位進一步加強。

而在此時,如果沒有發生另一件巧合的事,明朝的白銀貨幣化還是不可能的。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歷史學家全漢升估算,1550年至1650年間輸入的白銀達2億兩左右,是明代自身生產規模的10倍。由於中國人能生產絲綢、瓷器及茶葉等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而白銀卻相對稀缺,歐洲並沒有中國人想要的商品,但手裡卻掌握著經新大陸的白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就此形成,白銀源源不斷流入明朝,白銀終於成了中國最主要的幣材。

明朝在貨幣制度上繼承前朝,一開始就禁用金銀,推行寶鈔制度,但白銀交易在民間卻無法禁止,並逐漸成為普遍趨勢。白銀成為明代以來最主要的貨幣有其必然性,當時的文學家王世貞曾說:“凡貿易金太貴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產日少;米與錢賤而不便大用,錢近實而易偽易雜,米不能久,鈔太虛亦複有溢爛;是以白金(銀)之為幣長也。”(《弇州史料後集》)。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戶部下令將江南租賦改征白銀、布帛,運北京發放官俸,“弛用銀之禁”,於是“朝野率皆用銀”。實際上這是白銀作為貨幣的合法化,從此朝廷財政也日益轉向用銀為重點。明神宗萬曆九年(1581年),首輔張居正將“一條鞭法”推行全國,白銀貨幣地位進一步加強。

而在此時,如果沒有發生另一件巧合的事,明朝的白銀貨幣化還是不可能的。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歷史學家全漢升估算,1550年至1650年間輸入的白銀達2億兩左右,是明代自身生產規模的10倍。由於中國人能生產絲綢、瓷器及茶葉等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而白銀卻相對稀缺,歐洲並沒有中國人想要的商品,但手裡卻掌握著經新大陸的白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體系就此形成,白銀源源不斷流入明朝,白銀終於成了中國最主要的幣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