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史上被低估的人物,東吳第一丞相的他最可惜!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一、蔣幹

蔣幹劇照

蔣幹,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 但在《三國演義》裡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癡。

其實, 正史中的他, 的確是個風流名士, 並不是個白癡。 曹操南征, 強征蔣幹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 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 蔣幹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 但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 不得不為之, 另一方面, 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 一聽蔣幹來訪, 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便帶著蔣幹巡營一周, 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 蔣幹在整個過程中, 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 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 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 而之後的蔣幹盜書, 也完全是子虛烏有, 蔡瑁、張允被攻殺, 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

而被張遼、於禁攻破, 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 再之後的連環計, 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 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 蔣幹回見曹操, 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 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 蔣幹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 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二、孫邵

孫邵

孫邵, 孫權的第一任丞相, 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 孫邵算是個老資格。

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 而是青州北海國人, 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 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 于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 孫策死後, 孫權剛上臺, 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 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 受到孫權的賞識。 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 在劉備表薦孫權為“行車騎將軍”之後, 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 在孫權稱王之後, 即黃武元年, 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 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 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

而且, 陳壽關於《三國志·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 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 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 所以整部《三國志》, 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 所以, 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 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裡, 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 對蜀漢信使往返, 言歸於好。 而這, 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

可惜呀可惜, 如此重要的一個人, 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 而使得他幾乎淹滅于歷史的長河中。

三、高順

高順, 呂布的部下, 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

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 甚至超過了張遼。 從整部演義中, 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 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 其實, 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 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 名震八方。 但是, 當時在呂布的麾下, 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 而高順, 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評論一名將軍時, 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 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 打得出名就行。 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那一年, 劉備在沛國駐紮, 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 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 呂布很不放心, 就出兵攻破了劉備。 劉備投奔曹操, 曹操送給他兵和糧, 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候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四、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

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並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

曹操

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征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並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於是死守壺關。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

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

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五、張昭

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份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敬佩他,對他行"升堂拜母"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管仲”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托孤給他,並說:“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顏直諫上。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

孫權

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

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

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六、劉焉

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

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至於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

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

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佈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PS:以上個人看法,你們心裡肯定也有覺得可惜的人吧,歡迎評論區留言。

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候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四、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

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並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

曹操

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征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並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於是死守壺關。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

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

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五、張昭

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份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敬佩他,對他行"升堂拜母"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管仲”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托孤給他,並說:“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顏直諫上。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

孫權

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

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

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

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六、劉焉

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

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至於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

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

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佈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PS:以上個人看法,你們心裡肯定也有覺得可惜的人吧,歡迎評論區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