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速食麵、啤酒為什麼賣不動了?

速食麵、啤酒和貧窮物品華說

不吃速食麵久矣。 前些天坐高鐵出門, 臨時起意在社區邊上的超市里買了一個碗裝速食麵放在背包裡——高鐵站和列車內而今是不賣速食麵了。

臨近午時, 用列車上的開水泡了面, 在等待面熟的間隙環顧了一下車廂, 忽然發覺吃速食麵者寥寥無幾。 這樣的一幕, 與當年讀書時去之天壤。 當其時也, 速食麵乃旅客“出門旅行之必備”, 每到飯點, 列車車廂內彌漫著速食麵的氣味, 當然, 還有火腿腸。

車廂內的場景轉換, 是方便上市場由盛轉衰的一個具體而微的注腳。 穩坐國內速食麵行業第一把交椅的康師傅最新公佈的半年報說, 今年上半年營收41.91億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13.94%。 在這其中, 占公司總收入近四成的速食麵業務在上半年實現收入15.42億美元, 同比下滑13.95%,

有意思的是, 在康師傅半年業績發佈之前, 香港恒生指數公司宣佈,

從9月5日開始, 在香港主機板上市的康師傅控股將被剔除出恒生指數成份股。 5年之前的2011年, 也即是康師傅入選恒指成份股的那一年, 一個普遍接受的說法, 是國內方便上市場的“尖峰時刻”。 從那之後, 市場開始掉頭向下, 一路持續下滑, 至今未見轉機。

與方便上市場“同病相憐”的是啤酒行業。 國內知名的啤酒企業的半年報均已發佈完畢, 看看它們的成績單罷:今年上半年, 國內啤酒“一哥”華潤啤酒實現銷量612.8萬千升, 同比下降1.9%;青島啤酒實現銷量 444 萬千升, 同比下降9.72%;燕京啤酒的銷量為267萬千升, 同比下降9.8%。 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資企業在華啤酒銷量也都出現下滑, 譬如說, 百威英博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81.42萬千升, 同比下降了1.8%,

其中第二季度市場銷量下滑了2.3%。 與這些行業巨頭相比, 區域性啤酒企業的境況更加慘澹:蘭州黃河實現營收3.55億元, 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82%;惠泉啤酒實現營收3.06億元, 同比下降23.36%……業績“比慘”的背後, 是整個行業的不景氣。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說法, 今年上半年, 國內啤酒行業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 同比下滑4.3%。 從2014年7月起, 國內啤酒行業已經出現了連續24個月的下滑。

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市場之潮汐有漲有落, 原本是正常不過的。 然而, 速食麵、啤酒的“賣不動”, 卻並不能以此視之。 因為很明顯地, 這並非偶然的市場波動, 而是潮流所向。 這兩個行業的市場收縮, 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性的衰落。

這衰落由何而起?以愚觀之, 是因為速食麵、啤酒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視為“貧窮物品”,

收入增加之後減少了消費, 從而減少了市場對這些物品的需求量。

貧窮物品(Inferior Goods)雲者, 是指因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減少的物品。 貧窮物品可不是低價物品, 不是低檔物品, 也不是次品。 速食麵也可以賣高價, 一些企業如今向市場投放單價30元以上的速食麵, 價格可不低;啤酒可以做到“高端大氣上檔次”, 精美絕倫, 不是低檔物品;速食麵、啤酒的品質有保證的, 也不是次品。 在經濟學上, 所謂貧窮物品, 很明確, 即是因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減少的物品。 邏輯上, 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是貧窮物品, 是與不是, 要看每一個人的選擇而定。 同一樣物品, 甲視為貧窮物品, 乙卻並不這樣認為。 人之物性不齊, 各如其面也。

既然某一物品是否屬於“貧窮物品”, 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 憑什麼說速食麵、啤酒被眾多的人們視為“貧窮物品”?回答是, 在輿論的裹挾之下, 人們對於速食麵、啤酒形成了一種基本共識:作為食品, 它們是不健康的!這種對速食麵、啤酒形象的感知和認識, 使得其成為眾人眼中的“貧窮物品”, 在收入提高之後減少了消費量。

很難說對速食麵、啤酒的這種看法有多少科學依據。 多年來速食麵企業如竇娥一般始終在喊冤, 認為將速食麵與垃圾食品、不健康食品畫上等號是“莫須有”的罪名, 也有不少分析直指這種觀念的謬誤。 奈何在各類訊息的傳達和競爭中, 這一觀念被人們所普遍接受了, 並成為輿論的主流。 提到速食麵, 人們會下意識地將其與“防腐劑”、“沒營養”“垃圾食品”聯繫在一起,啤酒呢?則是“高熱量”的代名詞,容易導致肥胖、“啤酒肚”,炸雞配啤酒、吃海鮮喝啤酒等所謂美餐則與心血管、痛風等疾病密切相關。對速食麵、啤酒的這一感知和認識之正確與否不是問題的重點,說偏見也罷,成見也罷,重點是,這種觀念被大家接受了,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根深蒂固驅之不去。這些年,速食麵企業不知花費了多少氣力,推出各式花樣的品類,力圖說服消費者改變成見或者偏見,奈何“可憐無補費精神”,消費者不接受,終究是枉然。從經濟學上說,這是當下的人們面對的一種訊息局限。在這訊息局限下,速食麵、啤酒被眾人歸入了“貧窮物品”之列。

啤酒和葡萄酒的此消彼長是一個好例子。日常的觀察所見,四周喝葡萄酒的人們明顯的多了起來。當然不是那動輒數萬元一瓶的“拉菲”之類高檔紅酒,是數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平民的葡萄酒,在超市里售賣。當下主流的輿論,視葡萄酒為健康食品有益於身體,而啤酒則是高熱量的不健康食品。當收入增加,人們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多喝了葡萄酒,減少了啤酒的消費。

一種觀念一旦形成,要改變談何容易。在現有的訊息局限下,速食麵、啤酒之“貧窮物品”的形象,斷然難以改變,因而可以推斷,速食麵、啤酒市場收縮之窘境,不會有改善之可能。“賣不動”,將是未來市場的“主旋律”。

2016/9/5

人們會下意識地將其與“防腐劑”、“沒營養”“垃圾食品”聯繫在一起,啤酒呢?則是“高熱量”的代名詞,容易導致肥胖、“啤酒肚”,炸雞配啤酒、吃海鮮喝啤酒等所謂美餐則與心血管、痛風等疾病密切相關。對速食麵、啤酒的這一感知和認識之正確與否不是問題的重點,說偏見也罷,成見也罷,重點是,這種觀念被大家接受了,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根深蒂固驅之不去。這些年,速食麵企業不知花費了多少氣力,推出各式花樣的品類,力圖說服消費者改變成見或者偏見,奈何“可憐無補費精神”,消費者不接受,終究是枉然。從經濟學上說,這是當下的人們面對的一種訊息局限。在這訊息局限下,速食麵、啤酒被眾人歸入了“貧窮物品”之列。

啤酒和葡萄酒的此消彼長是一個好例子。日常的觀察所見,四周喝葡萄酒的人們明顯的多了起來。當然不是那動輒數萬元一瓶的“拉菲”之類高檔紅酒,是數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平民的葡萄酒,在超市里售賣。當下主流的輿論,視葡萄酒為健康食品有益於身體,而啤酒則是高熱量的不健康食品。當收入增加,人們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多喝了葡萄酒,減少了啤酒的消費。

一種觀念一旦形成,要改變談何容易。在現有的訊息局限下,速食麵、啤酒之“貧窮物品”的形象,斷然難以改變,因而可以推斷,速食麵、啤酒市場收縮之窘境,不會有改善之可能。“賣不動”,將是未來市場的“主旋律”。

2016/9/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