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摘|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1月1日

依據佛陀的智慧, 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 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 或受到絕症折磨時, 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 也不必到死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 此時此地, 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 我們可以全心全意、準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恆的契機。

1月2日

學習禪坐, 是你這輩子所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 唯有通過禪定, 你才能踏上發掘真性的旅程, 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詳所需的定力和信心。 禪定是通往證悟之路。

1月3日

在教禪坐時,

我常在開頭就說:“把你的心帶回家, 然後放下, 放鬆。 ”

整個禪坐過程可以簡化成這三個重點:把你的心帶回家、放下、放鬆。 每個重點都包含著許多層面的意義。

把你的心帶回家, 意思是通過專注的修習, 把心帶進安住的境界。 其深義是把你的心轉向內在, 安息在心性之中。 這本身就是最高的禪定。

放下就是把心從執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 因為你認識到一切痛苦、恐懼和挫折都來自執著心的貪欲。 在比較深的層次裡, 由於你越來越瞭解心性而產生的體悟和信心, 可以啟發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 讓你解脫心裡的一切執著, 讓心自在無礙, 在禪定的啟發中融化。

最後, 所謂放鬆就是心要寬廣, 放鬆心情。 更深入一點來說,

放鬆你自己, 進入真正的心性, 也就是本覺之中。 這種喚起的過程, 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覺上放鬆”。 這就好像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 每一粒沙都自動安頓下來。 這就是你在真性中放鬆的方式, 讓一切思想和情緒自然地平息, 融入心性的狀態中。

1月9日

當你認真觀察, 就可以發現萬物本身並非真實存在, 這種非獨立存在, 我們稱為“空性”。 讓我們來觀想一棵樹。 當你想到一棵樹的時候, 就會想到一個明確的物體。 在某個層次上, 就像海浪一樣, 樹確實是明確的物體。 但當你仔細觀察, 就會發現, 樹畢竟沒有獨立的存在。 細細思考, 還會發覺, 樹可以化解成一個極微細的關係網, 延伸到整個宇宙。 落在樹葉上的雨, 搖動樹的風, 滋養樹的土壤、四季和氣候,

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 都構成樹的一部分。 當你繼續想下去, 就可以發現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成就這棵樹:任何時刻, 樹都不能獨立於其他事物;任何時刻, 樹的本質都在微細變化中。 這就是我們所謂一切皆空, 一切皆無法獨立存在。

1月10日

當更多人瞭解他們的心性時, 他們將會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 知道它多麼美好, 並樂意為保存這個世界而奮鬥。 很有趣的是, 藏語中“佛教徒”發音為“nangpa”, 意譯為“內省的人”—從心性而非從外尋找真理的人。 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訓練, 都只針對一個目標:往內看心性, 從而擺脫死亡的恐懼, 幫助我們體悟生命的真相。

1月11日

佛教禪師知道心多麼有彈性和可塑性。 如果我們訓練它, 什麼事都辦得到。

事實上, 我們早已被輪回訓練有素。 我們被訓練去嫉妒、執取、焦慮、憂傷、絕望和貪婪, 被訓練得一旦面對刺激就暴跳如雷。 其實, 我們已經被訓練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不必努力去激發, 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自動生起。 因此, 一切都是訓練和習氣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 就會清楚, 把心投入混淆的狀況中, 很容易成為迷惑陰鬱的專家, 耽于沉溺, 不自覺而堅定地屈服於它的支配。 在禪坐中, 讓心致力於解脫妄想, 我們將發現, 只要有耐心、紀律和正確的訓練, 時間一久心會自動解開自己的結, 並認識本有的喜悅和清明。

本文摘自浙江大學出版社《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