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線從業者眼中的碳源對同化藻類蛋白質過程的影響

騰氏水產商務網-當代水產雜誌社獨家報導:

從事水產兩年多, 漸漸的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但面對行業中出現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是力不從心, 畢竟我們是水產醫生不是神仙!只能治病, 不能治命!行業權威艾桃山教授說過水產行業95%的技術員都是不合格的。 這個資料可能不一定準確, 但這個行業目前還處在一個比較混亂的階段, 我曾親身經歷過一個養殖客戶池塘出了問題, 問八個技術員竟然可以得出八個結論!我對技術的感受是技術沒有對與錯, 只有精細與粗糙, 就看誰願意花時間鑽研,

誰思考的更加全面。

舉個例子:很多技術員看到出血病了經常開除的一個藥方:辛硫磷加戊二醛, 這個方案到沒有問題, 戊二醛與聚維酮碘都是水體殺菌劑, 但為什麼不用聚維酮碘代替戊二醛呢?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能否準確的回答呢?或者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考慮過類似這樣的問題吧。

在我們這個行業做技術員有一個大忌:誤把套路當做技術了。 套路只是我們接觸水產的一個開端, 只有突破那些所謂的套路之後, 我們才可以有真正的技術上的提高。

今天抛磚引玉, 以碳源為題, 與大家共同探討。

碳源的由來也是隨著養殖水準逐步提高, 池塘生態環境惡化, 養殖生產中許多問題都開始出現端倪時而進入大家的視野的。

1碳源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說到碳源, 首先要清楚, 它從何而來。 我們類比出藻類光合作用的模型, 方便大家更直觀的理解。

CO2+H2O→(CH2O)+O2(光合作用方程式)。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過程。

光反應物質變化:H2O→2H+ 1/2O2(水的光解)

暗反應物質變化: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

從這幾個方程中我們可以看出, 池塘中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 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陽光的作用下, 經過複雜的生理生化過程轉化碳水化合物與氧氣。 如果二氧化碳不足, 很明顯光合作用缺乏原料,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一直把光能變成氧氣和氫離子之類的化學物質的過程一直在進行, 但暗反應過程由於二氧化碳不足無法進行還原成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

兩個反應彼此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 大幅度降低了藻類光合作用的效率。

二氧化碳還原成碳水化合物的過程受阻, 這會導致藻類損失營養物質, 進而影響其生命力, 甚至會誘發倒藻。 所以碳源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顯而易見。

2碳源對同化藻類蛋白質過程的影響:

我們也模擬出同化蛋白質的方程, 分兩個階段完成:

(1)CO2+H2O=(CH2O)+O2(光合作用方程式)

(2)52CH2O+ 16NH3+P=PRO(PRO是藻類蛋白的簡寫)

結合這兩個方程我們可以看到, 方程(1)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與氧氣, 但是這個碳水化合物只是我們合成藻類蛋白的原料, 是不能直接等同藻類蛋白甚至魚類動物蛋白的, 方程(2)就是藻類在生長過程中運用碳水化合物同化氨氮變成生物蛋白質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三大營養元素C N P的使用比例為52:16:1(另一個微生物同化蛋白的過程這裡不做討論, 因為是池塘輔助工具!)。

這個過程正常運行時, 即可以增加池塘總體生物蛋白的量, 又可以增加物理指標溶氧的量, 為我們維持水體生態系統環境, 除去毒害物質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礎。

從方程中我們可以看出, 以前低密度養殖時期由於魚數量不多, 飼料投喂不多, 自然導致池塘中輸入有機態氮的數量有限, 對應所需要的碳源就不多, 而池塘中儲備的碳源可以滿足合成藻類蛋白的過程。 這也不難解釋養殖密度低時水質疾病問題相對少一些。

我們絕大多數師傅施肥過程中幾乎都只重視氮與磷的投入,

但是養殖密度一旦增大, 投料暴增的時代, 池塘氮輸入量也增長了很多, 而我們對池塘水質管理時沒有對應增加池塘的碳源來源, 或者說池塘緩衝體系中不能提煉對應的碳源物質來同化池塘中的有機氮, 問題就開始慢慢來了。

多餘的有機氮池塘淨化不了, 就會長時間形成大量有機氮積累, 後來就演變成我們孰知的氨氮超標, 亞硝酸鹽超標, 再到後來的一些和水質問題相關的疾病這些問題了, 也就不難解釋養殖前期技術員下池塘測水, 幾乎看不到有問題的池塘, 一旦進入高溫時期, 影響元素的木桶短板理論就開始突顯出來了。 高溫季節連續長時間絕大多數池塘理化指標都超標了, 一系列的問題就娓娓道來。

3總結

我認為碳源到底需要多少是依據氨的排除量決定的,如果這兩個指標相當並且都很低的劃,疾病倒是可以控制,但高產是不可能的,要追求健康高產只能這兩個相當的同時達到一個高水準。但具體怎麼量化還需要做精密的研究。

這是個人關於碳源的小見解,時間倉促,水準有限,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1. 作者 | 孤獨的行者

2. 來源 | 騰氏水產商務網-當代水產雜誌社

3. 本文為當代水產-騰氏水產商務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一律禁止轉載!

3總結

我認為碳源到底需要多少是依據氨的排除量決定的,如果這兩個指標相當並且都很低的劃,疾病倒是可以控制,但高產是不可能的,要追求健康高產只能這兩個相當的同時達到一個高水準。但具體怎麼量化還需要做精密的研究。

這是個人關於碳源的小見解,時間倉促,水準有限,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1. 作者 | 孤獨的行者

2. 來源 | 騰氏水產商務網-當代水產雜誌社

3. 本文為當代水產-騰氏水產商務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一律禁止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