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岩一席話可安天下,李自成卻為何要殺他,他的死造成了什麼後果

史海鉤沉03:李岩一席話可安天下

明朝末年, 李自成發動農民造反, 李岩的加入對李自成的事業可謂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李岩是河南杞縣人, 曾經中過舉人, 也算得上是一名讀書人。 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 他與李自成相遇。 據《明季北略》記載, 兩人相遇的時候, “相得甚歡”。 兩人商談了建國大計, 李自成就像是劉備遇到了諸葛亮一樣, 十分的開心。 他說道:“足下龍虎鴻韜, 英雄偉略, 必能與孤共圖義舉, 他業開基者也。 ”

李岩的影視形象

當時河南大饑, 李岩勸李自成均田免賦, 救濟災民, 打擊豪強, 招攬人心。 他還創作了童謠說:“開了大門迎闖王, 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童謠對宣傳李自成的軍隊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所以, 農民軍所到之處, 老百姓都是十分的歡迎, 災民中的青壯年也紛紛投軍。 李自成在陝西時, 因大敗只能藏匿於山中, 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然而到了河南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儼然是柳暗花明。 李自成起兵十多年, 多次受到挫折, 有時似乎是一蹶不振, 但在李岩加入後, 他的事情蒸蒸日上, 達到了頂峰。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 李自成終於率軍攻入北京。 對李自成來說, 這當然是一件大喜事, 但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在這興衰成敗的關鍵時刻, 李岩再次顯示出了他的高瞻遠矚。 他先是向李自成口頭進諫, 後面又寫成了奏章呈了上去。 李岩的建議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駐大軍於城外, 嚴守軍紀。

二是只對少數名聲惡劣的貪官追贓助餉, 切不可擴大化, 造成士大夫和官員階層與起義軍的對立, 安定民心是第一要務。

三是以大國封明太子, 安撫明臣, 為己所用。

四是招撫吳三桂父子, 重視邊防。

這四點每一點都是十分的重要, 起義軍是堅決不能進城的。 軍中大部分都是純樸農民, 無牽無掛, 也正因為如此, 他們才能在戰鬥中無所畏懼、所向披靡。 一旦進了城, 這些農民見識了花花世界, 必然要腐化、墮落, 甚至於搶劫、殺人、強姦良家女子, 到時也就必然會遭到老百姓的反對。 在後來的山海關之戰, 李自成的軍隊一觸即潰, 也恰恰說明了這點, 這些農民軍搶劫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李自成遭到民眾歡迎

李岩認為, 重中之重, 即是安定。 只要民心安定了, 邊防鞏固了, 別的事情, 即使慢一點也無妨。 只可惜在一片歡呼聲中, 李岩的聲音實在是太微弱了, 引不起起義軍高層的注意。 就連一向信任他的李自成也嫌他太哆嗦了, 只在上面批了“知道了”, 不再作答覆。 他的這份足可以安天下的奏疏, 湮沒在了一大堆廢紙之中。

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 我們再來回顧這段歷史, 就不得不說李岩的建議真的是一副特效藥, 可以使李自成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也可以使中國今後的事情不再那樣的慘烈。 如果李自成清醒一點的話, 將李岩的建議付諸實行, 那麼大局立刻就會穩定下來。 這樣一來, 起碼吳三桂不會叛變, 清兵也就不會進關, 北方的戰事可以暫時停息, 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

總的來說, 當時大順開國的形勢並不比大明王朝開國的形勢差, 老百姓恨的是貪官污吏, 對於崇禎帝並無多大仇恨, 相反還很有感情, 李自成對崇禎帝的感情也是如此, 他在檄文中說:“君非甚暗, 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 比黨而公忠絕少;賄通官府, 朝端之威福日移;利人戚紳, 閭左之脂膏盡竭。 ”既然如此, 只要新王朝上下齊心, 厚葬崇禎帝, 優待明太子, 懲治貪官污吏, 即便不能完全治本,但也能暫時使局面安定下來,李自成也可以在北京做長久的皇帝,國家也可以由亂世走向治世!

西元1644年是一場數十年大戰的開始。這場大戰起於清兵追擊李自成和張獻忠,包括清兵滅亡南明、征服全國,包括清兵與臺灣鄭氏的海上戰爭;也包括清兵與吳三桂等“三藩”之間的殊死搏鬥,直到1683年施琅攻佔臺灣為止。但是,“反清複明”的會黨起義和秘密活動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如果當時的大順王朝能夠穩定下來,不論今後的歷史如何發展,起碼這數十年的戰爭可以避免,即便有戰爭,也不會有如此的大規模,清廷的“剃髮易服”、殺人盈野的屠城可以避免,清廷的異族殖民者心態對中國的統治可以避免,數千萬人的鮮血可以不流,無數老百姓不會流離失所,歷史也將會是另一種寫法,無論如何也要比現在要好上許多。

李岩不是神仙,只不過他瞭解當時的國家形勢,對農民軍的本性也有所瞭解,所以他才能作出正確的建議來。他的這一席話確實可以安天下。李自成從北京倉皇西撤的時候,也必然會認識到他的這番建議的價值,只可惜沒有後悔藥可吃了。

在撤退的時候,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下都想跑回西安,因為他們在那裡已經建立了一套政權。而李岩則主張暫時退往河南,重整旗鼓,期待捲土重來,因為李自成是在河南發展壯大起來的,重回河南,起碼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李自成能退到河南的話,政權穩定下來,也可以與南明政權合作,共同抗清,不至於如此之快就告覆亡。但李自成非但沒有採納,還認為李岩有“異心”,竟然將他給處死了。

山海關之戰,李自成大敗

李自成之所以要處死李岩,也有著其不可告人的私心。他的能力遠遠不如李岩,他苦戰了十餘年,仍是一籌莫展,到了河南,是李岩為他指明了道路,這樣才能攻入北京。這一段歷史,大家也都是清楚的。而在從北京敗退之前,李岩又提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建議,可李自成都沒有聽從,結果招致大敗。這也說明作為一個領袖,李自成的能力其實是有限的。不管是能力、還是見識,李岩都遠在自己之上,長期以往,李岩極有可能取代自己的位置。李自成也就因此而下了殺心,絕了後患,但自己也只能是慢慢地走向了窮途末路。文種和韓信的悲劇令人扼腕歎息,但好歹還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李岩卻是飛鳥未盡而良弓藏,狡兔未死而走狗烹,李岩為李自成立下大功,可自己卻成了祭壇上的犧牲品,更是讓人歎息不已。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敵人的強大,而是敗於自己的自私和無恥。

即便不能完全治本,但也能暫時使局面安定下來,李自成也可以在北京做長久的皇帝,國家也可以由亂世走向治世!

西元1644年是一場數十年大戰的開始。這場大戰起於清兵追擊李自成和張獻忠,包括清兵滅亡南明、征服全國,包括清兵與臺灣鄭氏的海上戰爭;也包括清兵與吳三桂等“三藩”之間的殊死搏鬥,直到1683年施琅攻佔臺灣為止。但是,“反清複明”的會黨起義和秘密活動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如果當時的大順王朝能夠穩定下來,不論今後的歷史如何發展,起碼這數十年的戰爭可以避免,即便有戰爭,也不會有如此的大規模,清廷的“剃髮易服”、殺人盈野的屠城可以避免,清廷的異族殖民者心態對中國的統治可以避免,數千萬人的鮮血可以不流,無數老百姓不會流離失所,歷史也將會是另一種寫法,無論如何也要比現在要好上許多。

李岩不是神仙,只不過他瞭解當時的國家形勢,對農民軍的本性也有所瞭解,所以他才能作出正確的建議來。他的這一席話確實可以安天下。李自成從北京倉皇西撤的時候,也必然會認識到他的這番建議的價值,只可惜沒有後悔藥可吃了。

在撤退的時候,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下都想跑回西安,因為他們在那裡已經建立了一套政權。而李岩則主張暫時退往河南,重整旗鼓,期待捲土重來,因為李自成是在河南發展壯大起來的,重回河南,起碼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李自成能退到河南的話,政權穩定下來,也可以與南明政權合作,共同抗清,不至於如此之快就告覆亡。但李自成非但沒有採納,還認為李岩有“異心”,竟然將他給處死了。

山海關之戰,李自成大敗

李自成之所以要處死李岩,也有著其不可告人的私心。他的能力遠遠不如李岩,他苦戰了十餘年,仍是一籌莫展,到了河南,是李岩為他指明了道路,這樣才能攻入北京。這一段歷史,大家也都是清楚的。而在從北京敗退之前,李岩又提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建議,可李自成都沒有聽從,結果招致大敗。這也說明作為一個領袖,李自成的能力其實是有限的。不管是能力、還是見識,李岩都遠在自己之上,長期以往,李岩極有可能取代自己的位置。李自成也就因此而下了殺心,絕了後患,但自己也只能是慢慢地走向了窮途末路。文種和韓信的悲劇令人扼腕歎息,但好歹還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李岩卻是飛鳥未盡而良弓藏,狡兔未死而走狗烹,李岩為李自成立下大功,可自己卻成了祭壇上的犧牲品,更是讓人歎息不已。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敵人的強大,而是敗於自己的自私和無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