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康熙8大家訓: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

孩子就像一棵樹, 只有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剪, 樹木才能長的挺拔。 如果, 因為不忍心, 就不去剪掉橫生的旁支, 任其瘋長, 早晚世界會以一種更殘酷的方式幫他剪掉。

孩子要管, 管子如修枝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 老話說:小樹在砍, 孩子在管。 未成年的孩子, 必須要管教, 必須要懲戒, 通過管與教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 一味以愛的名義讓步, 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康熙一生子嗣眾多, 其對子女們的管教也十分嚴格, 《庭訓格言》中收錄了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對兒子們的諸多訓誡。

1、管教需注意方法

孩子要管, 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也不是命令孩子, 更不是對孩子大喊大叫。 管教是指通過溫和的溝通交流與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術, 更是心靈的交流與愛的結果。

有很多父母總是通過吼和罵來管孩子, 其實殊不知常罵, 大聲罵, 越罵越聽不見。 當父母第一次責駡孩子, 孩子可能會“如你所願”, 但當次數漸多, 就像“入鮑魚之肆, 久聞而不知其臭”, 孩子漸漸對罵聲變的麻木。

身體都是有逃生機制的, 你一責駡孩子, 孩子的大腦本能地轉入逃生機制, 開始思考如何逃過一劫, 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加之,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父母的責駡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而不是罵出來的。

最好的管孩子的方法是身教,

讓孩子在日常中耳濡目染接收正確的資訊。 康熙帝對皇子們要求十分嚴格, 這種嚴格並不只是在學業上, 而是要求皇子們有正確的人生態度。

在《庭訓格言》中, 康熙要求皇子們能夠:見人得失如己得失, 嘉納良言聞過則改, 事無巨細不可懈慢, 深思熟慮無憾無悔, 恒勞知逸自強不息, 實心相待不務虛名, 治心之要首在克己, 防微杜漸預其未萌。

雖然每天政務纏身, 忙的不可開交, 但有一段時間裡, 他親自為皇太子講解四書五經。 後又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 由漢人師傅們教授皇子們漢文和儒家經典。

在百官尚未早朝, 天還未亮, 多數人都在睡夢中時, 皇子們就要進書房讀書。 此時康熙帝也在忙於政事, 為皇子們做出了榜樣示範。

2、管孩子並非事事都管

關心管教還是是必要的, 但若事事都管, 孩子也會失去動力。

馬卡連柯曾說:你們(父母)應該由著他冒險, 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他冒險。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並不是時時事事都管著孩子, 畢竟路上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她走一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管教與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充當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過外力來促使花樹枝繁葉茂。康熙皇帝對皇子們也並非事事管教,而是放開,任他們摸索,只在他們走岔路,出亂子時,給與點撥。

孩子不能慣,慣子如殺子

1、慣孩子就是害孩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愛護過度成為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在溺愛的呵護下,孩子們無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

我國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的說法,古人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今天不少家長在孩子犯了錯之後,不進步責備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反而以“我們家孩子還小”“長大後就好了”為由推脫。

溺愛孩子,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無愛,變得自私自利。當孩子被溺愛包圍,他只是單方面的接受愛,卻不懂得付出愛。家長對孩子實施溺愛教育,孩子不能得到鍛煉,會造成各方面能力的退化。

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價值觀多少遊戲混亂,孩子一直接受的是他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為他服務的觀點,當他走向社會,邁出家門,外人不會寵你,世界不會圍著你轉,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原有的內心觀點受到衝擊。

《韓非子》說:人之情性莫愛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子女之情的,但只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好孩子。

太子胤礽因自幼喪母,康熙對此十分寵愛,康熙出征噶爾丹,十分想念太子,遂寫信給太子稱:今天氣已熱,將你所穿棉衣、紗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併捎來。務必揀選你穿過的,以便皇父想你時穿上。

康熙對太子的過度寵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胤礽的驕縱與暴戾性格。

2、愛不是溺愛

《古今譚概》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把窩築在樹的高處,孵出小鳥後,翠鳥很怕小鳥從高處的窩裡掉下去摔死,於是把窩向下處移了移。

等小鳥的羽毛長出來,非常漂亮,翠鳥媽媽越發喜愛小鳥,也越發怕小鳥從樹上摔下,有一次把窩向下移了移,移到離地面很近的樹杈上。

這樣,翠鳥媽媽放心了。然而當路過的行人發現了小翠鳥時,稍一舉手就把小翠鳥掏走了。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批評。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認為自己只是盡心盡力地愛自己的孩子,怎麼就能算是溺愛的,不少存在溺愛行為的家長也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正處在溺愛中。

溺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它剝奪了孩子的體驗與選擇權,是一種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與控制。

愛是為孩子準備早餐,溺愛是將早餐喂到孩子嘴邊。愛必須有,溺愛不能要。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壞孩子是慣出來的。管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管教不是大吼大叫。你可以嬌慣孩子,事事順著孩子,但世界會讓孩子嘗到“愛”的苦果。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注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畢竟路上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她走一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管教與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充當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過外力來促使花樹枝繁葉茂。康熙皇帝對皇子們也並非事事管教,而是放開,任他們摸索,只在他們走岔路,出亂子時,給與點撥。

孩子不能慣,慣子如殺子

1、慣孩子就是害孩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愛護過度成為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在溺愛的呵護下,孩子們無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

我國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的說法,古人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今天不少家長在孩子犯了錯之後,不進步責備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反而以“我們家孩子還小”“長大後就好了”為由推脫。

溺愛孩子,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無愛,變得自私自利。當孩子被溺愛包圍,他只是單方面的接受愛,卻不懂得付出愛。家長對孩子實施溺愛教育,孩子不能得到鍛煉,會造成各方面能力的退化。

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價值觀多少遊戲混亂,孩子一直接受的是他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為他服務的觀點,當他走向社會,邁出家門,外人不會寵你,世界不會圍著你轉,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原有的內心觀點受到衝擊。

《韓非子》說:人之情性莫愛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子女之情的,但只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好孩子。

太子胤礽因自幼喪母,康熙對此十分寵愛,康熙出征噶爾丹,十分想念太子,遂寫信給太子稱:今天氣已熱,將你所穿棉衣、紗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併捎來。務必揀選你穿過的,以便皇父想你時穿上。

康熙對太子的過度寵愛,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胤礽的驕縱與暴戾性格。

2、愛不是溺愛

《古今譚概》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把窩築在樹的高處,孵出小鳥後,翠鳥很怕小鳥從高處的窩裡掉下去摔死,於是把窩向下處移了移。

等小鳥的羽毛長出來,非常漂亮,翠鳥媽媽越發喜愛小鳥,也越發怕小鳥從樹上摔下,有一次把窩向下移了移,移到離地面很近的樹杈上。

這樣,翠鳥媽媽放心了。然而當路過的行人發現了小翠鳥時,稍一舉手就把小翠鳥掏走了。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批評。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認為自己只是盡心盡力地愛自己的孩子,怎麼就能算是溺愛的,不少存在溺愛行為的家長也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正處在溺愛中。

溺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的不信任,它剝奪了孩子的體驗與選擇權,是一種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與控制。

愛是為孩子準備早餐,溺愛是將早餐喂到孩子嘴邊。愛必須有,溺愛不能要。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壞孩子是慣出來的。管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管教不是大吼大叫。你可以嬌慣孩子,事事順著孩子,但世界會讓孩子嘗到“愛”的苦果。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注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