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建一所一流大學難,拆了再建,更難

本文2075字, 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

1

1948年, 在普林斯頓的世界大學排名中, 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是一所中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它超過了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是整個亞洲共同仰望的高等學府。

它在上世紀40年代建設了中國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 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部聘教授”, 教師中90%有海外留學經歷。 老師裡有徐悲鴻、顧毓琇, 學生裡有今天的長者。

作為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 中央大學的地位在北大和清華之上。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在回憶錄中寫道:“國立中央大學是第一所現代國立高等大學, 在當時也自然是最好的大學”。

建成這所中國乃至亞洲最好的大學, 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往歷史深究, 國立中央大學可以遙遙追溯到東吳設立的學校, 而現代前身是1902年由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 辦了兩年後改名成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過了幾年辛亥革命爆發, 學校就停了。

又過了四年, 在原址開學, 名字換成了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十年後南京高師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 然後又經過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等數次更迭, 終於在1928年才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2

安穩辦學還不到十年, 抗戰全面爆發, 國立大學被迫要遷往重慶和成都。 能帶走的, 學校全部千方百計地帶走。 農學院從國外引進的優良禽畜品種, 統統隨眾西遷。 最終1900多箱圖書儀器、3架用於教學的飛機、24具用於解剖教學的遺體, 都和動物一樣完整地搬到了重慶沙坪壩。

據說, 後來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感慨道:“抗戰中, 兩個大學有兩個雞犬不留——南開大學雞犬不留,

是被日本人的飛機投彈全炸死了;而中央大學雞犬不留, 卻全部都搬到重慶了。 ”

雖然此時的西南聯大赫赫有名, 但此時的辦學經費, 中央大學是西南聯大的三倍之多。 但有錢歸有錢, 卻沒有用在不該用的地方。 中央大學提出學校行政“應以教授為第一”, “避免學校機關變成行政機關”, 日常工作緊緊圍繞和服務教學、科研工作。 為了能多買一本書、多訂一份期刊、多購一份試劑, 中央大學裁減行政人員數量, 將行政辦公經費壓縮了1/3。

要建設一流的大學, 必須要有一流的學者教授。 1943年, 蔣介石邀請三位中文系知名教授共進年夜飯。 換了一般人, 一定會覺得榮耀加身, 但三名教授卻很為難。 因為有人覺得蔣介石沒什麼學術資歷卻還掛名校長,

這頓飯吃得名不正言不順。 因為不把蔣介石的飯局當作賞賜而發生爭執, 這一真實事件前兩年被改編成了風靡一時的話劇《蔣公的面子》。

不吃飯也就罷了, 寫文章總可以吧?1946年, 因為抗戰勝利聲望如日中天的蔣介石六十大壽, 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此時有司找到中央大學中文系的胡小石, 請他為蔣介石寫一篇祝壽文。

結果胡小石一口回絕, 說他只會為死人寫祭文、不會為活人寫壽文。 連蔣介石六十大壽的面子也不給, 中央大學不媚權貴的文人風骨可見一斑。

就連中央大學的大禮堂因為設施先進, 當局要用來舉行政治會議, 校方都敢果斷拒絕。

3

一流的大學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一般大學是嚴進寬出, 中央大學是嚴進嚴出。

中央大學是有名的鐵門檻, 入學考試要考三天考八門科目。 有一年全國考生總數的2/3都把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 而錄取名單更要在《申報》等三大報連續公示3天。 據說中央大學在存世的22年裡, 僅僅特招過一人, 就是國父孫中山的外孫。

考上不容易,畢業也不容易。想要拿到畢業證,先要經過校內考核,然後還有畢業會考,還會專門聘請外校專家組成委員會進行考試。

學習內容跟現在一比,難度非同一般。無論對什麼專業的學生,都實行通識教育。中文、外語和體育是必修課,在校生一般都要求學二外,文學院的學生更要求掌握三門外語。還有中途淘汰制:1939年中央大學600名新生,留級和被退學的就占到了1/3,全部課程及格的只有170人。

雖然要求嚴格,但中央大學對於獎學金是從不吝惜的。14%的獎學金獲得比例,讓許多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困的學子沒有了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4

1946年9月,中央大學擁有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當時國立大學系科設置之最。

當中央大學終於成為亞洲最好的大學時,等待著它的命運卻是終結。1949年8月,它被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國立”兩字被去掉。

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中,由於照搬蘇聯模式,南京大學被肢解為19塊高校,保留下來的只有文理兩個學院和一個名字。這19所高校後來有5所成為985高校,12所是211高校。

南京大學至少還保住了一塊牌子,而培養出顧維鈞、宋子文、林語堂、鄒韜奮、榮毅仁、張愛玲、周有光……的聖約翰大學,在院系調整中直接被取締了,跟它同樣下場的還有震旦大學等所有的私立大學。

當時一些與工業化建設不直接關聯的人文學科,就算已經是一流學科,也往往會被連根拔掉。比如南京大學的社會學家孫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經濟地理;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柯象峰,到外文系當了普通教師;清華大學的社會學系教授史國衡則完全離開了講臺,去做了後勤人員。

而當時中國的人文學科已經發育得相當不錯,比當時中國理工科學者在世界上的地位要高得多。像社會學系被砍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來的顧問不認可。

跟南京大學一樣命運的,還有原來的國立廈門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個個傷筋動骨。只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上世紀末,隨著時代的又一次變化,中國的高校們又改弦易轍、老調重彈起來。

像四川大學先後把成都科技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攬入懷中,成立了新的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把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與己合併;武漢大學也是吸納了三四所當地高校……一股兼併之風又吹遍了神州大地。而且大家為了彰顯自己的資格老,又紛紛把原來拆掉的校門立了起來。

只是一所一流大學建起來難,拆了重建,只怕更難。

參考:木青《僅用21年,中國曾辦出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大學》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就是國父孫中山的外孫。

考上不容易,畢業也不容易。想要拿到畢業證,先要經過校內考核,然後還有畢業會考,還會專門聘請外校專家組成委員會進行考試。

學習內容跟現在一比,難度非同一般。無論對什麼專業的學生,都實行通識教育。中文、外語和體育是必修課,在校生一般都要求學二外,文學院的學生更要求掌握三門外語。還有中途淘汰制:1939年中央大學600名新生,留級和被退學的就占到了1/3,全部課程及格的只有170人。

雖然要求嚴格,但中央大學對於獎學金是從不吝惜的。14%的獎學金獲得比例,讓許多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困的學子沒有了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4

1946年9月,中央大學擁有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當時國立大學系科設置之最。

當中央大學終於成為亞洲最好的大學時,等待著它的命運卻是終結。1949年8月,它被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國立”兩字被去掉。

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中,由於照搬蘇聯模式,南京大學被肢解為19塊高校,保留下來的只有文理兩個學院和一個名字。這19所高校後來有5所成為985高校,12所是211高校。

南京大學至少還保住了一塊牌子,而培養出顧維鈞、宋子文、林語堂、鄒韜奮、榮毅仁、張愛玲、周有光……的聖約翰大學,在院系調整中直接被取締了,跟它同樣下場的還有震旦大學等所有的私立大學。

當時一些與工業化建設不直接關聯的人文學科,就算已經是一流學科,也往往會被連根拔掉。比如南京大學的社會學家孫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經濟地理;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柯象峰,到外文系當了普通教師;清華大學的社會學系教授史國衡則完全離開了講臺,去做了後勤人員。

而當時中國的人文學科已經發育得相當不錯,比當時中國理工科學者在世界上的地位要高得多。像社會學系被砍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來的顧問不認可。

跟南京大學一樣命運的,還有原來的國立廈門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個個傷筋動骨。只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上世紀末,隨著時代的又一次變化,中國的高校們又改弦易轍、老調重彈起來。

像四川大學先後把成都科技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攬入懷中,成立了新的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把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與己合併;武漢大學也是吸納了三四所當地高校……一股兼併之風又吹遍了神州大地。而且大家為了彰顯自己的資格老,又紛紛把原來拆掉的校門立了起來。

只是一所一流大學建起來難,拆了重建,只怕更難。

參考:木青《僅用21年,中國曾辦出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大學》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