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南方從來打不過北方,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勝利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下了一個斷言, 一千年都沒被打破, 那就是:“夫作事者必于東南, 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

無數次南征北伐證實了司馬遷關於“北強南弱”的斷言, 從蜀滅魏、元滅宋到清滅明等, 幾乎每一次北伐都以慘敗告終, 而從北往南的統一則所向披靡。 即便是號稱“帝王州”的南京, 六朝古都還守著長江天塹, 背靠江浙膏腴之地, 在這裡的政權也多是短命王朝。 從孫權起, 洪秀全、蔣介石都曾經定都南京, 但是沒有一次逃脫失敗的命運。 因此在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後, 毛澤東寫下:“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而這其中, 唯一的一次以南勝北, 是朱元璋和元朝的對決。

關於“北強南弱”這個現象, 史學界可謂眾說紛紜。

薑戎的《狼圖騰》用“狼性”和“羊性”進行解釋:“北方經常與草原民族作戰、被草原民族征服, 因此是屬於被草原民族輸入了戰鬥的“血液”,

擁有了“狼性”, 所以才會有征服南方羊性農民的能力。 ”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逐個分析發現, 南方打不過北方, 終究還是實力問題。

首先咱們說三國魏蜀吳之間的互掐, 當時經濟中心還沒有南移, 曹操占了大片北方, 總人口443萬左右, 不但兵源充, 而且能騰出手來發展生產,

因此有極為強大的後勤補給。 東吳呢, 佔據長江中下游, 當時江浙還沒開發, 全國才230萬人, 戰爭動員能力和曹操沒法比。 而蜀漢呢, 就更悲催了, 全國才94萬人, 一旦戰爭就是傾巢出動, 後方全線停工, 根本支撐不了長期的作戰。

再說說南宋吧, 當時江南地區極度富裕, 早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南宋是有北伐的經濟基礎的, 可為啥還失敗了呢?

重要的原因是朝廷的勾心鬥角和敵人實在太強大。 首先說南宋朝廷內部, 從嶽飛的死就可以看出, 朝廷內部的內訌, 而且一旦戰爭受挫馬上納貢稱臣, 這多打擊士氣啊。 從外部來看, 南宋面對的早就不是匈奴那樣的部落, 而是和南宋一樣的國家, 況且還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騎兵。

在這種情況下, 南宋時絕對扛不住的。

南宋好歹還在蒙古鐵蹄進攻下堅持了50年, 南明就太水了, 50萬軍隊加上強大的艦隊, 才堅持了20年。 其實南明扛不住的原因主要是內訌, 當時崇禎皇帝一心想著殉國, 卻忘了指定繼承人了, 導致後來的南明政權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伐, 一直沒有太強的凝聚力, 加上明朝大臣骨頭太軟漢奸太多, 南明落馬也就是命中劫數了。

但你肯定想問, 這麼多人都失敗了, 為啥只有朱元璋勝利了?我想說的是, 朱元璋粉碎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靠的就是兩個字:“士氣”。

比如說明軍與蒙元騎兵經典決戰—定西沈兒谷之戰。 當時明軍進軍甘肅, 遭到了以蒙元名將擴敦帖木兒攻為守的奸計,

轉入對峙。 在兵力不足, 後勤不暢的情況下, 徐達搞了個“疲敵之計”, 命軍隊晝夜擂鼓呐喊卻不總攻, 經過數日對峙, 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

然後徐達率領明軍進行反擊, 一場廝殺後, 元軍全軍覆沒。 這也是自成吉思汗以來, 蒙元騎兵遭受的最慘痛毀滅性打擊。

明軍最卓越的品質就是強悍的“士氣”, 這是朱元璋在長期戰鬥中磨練的, 也是他克敵制勝, 從南而北打敗元朝的根本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