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揭秘為什麼歐洲騎士被後來研究者們謂為“人體槍彈”?

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作為職業軍人,他們主要的社會職責就是從事戰爭.戰鬥以及與戰鬥有關的習武,比武等行為是騎士生活中最重要內容因此,武器和裝備不僅對於每個騎士是不可缺少的,也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騎士們主要使用什麼樣的武器和裝備呢?它們又如何不斷得到改進呢?這些問題對我們進一步瞭解中世紀的騎士生活十分必要。

一、長矛和劍

長矛是騎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騎士在戰場上與敵人交戰,最先使用的武器就是長矛.中世紀之前的歐洲,長矛在戰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步兵用,騎兵也用.長矛由鐵質矛頭和木質矛杆組成,比較輕便.古羅馬時,步兵和騎兵的長矛既可手持刺殺敵人又可拋出射殺敵人,類似標槍.羅馬時代的騎兵為輕騎兵,由於沒有馬蹬,騎兵無法在混戰中穩穩地騎在馬背上,他們大多在一定距離之內拋出長矛,射殺敵人.早期法蘭克人的長矛主要為滿足步兵作戰需要,有些矛頭帶有倒鉤,矛杆的大部分用鐵皮包住,這種矛刺入人體後,由於有倒鉤,造成的傷害很大。

如果刺中對方盾牌,持盾牌者很難把長矛拔掉,也很難迅速砍斷矛杆,此時,持矛者可使矛另一端搭地,並迅速沖上,用腳踏住拖地的矛杆壓下敵人的盾牌,當敵人的頭和胸部暴露的瞬間,用手中的其它武器直取對方要害.

中世紀騎士制度產生之初,騎士們使用的長矛大多延續古羅馬和日爾曼式的長矛,但也有一定的改進。 由於馬蹬的廣泛使用,騎士的作戰方式發生變化,他們可單手持長矛與敵人廝殺,矛杆的長度和粗度都有增加,矛頭已無倒鉤,矛尖也變成平緩的菱形或柳葉形,有的矛頭下端兩邊有橫凸出來的小“矛翼”。 這一系列變化都有利於騎士在馬上衝刺敵人時,長矛不至於戳得太深而不易拔出。

12世紀早期,在某些騎士長矛的矛杆手握處前面有一小圓環,這可能是持矛者在進攻時,為防止衝擊的反作用力易使長矛脫手所設。 13世紀以後,出現前細後粗矛杆,手握處刻有手握槽柄。 這種長矛由於矛杆前端比後面細許多,使長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手柄處,易於騎士控制和掌握平衡,槽柄使騎士在衝刺時長矛不易脫手。

14世紀,矛杆手握處前面出現一圓形金屬擋盤,對持矛的手起保護作用.同時,矛頭出現錐形.

中世紀騎士長矛矛杆很長,在12世紀,矛杆長度不少於8英尺。 14世紀末,有矛杆長達15英尺。 矛杆以梣木最為普遍,也有用蘋果木、鋨耳櫪木、松木等質地比較堅硬且具一定韌性的木材為宜。 行軍途中,長矛通常被斜扛在右肩上(如果是右手持矛)。發現情況準備進攻時,長矛被垂直豎起,底端墊在右馬蹬邊,或置於右手鞍褥特製的凹槽上。進入進攻距離後,騎士持平長矛,用踢馬刺催馬向前沖去,矛頭穩穩地對準敵人。持矛方式大體有兩種:一種為手握矛柄,矛杆底端抵住右側大腿;另一種是手持矛柄,用臂膀和腋窩穩住矛杆後端。這兩種方式都使長矛從馬脖上方的左側伸出,指向敵人.

劍,是騎士另一重要武器,在戰場上它往往被用於長矛折斷後與敵人近距離的白刃戰中.長矛杆容易折斷,甚至在一次戰鬥中會折斷幾支.而一把好劍往往伴隨一個騎士的終生.因此,騎士對自己的劍十分珍視.劍由雙刃劍身、劍柄、劍柄前面的橫擋以及劍柄底端的柄錘組成。中世紀早期的劍,與上古時代的劍區別不大,上古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是步兵,劍主要由步兵使用。當時的劍劍身較寬,兩刃間的距離從上到下寬度一致,劍身帶有血槽,主要用來劈砍,必要時還可拋出。騎士軍隊成為歐洲戰場上的主力部隊後,劍與長矛一樣成為騎士必備的武器。隨著劍被騎士廣泛使用,一度曾被法蘭克人非常喜愛使用的刃部寬闊呈月牙狀彎曲的戰斧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單刃長刀也被淘汰,這兩種武器更適合步兵雙手揮舞。

大約西元900年左右,劍的形狀出現新的變化,劍身從柄部到頂端逐漸變窄,這種劍的重量大多集中在柄部,使騎士單手持劍時感到輕便,易於劈砍和刺殺。中世紀劍的長度,大約為94釐米,其中10釐米左右為柄部,柄部寬55釐米左右。

劍柄前部的橫擋與劍身和劍柄呈十字形,11世紀時,橫擋的長度有些增加。12世紀,橫擋與劍身、劍柄垂直相交的形式最為普遍,但也有些劍,兩邊的橫擋呈銳角狀向劍身方向彎曲,也有劍的橫擋只是向劍身方向微有傾斜。有一把從12世紀保存下來的劍,其橫擋兩端頭,向劍身方向呈直角彎曲,上面雕鑄著動物小頭像.劍柄下方的柄錘大多為圓球形、半球形。11世紀出現有一定厚度的圓片形柄錘.12世紀這種形狀的柄錘變得普遍。柄錘的重量與劍身重量成一定比例,使持劍者易於掌握平衡.劍柄與劍身由鋼鐵質材料通體煆造而成。有的劍的柄部用兩個夾片與柄芯鉚在一起。劍的橫擋、柄與柄錘部分往往鑲嵌各種寶石,並且有的把聖人的遺骨、遺血、遺發、遺物等鑄進柄部和柄錘裡面,以求保佑。從《羅蘭之歌》對羅蘭的寶劍杜論達的描寫中可見到:“啊,杜論達,你是多麼聖潔美好,你的金柄上鑲滿神聖珍寶,有聖巴西的血和聖彼得的牙,還有我主聖但尼的遺發,還有衣服屬於聖瑪利亞。”劍平時被放在鞘中,劍鞘通常由薄木或鐵質材料製成,外蒙羊皮紙或絲綢。劍鞘的邊緣由鐵皮鑲住,劍鞘有扣環,用帶子穿過,系於腰間。

劍對於騎士不僅僅是一種重要武器,它還有神聖的象徵意義。騎士的劍,在授劍儀式上要經神職人員的祈禱。劍的雙刃具有不同意義:一邊服務於上帝,打擊異教徒和上帝的敵人;另一邊保護人民,懲治殘害弱者的惡人。劍是正義的象徵,騎士隨身帶劍,並可隨時隨地對呈十字形的柄部發誓。如果某騎士有辱于騎士聲譽,其領主可令手下人在這名騎士面前把他的劍毀掉,以示驅逐出騎士的行列。騎士死後其劍往往被掛在他的墓碑。

二、盔甲和盾牌

盔甲是騎士的重要裝備。中世紀早期,法蘭克軍人的鎧甲很簡單,他們往往把圓形、菱形或小方形的金屬片縫在皮子或厚布上,護住從脖子到大腿的身體。當時最好的鎧甲是鎖子甲,這種鎧甲在西元前20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已出現。鎖子甲由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製成長至膝蓋,袖子到臂肘的鐵衣衫,其下擺前後開叉或前後左右開叉便於騎馬。中世紀早期,由於鎖子甲工藝精細,價格昂貴,只有大貴族和國王們才能置辦得起。查理大帝曾下令大力發展鎧甲生產,並嚴格禁止鎧甲出口外賣,使鎖子甲逐漸成為騎士普遍穿用的鎧甲。

到12世紀,鎖子甲的生產工藝進一步發展,長袖鎖子甲普遍出現,而且大約在1200年左右,出現了與鎖子甲連為一體的鎖子甲手套,姆指與其餘四指分開,鐵手套的掌心部分用布或皮革製成。與鎖子甲分開的鐵手套隨後也出現。另外,許多鎖子甲帶有與之連為一體的鎖子甲護帽,把騎士的頭部,包括前額和下頰都護在裡面。有些騎士只戴這種護帽,外面不戴頭盔。

儘管許多騎士在戰鬥中沒有腿甲,但在中世紀,仍有兩種類型的腿甲,一種是鎖甲長襪,穿在腿上,用帶子系於腰帶上,在膝蓋下繞腿紮上帶子,以防鐵鎖襪下墜;另一種是長方形鎖甲片,其幅度可護住腿的前部,用帶子在腿後系住,上面與腰帶相系。騎士的腳也被鎖子甲護住,是在13世紀.12世紀期間,隨著手工業的發展,鎖子甲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一些上好的鎖子甲做工仔細、精美,重要部位像前後胸等處由兩層甚至三層甲組成。騎士大多喜歡取鎖子甲鐵的自然顏色,但也有人喜歡染成其它顏色。有些大貴族在其鎖子甲上鍍上一層銀,或罩上一件銀鎖子甲以示華貴。12世紀,騎士們大都在鎧甲外面套上寬鬆布質無袖長袍。為什麼要穿這種外套,西方學術界說法不一,有說防鎧甲潮濕生銹;有說十字軍東征期間氣候燥熱,防鎧甲大量吸收太陽幅射熱;也有說防止鎧甲反光暴露行蹤;還有說是模仿阿拉伯人習慣。

到13世紀中期,鎧甲出現新的變化跡象,從此時的雕塑和繪畫中看到:在鎖子甲外的胸部、臂肘、膝蓋、小腿處加厚防護,其材料有的是皮革,有的是鐵片,另外也出現魚鱗甲。14世紀,由金屬板組成的鐵葉甲逐漸代替鎖子甲,鐵葉甲是用一定厚度的鐵板,根據騎士身體每個部位形狀打造而成,前後胸處都以大塊甲片護住。鐵甲之間由鉚釘或鐵絞鏈合成一體,身體的全部,包括手和腳都罩在鎧甲之中,各部關節可活動。此類鎧甲甲片堅硬,表面光滑,富於流線,可更好地防禦弓箭和長矛的攻擊。但鐵葉甲的重量超過50鎊(鎖子甲為30鎊左右)。隨著新型長弓的使用日益普遍,在14世紀,鐵葉甲取代鎖子甲的速度較快。

頭盔是騎士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早期的頭盔比較簡單,大多為圓形和錐形,有的頭盔前沿處伸下一條鐵以保護鼻子。這類頭盔通常戴在鎖子甲護帽上,鎖子甲護帽內墊有柔軟的棉布或麻布。12世紀的圓頂頭盔,除前面雙眼處有條縫隙,整個頭部和臉部都被罩住,面板處被鑿出許多小孔,藉以呼吸。

13世紀,出現平頂圓筒形和罐形頭盔,頭、臉和頸部都被護住,由於此類頭盔很重,有的重量超過20鎊。如此的重量,騎士不是用頭頂著,而是用雙肩支撐,在雙肩處用皮帶或鐵紐與鎧甲連接.隨鐵葉甲的出現,頭盔也相應發生變化,與鐵葉甲所用材料一致,頸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處呈雞嘴狀或狼嘴狀凸出。後來,面部護甲被製成能轉到盔頂或旁邊樣式,需要時可轉過來護住面部。

盾牌是騎士重要護衛工具。中世紀早期的盾牌形狀為圓形或長方形。到10世紀末,盾牌出現站立鳶的形狀即上寬下窄,上邊為半圓形。盾頂部最寬度約2英尺,盾牌約4英尺6英寸,厚15毫米左右,可護住馬上騎士從肩到腿的一側身體。此類盾從上到下中部隆起,材料多為質地堅硬的木板,用鐵條、鉚釘牢牢固定在一起。12世紀中期,鳶形盾牌的形狀有些變化,上邊的半圓變成平直形,這種改變也許是因為在不改變護衛功能的同時,開闊使用者在盾牌上方的視野。此類三角形盾牌比鳶形盾牌面積小,重量輕.持盾牌的方式不盡相同,最普遍的有兩種方式。一是盾後面平衡處固定兩條交叉帶子。在帶子交叉處設手握環套,用左手握住環套;另一種是左小臂穿過盾牌背面一固定環套,左手握另一固定環套。通常,左手除持盾牌外還要操縱馬韁繩。

有些盾牌設有一條可調長度的皮帶,騎士在作戰中,如需雙手使用武器時,這條帶子可使盾牌挎在脖子上移至身體後面或左側。騎士受傷,盾牌可作為擔架。

盾牌正面或塗各種顏色的油漆,或蒙獸皮,11世紀以後,騎士們更注重盾牌的圖案。圖案有獅子、鷹、十字架、對角線、花紋等等,種類繁多。家族的徽章圖案也由此產生。

三、戰馬

戰馬是騎士的戰鬥夥伴,也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戰馬也談不上騎士。西方上古時期,儘管步兵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軍事力量,但也不乏使用騎兵作戰的記載。亞歷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漢尼拔等,都曾傑出地使用過騎兵部隊奪取某次戰役的勝利。在日爾曼各“蠻族”部落中,西哥特人和倫巴德人也都善於使用騎兵作戰。但是,總的來看,馬蹬傳入西歐並推廣使用之前,騎兵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戰。馬在戰爭中的地位並不明顯。

中世紀早期,馬匹價格非常昂貴,到西元9世紀時,“一匹馬的價格是一頭牛的六倍。”能得到一匹優秀的戰馬並非易事,有些馬只適於拉車、耕田;也有些馬看似健美,但只可用於一般性騎乘和旅行,不宜在複雜多變、混亂廝殺的戰場上使用。優良的戰馬在外觀上,胸部寬厚,背至臀部寬且平實。頭骨前面窄,側面骨骼棱角分明,齶骨削瘦。耳朵小,鼻孔大,鼻翼擴張幅度寬闊。眼睛清亮,有神,眼睛與眼窩的大小與整個頭部的比例勻稱。脖子像“彎弓”一樣昂起。四腿要健壯,長短適中,膝蓋處平直。馬蹄邊緣整齊清晰且呈圓形,馬蹄大小與腿的粗細和長短,以及馬的重量,都要比例適度,不能過大或過小。

騎士極為看重戰馬的載重能力和奔跑速度,能同時馱載四名全副武裝的騎士的戰馬被譽為“鐵背”。中世紀有關於兩名騎士同騎一匹戰馬作戰的傳說。中等速度的奔跑能力,不能被選為戰馬。戰馬還應具備騰越一定高度的障礙和跨越一定寬度溝渠的能力,優秀戰馬的跨越寬度,不應少於13英尺。戰馬的顏色也是決定騎士是否喜歡該馬的依據之一。在中世紀早期,純白色的馬聲譽最高。其次是白色與其它顏色相雜的戰馬,面門或四蹄為白色的戰馬也受到喜愛。而實際上,中世紀歷史上留下英名的戰馬大多為棗黃色、栗色、黑灰色、紅褐色等等。無論什麼顏色,其毛皮應亮澤、細膩。

許多騎士願意選擇未經閹割的雄性馬,這類馬通常性情活躍,暴發力強,特別是在緊要關頭,往往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機智和力量。但也有騎士喜歡牝馬,這類馬少喧鬧和嘶鳴,宜於偷襲和夜間行動。戰馬的品種和家族,受到極高的重視。中世紀西歐聲譽最高的是西班牙種戰馬,其次是加斯科尼戰馬,隨後是匈牙利、敘利亞和羅斯馬。優秀的戰馬,性情不一定溫順,有的甚至很暴烈,除其主人和經常餵養它的扈從外,其他人很難靠近。

對馬的裝備也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中世紀早期的馬鞍很簡單,有些人甚至用衣物當馬鞍。到12世紀,馬鞍的前後橋都有增高,坐在上面不僅穩固也加強了騎士在使用長矛衝擊時的後坐力。12世紀以後,馬的護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有些戰馬不僅從頭到臀被穿上布質寬鬆的馬衣,而且,頭戴面甲,前胸和後臀處都護有鎖子甲。

中世紀騎士與戰馬之間的關係和情誼,曾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騎士與戰馬有如戰友或夥伴的關係。馬有主人為其起的名子,平日騎士經常與戰馬一起磨合交流。行軍途中,有的騎士只騎其它馬,用其它馬馱裝備,只在作戰時才捨得騎戰馬。作戰時騎士與戰馬要相互配合默契。戰馬奮勇救助主人的事在西方中世紀歷史上屢見不鮮。

中世紀騎士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長矛和劍,但也有騎士喜歡使用其它武器,或在矛和劍之外預備其他武器。例如,適合單手使用的戰斧、鐵頭錘、鐵棍、狼牙錘、短劍等等。儘管傳統形的弓箭和十字駑受到騎士的蔑視而不屑使用,教會也三令五申,禁止在基督教徒間的戰爭中使用這類武器,但弓箭不能不被認為是中世紀極具殺傷力的武器並得到步兵的廣泛使用。

綜上,我們可看到,西歐中世紀全副武裝騎士的大體形象是:騎戰馬,戴頭盔,著鎧甲,挎長劍,左手操盾禦馬,右手持長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士,在中世紀歐洲戰場上曾聲威赫赫,勢不可擋,被後來研究者們謂為“人體槍彈”。“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沖個窟窿”。

至14世紀末,騎士的防護裝備達到頂點,鐵葉甲、頭盔,再加上武器以及馬的鎧甲,使騎士的作戰顯得非常笨重、機械,戰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也大打折扣。鐵葉甲的普及和發展儘管使騎士的生命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但它也預示了以戰爭為職業的騎士集團的命運已步入窮途末路。

運營:hgsword

行軍途中,長矛通常被斜扛在右肩上(如果是右手持矛)。發現情況準備進攻時,長矛被垂直豎起,底端墊在右馬蹬邊,或置於右手鞍褥特製的凹槽上。進入進攻距離後,騎士持平長矛,用踢馬刺催馬向前沖去,矛頭穩穩地對準敵人。持矛方式大體有兩種:一種為手握矛柄,矛杆底端抵住右側大腿;另一種是手持矛柄,用臂膀和腋窩穩住矛杆後端。這兩種方式都使長矛從馬脖上方的左側伸出,指向敵人.

劍,是騎士另一重要武器,在戰場上它往往被用於長矛折斷後與敵人近距離的白刃戰中.長矛杆容易折斷,甚至在一次戰鬥中會折斷幾支.而一把好劍往往伴隨一個騎士的終生.因此,騎士對自己的劍十分珍視.劍由雙刃劍身、劍柄、劍柄前面的橫擋以及劍柄底端的柄錘組成。中世紀早期的劍,與上古時代的劍區別不大,上古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是步兵,劍主要由步兵使用。當時的劍劍身較寬,兩刃間的距離從上到下寬度一致,劍身帶有血槽,主要用來劈砍,必要時還可拋出。騎士軍隊成為歐洲戰場上的主力部隊後,劍與長矛一樣成為騎士必備的武器。隨著劍被騎士廣泛使用,一度曾被法蘭克人非常喜愛使用的刃部寬闊呈月牙狀彎曲的戰斧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單刃長刀也被淘汰,這兩種武器更適合步兵雙手揮舞。

大約西元900年左右,劍的形狀出現新的變化,劍身從柄部到頂端逐漸變窄,這種劍的重量大多集中在柄部,使騎士單手持劍時感到輕便,易於劈砍和刺殺。中世紀劍的長度,大約為94釐米,其中10釐米左右為柄部,柄部寬55釐米左右。

劍柄前部的橫擋與劍身和劍柄呈十字形,11世紀時,橫擋的長度有些增加。12世紀,橫擋與劍身、劍柄垂直相交的形式最為普遍,但也有些劍,兩邊的橫擋呈銳角狀向劍身方向彎曲,也有劍的橫擋只是向劍身方向微有傾斜。有一把從12世紀保存下來的劍,其橫擋兩端頭,向劍身方向呈直角彎曲,上面雕鑄著動物小頭像.劍柄下方的柄錘大多為圓球形、半球形。11世紀出現有一定厚度的圓片形柄錘.12世紀這種形狀的柄錘變得普遍。柄錘的重量與劍身重量成一定比例,使持劍者易於掌握平衡.劍柄與劍身由鋼鐵質材料通體煆造而成。有的劍的柄部用兩個夾片與柄芯鉚在一起。劍的橫擋、柄與柄錘部分往往鑲嵌各種寶石,並且有的把聖人的遺骨、遺血、遺發、遺物等鑄進柄部和柄錘裡面,以求保佑。從《羅蘭之歌》對羅蘭的寶劍杜論達的描寫中可見到:“啊,杜論達,你是多麼聖潔美好,你的金柄上鑲滿神聖珍寶,有聖巴西的血和聖彼得的牙,還有我主聖但尼的遺發,還有衣服屬於聖瑪利亞。”劍平時被放在鞘中,劍鞘通常由薄木或鐵質材料製成,外蒙羊皮紙或絲綢。劍鞘的邊緣由鐵皮鑲住,劍鞘有扣環,用帶子穿過,系於腰間。

劍對於騎士不僅僅是一種重要武器,它還有神聖的象徵意義。騎士的劍,在授劍儀式上要經神職人員的祈禱。劍的雙刃具有不同意義:一邊服務於上帝,打擊異教徒和上帝的敵人;另一邊保護人民,懲治殘害弱者的惡人。劍是正義的象徵,騎士隨身帶劍,並可隨時隨地對呈十字形的柄部發誓。如果某騎士有辱于騎士聲譽,其領主可令手下人在這名騎士面前把他的劍毀掉,以示驅逐出騎士的行列。騎士死後其劍往往被掛在他的墓碑。

二、盔甲和盾牌

盔甲是騎士的重要裝備。中世紀早期,法蘭克軍人的鎧甲很簡單,他們往往把圓形、菱形或小方形的金屬片縫在皮子或厚布上,護住從脖子到大腿的身體。當時最好的鎧甲是鎖子甲,這種鎧甲在西元前20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已出現。鎖子甲由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製成長至膝蓋,袖子到臂肘的鐵衣衫,其下擺前後開叉或前後左右開叉便於騎馬。中世紀早期,由於鎖子甲工藝精細,價格昂貴,只有大貴族和國王們才能置辦得起。查理大帝曾下令大力發展鎧甲生產,並嚴格禁止鎧甲出口外賣,使鎖子甲逐漸成為騎士普遍穿用的鎧甲。

到12世紀,鎖子甲的生產工藝進一步發展,長袖鎖子甲普遍出現,而且大約在1200年左右,出現了與鎖子甲連為一體的鎖子甲手套,姆指與其餘四指分開,鐵手套的掌心部分用布或皮革製成。與鎖子甲分開的鐵手套隨後也出現。另外,許多鎖子甲帶有與之連為一體的鎖子甲護帽,把騎士的頭部,包括前額和下頰都護在裡面。有些騎士只戴這種護帽,外面不戴頭盔。

儘管許多騎士在戰鬥中沒有腿甲,但在中世紀,仍有兩種類型的腿甲,一種是鎖甲長襪,穿在腿上,用帶子系於腰帶上,在膝蓋下繞腿紮上帶子,以防鐵鎖襪下墜;另一種是長方形鎖甲片,其幅度可護住腿的前部,用帶子在腿後系住,上面與腰帶相系。騎士的腳也被鎖子甲護住,是在13世紀.12世紀期間,隨著手工業的發展,鎖子甲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一些上好的鎖子甲做工仔細、精美,重要部位像前後胸等處由兩層甚至三層甲組成。騎士大多喜歡取鎖子甲鐵的自然顏色,但也有人喜歡染成其它顏色。有些大貴族在其鎖子甲上鍍上一層銀,或罩上一件銀鎖子甲以示華貴。12世紀,騎士們大都在鎧甲外面套上寬鬆布質無袖長袍。為什麼要穿這種外套,西方學術界說法不一,有說防鎧甲潮濕生銹;有說十字軍東征期間氣候燥熱,防鎧甲大量吸收太陽幅射熱;也有說防止鎧甲反光暴露行蹤;還有說是模仿阿拉伯人習慣。

到13世紀中期,鎧甲出現新的變化跡象,從此時的雕塑和繪畫中看到:在鎖子甲外的胸部、臂肘、膝蓋、小腿處加厚防護,其材料有的是皮革,有的是鐵片,另外也出現魚鱗甲。14世紀,由金屬板組成的鐵葉甲逐漸代替鎖子甲,鐵葉甲是用一定厚度的鐵板,根據騎士身體每個部位形狀打造而成,前後胸處都以大塊甲片護住。鐵甲之間由鉚釘或鐵絞鏈合成一體,身體的全部,包括手和腳都罩在鎧甲之中,各部關節可活動。此類鎧甲甲片堅硬,表面光滑,富於流線,可更好地防禦弓箭和長矛的攻擊。但鐵葉甲的重量超過50鎊(鎖子甲為30鎊左右)。隨著新型長弓的使用日益普遍,在14世紀,鐵葉甲取代鎖子甲的速度較快。

頭盔是騎士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早期的頭盔比較簡單,大多為圓形和錐形,有的頭盔前沿處伸下一條鐵以保護鼻子。這類頭盔通常戴在鎖子甲護帽上,鎖子甲護帽內墊有柔軟的棉布或麻布。12世紀的圓頂頭盔,除前面雙眼處有條縫隙,整個頭部和臉部都被罩住,面板處被鑿出許多小孔,藉以呼吸。

13世紀,出現平頂圓筒形和罐形頭盔,頭、臉和頸部都被護住,由於此類頭盔很重,有的重量超過20鎊。如此的重量,騎士不是用頭頂著,而是用雙肩支撐,在雙肩處用皮帶或鐵紐與鎧甲連接.隨鐵葉甲的出現,頭盔也相應發生變化,與鐵葉甲所用材料一致,頸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處呈雞嘴狀或狼嘴狀凸出。後來,面部護甲被製成能轉到盔頂或旁邊樣式,需要時可轉過來護住面部。

盾牌是騎士重要護衛工具。中世紀早期的盾牌形狀為圓形或長方形。到10世紀末,盾牌出現站立鳶的形狀即上寬下窄,上邊為半圓形。盾頂部最寬度約2英尺,盾牌約4英尺6英寸,厚15毫米左右,可護住馬上騎士從肩到腿的一側身體。此類盾從上到下中部隆起,材料多為質地堅硬的木板,用鐵條、鉚釘牢牢固定在一起。12世紀中期,鳶形盾牌的形狀有些變化,上邊的半圓變成平直形,這種改變也許是因為在不改變護衛功能的同時,開闊使用者在盾牌上方的視野。此類三角形盾牌比鳶形盾牌面積小,重量輕.持盾牌的方式不盡相同,最普遍的有兩種方式。一是盾後面平衡處固定兩條交叉帶子。在帶子交叉處設手握環套,用左手握住環套;另一種是左小臂穿過盾牌背面一固定環套,左手握另一固定環套。通常,左手除持盾牌外還要操縱馬韁繩。

有些盾牌設有一條可調長度的皮帶,騎士在作戰中,如需雙手使用武器時,這條帶子可使盾牌挎在脖子上移至身體後面或左側。騎士受傷,盾牌可作為擔架。

盾牌正面或塗各種顏色的油漆,或蒙獸皮,11世紀以後,騎士們更注重盾牌的圖案。圖案有獅子、鷹、十字架、對角線、花紋等等,種類繁多。家族的徽章圖案也由此產生。

三、戰馬

戰馬是騎士的戰鬥夥伴,也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戰馬也談不上騎士。西方上古時期,儘管步兵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軍事力量,但也不乏使用騎兵作戰的記載。亞歷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漢尼拔等,都曾傑出地使用過騎兵部隊奪取某次戰役的勝利。在日爾曼各“蠻族”部落中,西哥特人和倫巴德人也都善於使用騎兵作戰。但是,總的來看,馬蹬傳入西歐並推廣使用之前,騎兵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戰。馬在戰爭中的地位並不明顯。

中世紀早期,馬匹價格非常昂貴,到西元9世紀時,“一匹馬的價格是一頭牛的六倍。”能得到一匹優秀的戰馬並非易事,有些馬只適於拉車、耕田;也有些馬看似健美,但只可用於一般性騎乘和旅行,不宜在複雜多變、混亂廝殺的戰場上使用。優良的戰馬在外觀上,胸部寬厚,背至臀部寬且平實。頭骨前面窄,側面骨骼棱角分明,齶骨削瘦。耳朵小,鼻孔大,鼻翼擴張幅度寬闊。眼睛清亮,有神,眼睛與眼窩的大小與整個頭部的比例勻稱。脖子像“彎弓”一樣昂起。四腿要健壯,長短適中,膝蓋處平直。馬蹄邊緣整齊清晰且呈圓形,馬蹄大小與腿的粗細和長短,以及馬的重量,都要比例適度,不能過大或過小。

騎士極為看重戰馬的載重能力和奔跑速度,能同時馱載四名全副武裝的騎士的戰馬被譽為“鐵背”。中世紀有關於兩名騎士同騎一匹戰馬作戰的傳說。中等速度的奔跑能力,不能被選為戰馬。戰馬還應具備騰越一定高度的障礙和跨越一定寬度溝渠的能力,優秀戰馬的跨越寬度,不應少於13英尺。戰馬的顏色也是決定騎士是否喜歡該馬的依據之一。在中世紀早期,純白色的馬聲譽最高。其次是白色與其它顏色相雜的戰馬,面門或四蹄為白色的戰馬也受到喜愛。而實際上,中世紀歷史上留下英名的戰馬大多為棗黃色、栗色、黑灰色、紅褐色等等。無論什麼顏色,其毛皮應亮澤、細膩。

許多騎士願意選擇未經閹割的雄性馬,這類馬通常性情活躍,暴發力強,特別是在緊要關頭,往往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機智和力量。但也有騎士喜歡牝馬,這類馬少喧鬧和嘶鳴,宜於偷襲和夜間行動。戰馬的品種和家族,受到極高的重視。中世紀西歐聲譽最高的是西班牙種戰馬,其次是加斯科尼戰馬,隨後是匈牙利、敘利亞和羅斯馬。優秀的戰馬,性情不一定溫順,有的甚至很暴烈,除其主人和經常餵養它的扈從外,其他人很難靠近。

對馬的裝備也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中世紀早期的馬鞍很簡單,有些人甚至用衣物當馬鞍。到12世紀,馬鞍的前後橋都有增高,坐在上面不僅穩固也加強了騎士在使用長矛衝擊時的後坐力。12世紀以後,馬的護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有些戰馬不僅從頭到臀被穿上布質寬鬆的馬衣,而且,頭戴面甲,前胸和後臀處都護有鎖子甲。

中世紀騎士與戰馬之間的關係和情誼,曾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騎士與戰馬有如戰友或夥伴的關係。馬有主人為其起的名子,平日騎士經常與戰馬一起磨合交流。行軍途中,有的騎士只騎其它馬,用其它馬馱裝備,只在作戰時才捨得騎戰馬。作戰時騎士與戰馬要相互配合默契。戰馬奮勇救助主人的事在西方中世紀歷史上屢見不鮮。

中世紀騎士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長矛和劍,但也有騎士喜歡使用其它武器,或在矛和劍之外預備其他武器。例如,適合單手使用的戰斧、鐵頭錘、鐵棍、狼牙錘、短劍等等。儘管傳統形的弓箭和十字駑受到騎士的蔑視而不屑使用,教會也三令五申,禁止在基督教徒間的戰爭中使用這類武器,但弓箭不能不被認為是中世紀極具殺傷力的武器並得到步兵的廣泛使用。

綜上,我們可看到,西歐中世紀全副武裝騎士的大體形象是:騎戰馬,戴頭盔,著鎧甲,挎長劍,左手操盾禦馬,右手持長矛。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士,在中世紀歐洲戰場上曾聲威赫赫,勢不可擋,被後來研究者們謂為“人體槍彈”。“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沖個窟窿”。

至14世紀末,騎士的防護裝備達到頂點,鐵葉甲、頭盔,再加上武器以及馬的鎧甲,使騎士的作戰顯得非常笨重、機械,戰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也大打折扣。鐵葉甲的普及和發展儘管使騎士的生命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但它也預示了以戰爭為職業的騎士集團的命運已步入窮途末路。

運營:hgswor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