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滿族漢化,你知道滿化的北京話有哪些嗎,太熟悉了

滿族, 一個有自己語言和文字的民族, 因統治中原最終走向漢化, 對於少族民族傳承來說, 這多少是個遺憾。 在入關前, 清朝皇帝主要說滿語和蒙語, 入關後, 滿人將北京紫禁城周圍十裡之內的漢人趕走, 稱之為“內城”, 只供滿人居住, 說滿話。 十裡之外則稱“外城”, 說漢語。

可是漢族人口多啊, 協理朝政的漢族大臣越來越多, 後宮也不少漢族女子為妃。 於是少數服從多數, 滿人的漢化開始了。

首先是上至皇帝下至大臣, 都得掌握兩種語言, 一是講滿語, 二是講漢語, 確切點是講北京話。 於是清朝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就是——滿人講著一口蹩腳的北京話。

據史料記載, 順治帝和孝莊及蒙古後妃對話用蒙話, 和滿族大臣用滿語, 和漢族大臣用漢語, 真正的“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由此可見, 清朝皇帝接受漢文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到康熙時期朝廷上幾乎使用的都是漢語。

到乾隆時期, 乾隆就因為皇子們滿語不好而發火, 到了道光之後, 恐怕連皇帝自己都不會說滿語了。

圖——清代早期漢文滿文對照精刻本《大學》

滿、漢兩族就這樣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時光融合, 漢語在皇宮中佔有統治地位, 但大量滿語詞匯也融入北京話。

時至今天, 北京話裡依舊含有大量滿語詞匯, 只是我們並未意識到有些詞竟然是從滿語中演化過來的。

【摘歪】

讀音:zhāi wai

釋義:來源於滿語jailambi, 意為“躲”、“避”,

舉例:剛剛身子一摘歪, 哎喲差點兒從馬上掉下來。

【磨蹭】

讀音:mò ceng

釋義:來源於滿語moco, 原意為“遲鈍”, 今意為“繁瑣緩慢”。

舉例:別磨蹭了, 再不走就趕不上車了。

【咋呼】

讀音:zhà hu

釋義:來源於滿語cahu, 意為“潑婦”, 現在意為不沉穩, 喜歡大呼小叫。

舉例:我還尋思多大的事哩, 就這個呀?也值得您這麼咋呼?

【哈喇】

讀音:hā la

釋義:來源於滿語har, 意為“刺鼻”, 今意為食用油變質。

舉例:這瓜子別吃了, 一股哈喇子味兒。

【掰持】

讀音:baichi

釋義:來源於滿語baicambi, 本意為查看、詳查。 在《北京土話中的滿語》一書中記載北京話中的“掰持”專指“爭論”。

舉例:今兒這事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的過去, 咱們可得掰持清楚嘍!

【抹擦】

讀音:ma sa

釋義:來源於滿語macimbi, 意為“舒展”, 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舉例:衣服抹擦平了再疊, 要不都起褶子了。

【敞開兒】

讀音:chǎng kār

釋義:招來源於滿語changkai, 意為“儘量”、“任意”、“隨意”

舉例:知道您好這口兒, 特意燉了一大鍋, 您別局著, 敞開兒著招呼!

【該漏】

讀音:gái lou

釋義:來源於滿語gaimbi, 意為“要、取”。

舉例:這些衣服我現在穿著都瘦了, 您看看要是有看上眼兒的, 您該漏走。

【額吝】

讀音:é lìn

釋義:來自滿語,波紋的意思。日常生活中多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

舉例:拿碗接著點,弄上塊兒額吝且洗不掉呢。

【克】

讀音:kei,發四聲

釋義: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轉義為“批評”。

舉例:作業好好寫,瞧這塗的跟畫畫似的,叫你們老師克你呢!

沒想到吧,很多我們說溜嘴的詞,竟然都是跟著滿語跑偏了的,兩種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額吝】

讀音:é lìn

釋義:來自滿語,波紋的意思。日常生活中多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

舉例:拿碗接著點,弄上塊兒額吝且洗不掉呢。

【克】

讀音:kei,發四聲

釋義: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轉義為“批評”。

舉例:作業好好寫,瞧這塗的跟畫畫似的,叫你們老師克你呢!

沒想到吧,很多我們說溜嘴的詞,竟然都是跟著滿語跑偏了的,兩種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