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魏”政權,有點意思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 先祖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 武王伐紂後封于畢, 畢公高的後人畢萬, 在晉獻公時封于魏, 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魏文侯)於西元前403年始封為諸侯。 魏國疆域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東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內, 以今山西省東南部的上党為交通孔道。 國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西元前361年(一說為西元前339年)魏惠王遷都大樑(今河南開封)後, 魏國亦稱梁國。 西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 西元前403年, 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

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 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 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 教授法經, 依法治國, 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 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西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 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 魏國“東敗于齊, 西喪秦地七百余裡, 南辱于楚”, 開始衰落。 傳至魏王假, 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曹魏: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 多稱曹魏, 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東漢末年, 天下擾亂, 群雄逐鹿, 曹操在軍閥混戰中, 勢力逐漸增強, 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 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延康元年(220年), 曹操死後, 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 曹魏始建。 至炎興元年(265年), 司馬炎篡魏, 改國號為晉, 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 人口稠密, 經濟發達, 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 曹魏一朝, 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

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北魏: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時代位於今日華北地區的第一個王朝。 又稱後魏, 拓跋魏, 元魏。 拓跋鮮卑氏建立, 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439年, 統一北方。 493年起遷都洛陽, 皇帝改姓元。 534年, 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魏武定八年(550年), 高洋廢孝靜帝, 代東魏自立, 建立北齊。 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 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東魏:北朝之一, 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 都鄴, 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 河南洛東魏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

曆一帝, 約十七年(534~550)。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 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見爾朱氏之亂), 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 永安三年(530), 孝莊帝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 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 殺死孝莊帝, 立元恭為帝(節閔帝)。 太昌元年(532), 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 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 殺節閔帝, 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 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西魏:北朝之一, 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 曆三帝, 共二十二年(535~557)。 都長安。 管轄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 洛陽以西, 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 北魏永熙三年(534), 孝武帝元修脫離高歡, 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 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

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