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在相信什麼禪讓了,都是謊言,看看赤裸裸的真相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歷來被儒教仁義所稱頌, 可是那不是真實的歷史, 而是儒家用來騙人的。 從黃帝開始, 權力都是父子世襲, 但是到了堯、舜、禹三代君王的時候, 突然出現了禪讓的神話, 這是一個在文明社會都難以做到的大公無私的壯舉, 卻在集權時代發生, 你不覺的可疑嗎?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不相信皇帝把王位傳給別人而不是給他兒子的。 春秋的時候孔子為了恢復周禮, 便大肆宣揚堯舜禹禪讓, 到現在也沒發現那種自主退位禪讓給別人而不是給自己的兒子。

後世曹丕心安理得接受傀儡漢獻帝禪讓帝位之後, 脫口而言:“舜禹受禪, 我今方知。 ”一句話揭露了古代“禪讓”背後的實質, 在曹丕看來:原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實則應該改為天下唯“權者”居之, 誰的實力足夠強, 誰的地位足夠穩, 誰就可登上帝位。 孔子翻遍歷史找到堯、舜、禹三人並非子承父業的例子,

於是以“天下德者居之”教育弟子, 到各國遊說各色君主, 提倡禮樂、道統。 但是從歷史上看焚書最多的就是儒家, 從開始到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之後百家的書籍大部分都已經失傳, 之後又篡改道德經。 馬王堆出土的書籍和現代的書籍都大大不同, 足以證實儒家篡改史書。

《尚書》中還有言:堯使舜嗣位, 正月上日, 受終於文祖, 流共工於幽州, 放歡兜於崇山, 竄三苗于三危, 殛鯀於羽山, 四罪而天下服。 舜即為後, 立刻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干堯在位時的名臣, 終是天下臣服。 這和古代王朝更替有區別嗎?不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嗎?不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和光同塵嗎?

《山海經 海內西經》記載:“蒼梧之山,

帝舜葬于陽, 帝丹朱葬于陰”。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細節, 對丹朱的稱呼是“帝”。 這不就更明顯了嗎?丹朱曾經稱帝, 而舜則是從他手中奪取了政權。 並不是堯禪讓給他的而且自己發動政變奪取的。 李白的《遠別離》詩也記述了“堯幽囚、舜野死”

《括地志》裡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裡。 ……昔堯德衰, 為舜所囚也。 又有偃朱城, 在縣西北十五裡。 《竹書》雲:舜囚堯, 複偃塞丹朱, 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囚禁堯, 偃塞丹朱, 使堯和他的兒子丹朱不能相見。 你覺得這是一個聖人幹的事情?

東周法家的韓非子在《說難》裡, 更是毫不客氣地說道:“舜逼堯, 禹逼舜,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此四王者, 人臣弑其君者也。 ”直接把禪讓說白了, 就是被逼的, 都是儒家的理想,

也是儒家的編的彌天大謊。 對堯舜禪讓的這段歷史, 《竹書》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舜篡堯位, 立丹朱城, 俄又奪之”“昔堯德衰, 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 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 複偃塞丹朱, 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不就是鐵證嗎?

史記裡有記載:“舜南巡狩, 崩於蒼梧之野, 葬於江南九嶷。 ”因此李白說道“九嶷連綿皆相似”, 然而既為帝王身, 何至於“孤墳竟何是”?身後淒涼如此。 關於這點, 疑問比堯更加彰顯。 九嶷山區位於湖南境內, 湘江瀟水之間, 距現今主流學派公認的虞舜都城蒲阪相隔甚遠。 柏楊就曾提出, 舜死之際已是百歲高齡, 體力所限, 不可能再巡狩南方(按《史記》: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

則當時應是整整一百歲)。 且當時南方為蠻荒之地, 蟲蛇瘴癘, 條件艱苦。 你覺得一個老頭沒有什麼意外的話會背井離鄉的孤獨地死在連綿的九嶷山中呢?只能說是流放。

看到這你還會相信禪讓嗎?也許人性本善但是像這種禪讓大家最好還是意淫一下得了, 想想也就知道是不可能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