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騎馬下鄉的官員 武裝保護中國人的洋人 你沒有見過的晚清老照片

1867年, 九江棧橋。

1860—1870年代的中國,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整個中國拖著它腐朽而龐大的身軀開始了緩緩向前移動的過程。

西方的軍事、機器被引進來了, 京師同文館建立了, 輪船招商局辦起來了, 北洋水師漸漸成型···

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說:“西方入侵將一個富於傳統性的王朝衰落轉變為一場社會和思想的革命。 ”

這些老照片, 為我們完整地記錄下了一個時代的變革:

上海商人。

鴉片戰爭之後, 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 上海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53年通商貿易額超過廣州, 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 至1856年底, 上海共有88家商號, 商人、買辦等數量大增。

英國公易洋行買辦英昌。

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

英美法德日各國商人相繼到上海開設洋行。 洋行的經營範圍從進出口貿易到航運、保險、金融匯兌, 內容廣泛。

其買賣方式主要是物物交換, 以鴉片和洋布交換中國的絲綢和茶葉。 公易洋行1850年前由英國商人開辦, 原名MAC.VICAR&CO, 後於1851年解散改組。

1869年, 廣州的學童。

其時中國政府資助在部分學校開設外語和科學課程。 1866年, 左宗棠聘請法國人在馬尾設廠造船, 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福州馬尾船政學堂。 學生在這裡可以學習航海、建築、工程和機械等課程。

汲水車。

拍攝于汕頭附近的韓江,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河流, 此時正值旱季, 水位太低, 灌溉不易, 必須要靠這個木造的汲水車人工打水灌溉。

下鄉巡視的清代官員。

滿人定鼎中原後仍然強調騎馬射箭, 這是祖宗根本, 文官大多坐轎, 武官則騎馬。 但此時的西方世界早已完成工業革命, 過分固守傳統只能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遠。

1870年左右,中國北方的士兵。

左:沈桂芬,兵部尚書,軍機大臣;

中:董恂,戶部尚書;

右:毛昶熙,工部尚書;三人同時兼任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

1869年,正在梳妝的滿族女子。

廣州街頭的賭博。

清末,賭風盛行,清政府的禁賭令使很多人轉入地下活動,從此帶來更多的腐敗和犯罪。這張照片表現的是街頭苦力路邊賭博的場景。

上海婦女。

該婦女頭戴黑色天鵝絨發網,天鵝絨在當時是進口奢侈品,在上海被認為是很時髦的飾品。

老人和他的驢子。

修腳師。

這些修腳師可不是簡單提供剪腳趾甲服務的,還是流動的腳醫,會醫治雞眼等各種腳病。

身穿傳統服飾的夫妻。

磨刀工。

當時北京街道上凸起的道路可以供兩輛手推車並排通過,街道旁是林立的商店。商店和手推車之間的空地上,佈滿了各種商亭、貨攤等流動商販。

北京教會學校。

隨著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企業增多及洋務運動的興起,19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教會學校總數增至800多所,學生近2萬人,仍以小學為主,開始有少量中學。

清末北京的教會學校培養的外語人才,日後多成為翻譯、買辦或外國公司的職員。

南京,明孝陵。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通往陵墓的神道邊站立著文臣武將的石像生。

傳教的船隻在長江中航行。

自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人士可在內地遊歷及傳教,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長江上的中國翻譯。

鴉片戰爭後,清朝逐漸採納西方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發起自強運動。1861年—1872年,強調建立翻譯館、新式學堂等,培養翻譯、軍事技術與外交人才。

長江上吃早餐的船工。

在兇險的三峽航道被炸藥和蒸汽機征服之前,這些壯實的船工是沿長江上行時最主要的動力。

萬壽橋上的人群。

萬壽橋是閩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舊為浮橋,橫跨台江,江面寬3裡,後由萬壽寺僧人募資建石橋,橋長170多丈,1995年被拆除重建為鋼鐵大橋。

廣州漢族婦女。

廣州英國領事館衛隊。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在廣州設立領事館,並徵召當地人組成領館衛隊,照片中為英國駐廣東領事羅伯遜的本地護衛隊員,遠處是廣州花塔。

中國製造的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

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唐山開平礦務局工程處中國工人憑藉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採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製而成。

庫克上校和“衛安勇”婦女。

太平天國運動中,上海、寧波一帶的政府曾組織由外國人訓練和帶領的地方武裝,並裝備以西式槍炮,稱作“衛安勇”。太平天國覆滅後,這些武裝繼續發揮保護地方的作用,甚至擔負起保護洋商的任務,類似“員警”。

美國政治學家白魯恂曾說過:“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佯裝成國家的文明。”

文明的變革仍在繼續···

1870年左右,中國北方的士兵。

左:沈桂芬,兵部尚書,軍機大臣;

中:董恂,戶部尚書;

右:毛昶熙,工部尚書;三人同時兼任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

1869年,正在梳妝的滿族女子。

廣州街頭的賭博。

清末,賭風盛行,清政府的禁賭令使很多人轉入地下活動,從此帶來更多的腐敗和犯罪。這張照片表現的是街頭苦力路邊賭博的場景。

上海婦女。

該婦女頭戴黑色天鵝絨發網,天鵝絨在當時是進口奢侈品,在上海被認為是很時髦的飾品。

老人和他的驢子。

修腳師。

這些修腳師可不是簡單提供剪腳趾甲服務的,還是流動的腳醫,會醫治雞眼等各種腳病。

身穿傳統服飾的夫妻。

磨刀工。

當時北京街道上凸起的道路可以供兩輛手推車並排通過,街道旁是林立的商店。商店和手推車之間的空地上,佈滿了各種商亭、貨攤等流動商販。

北京教會學校。

隨著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企業增多及洋務運動的興起,19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教會學校總數增至800多所,學生近2萬人,仍以小學為主,開始有少量中學。

清末北京的教會學校培養的外語人才,日後多成為翻譯、買辦或外國公司的職員。

南京,明孝陵。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通往陵墓的神道邊站立著文臣武將的石像生。

傳教的船隻在長江中航行。

自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人士可在內地遊歷及傳教,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長江上的中國翻譯。

鴉片戰爭後,清朝逐漸採納西方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發起自強運動。1861年—1872年,強調建立翻譯館、新式學堂等,培養翻譯、軍事技術與外交人才。

長江上吃早餐的船工。

在兇險的三峽航道被炸藥和蒸汽機征服之前,這些壯實的船工是沿長江上行時最主要的動力。

萬壽橋上的人群。

萬壽橋是閩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舊為浮橋,橫跨台江,江面寬3裡,後由萬壽寺僧人募資建石橋,橋長170多丈,1995年被拆除重建為鋼鐵大橋。

廣州漢族婦女。

廣州英國領事館衛隊。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在廣州設立領事館,並徵召當地人組成領館衛隊,照片中為英國駐廣東領事羅伯遜的本地護衛隊員,遠處是廣州花塔。

中國製造的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

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唐山開平礦務局工程處中國工人憑藉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採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製而成。

庫克上校和“衛安勇”婦女。

太平天國運動中,上海、寧波一帶的政府曾組織由外國人訓練和帶領的地方武裝,並裝備以西式槍炮,稱作“衛安勇”。太平天國覆滅後,這些武裝繼續發揮保護地方的作用,甚至擔負起保護洋商的任務,類似“員警”。

美國政治學家白魯恂曾說過:“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佯裝成國家的文明。”

文明的變革仍在繼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