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鮮為人知:宋元兩朝崇拜遼朝文化,china一詞源於契丹

遼朝是我國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歷時二百餘年。 境內除契丹外, 還有奚、渤海、女真、漢等族。 遼朝地域十分廣闊, 其四至, 據《遼史·太祖紀下》說:“東自海, 西至流沙, 北絕大漠。 ”即東鄰今鄂霍茨克海、日本海, 西越阿爾泰山, 北達外興安嶺, 南抵河北霸縣、雄縣一帶。 當遼朝覆亡之時, 耶律大石率部西遷, 重建遼國, 史稱西遼。 長期以來, 由於正統觀念影響等原因, 人們對大遼很陌生。

遼朝建立之初, 契丹統治者對歷來為中原王朝所看重的“正統”與“僭偽”之別的觀念比較淡薄。 而在中期即遼聖宗、興宗以後, 隨著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遼國的廣泛傳播, 遼人也逐漸以正統自居, 自命是前代統緒的合法繼承者。 及至遼末, 更是如此。 如乾統八年(1108)天祚帝賜高麗王冊說:“朕以王者底綏四海, 利建侯封, 諸侯各守一邦, 會歸於王統。 ”(《高麗史》卷12)天祚帝降金表說:“伏念臣祖宗開先,

順天人而建業, 子孫傳嗣, 賴功德以守成。 奄有大遼, 權持正統。 ”(《大金吊伐錄》卷4)甚至遼亡之後, 耶律大石在西遷和建立西遼過程中, 仍以匡扶社稷、延續正統來號召民眾與諸部。 他說:“我祖宗艱難創業, 曆世九主, 曆二百年。 金以臣屬, 逼我國家, 殘我黎庶, 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 日夜痛心疾首。 我今仗義而西, 欲借力諸蕃, 翦我仇敵, 複我疆域。 ”(《遼史·天祚皇帝四》)充分表明遼中期後, 統治者以中國正統自居已成共識。

遼初, 他們稱以往的中原王朝為“中國”。 遼中期以後, 在對周邊的高麗、西夏等外事交往中, 遼人逐漸以“中國”“諸夏“區夏”自謂, 到後期則明確以“中國”自居。 《遼史·文學傳》載, 劉輝于大安末為太子洗馬, 上書說:“西邊諸番為患,

士卒遠戍, 中國之民疲於飛挽, 非長久之計。 ”

大遼(916年─1218年), 遠早於宋朝(960年─1279年)而建立。 但是, 因為宋朝有儒學復興, 有程顥、程頤、朱熹這些發明滅人欲的變態理學, 後世的儒教信徒就極力吹捧宋朝, 為了掩蓋宋朝的無能, 製造了嶽飛的神化, 同時, 無恥地對石敬瑭,

秦檜和張邦昌醜化鞭屍, 大罵遼金蒙古的野蠻侵略, 肆意偽造歷史。 事實卻是, 宋朝才是自不量力侵略其他朝代最多的, 因為宋朝的屢次背信棄義, 才導致北宋和南宋的先後滅亡, 參見我的相關文章。

人們通常知道宋朝文化繁榮, 其實, 遼金也不差。 遼統治了中國北部, 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 促進了融合。 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疆域: 契丹國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 在阿保機及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 阿保機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 德光時取得燕雲十六州, 並一度佔有中原。

 遼全盛時, 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 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 西到阿爾泰山, 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 與當時統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對峙。

行政區劃: 根據《遼史·地理志》記載, 遼朝行政區劃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 共有5京、6府, 156州(軍、城), 309縣。 “遼”全境一級行政區分5個道, 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 稱為京, 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 為同一級別。

政治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 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縣)、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勳、憲銜、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裡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遼朝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兵、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至聖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

經濟: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酩。”,另外,契丹人還從事農業、手工業,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如種桑麻等植物),又傳授紡織,主要農作物為穄。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

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餘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闢荒地,立例若成功開闢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

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

在貨幣經濟上,遼朝並不發達,遼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聖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聖宗之後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對外交易方面,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交易。

遼代物價甚低,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並不一致。

工藝: 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製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誌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在文化上,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後於上京建國子監,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又建立孔子廟。另外,遼宗室也傾慕漢人文化,如遼聖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

在書目方面,遼設國史院,專修整歷史,設官監修國士、史館學士、修國史等,曾撰寫日曆、起居注、實錄二十卷、國史,又把不少漢人書籍翻譯為遼朝文字,如五代史等。當中,遼代所寫的國史成為了元朝脫脫等所編寫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

在語言上,漢語與契丹語都是通行的,不少文書都是以這兩種語言,而遼朝的本士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參照了漢字創造而來,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

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

而在宗教上,佛教是主要的宗教,也崇拜自己的祖先和民效信仰,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簷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

遼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髮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髮,別處的頭髮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髮。

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禦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

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摔跤、擊鞠(踢球)、射柳、射兔節、下圍棋和雙陸等均是遼代人的業餘活動。

契丹的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契丹作為中國的別稱: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或“kita'i")。 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據考證,英語china就是契丹旗幟上“狼”的契丹發音,而過去說china是因為中國的瓷器而得名,是錯誤的。

遼代詩歌

遼代第一個較有名的契丹詩人是耶律倍。他博覽群書,對漢文化頗為嚮往。現存《海上詩》一首: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山”是契丹小字,其義為“可汗”,與漢字之“山”形同義異。“小山壓大山”實際上是寫太后立德光,自己雖有太子卻被摒棄之事,這是契丹文和漢文合璧為詩的典型例子。詩人利用漢字“山”的意象與契丹文“可汗”的意思的巧合,使此詩既有鮮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隱喻義,故後人稱讚說:“情詞淒婉,言短意長,已深合風人之旨矣。”(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七)

契丹女詩人蕭觀音、蕭瑟瑟的成就也頗可觀。蕭觀音的詩作比較多樣化,既有雄豪俊爽,頗見北地豪放氣概之詩,也有委婉深曲之作。前者如《伏虎林待制》: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老虎不投降。

粗獷奇崛,氣勢不凡。後者如《懷古》: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借詠史以興發感慨,深婉含蓄。她另有《回心院詞》十闋,情感深摯,意象細膩,向稱佳作。蕭瑟瑟的詩頗含政治見解,現存的《諷諭歌》、《詠史》都是諷諭朝政的。前者說:“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嚐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枕燕雲。”詩中指出國家面臨的危難,勸諫朝廷勵精圖治。後者則借史實來諷刺朝廷的昏暗壅蔽,大廈將傾。兩詩都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風格奔放。詩用騷體寫成,句式參差錯落,具有較強的力度。

在契丹人的詩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義的莫過於《醉義歌》。此詩署為“寺公大師”作,作者當是一位僧人。原詩用契丹文寫成,後由元初的耶律楚材譯為漢文,今即保存于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譯文為七歌行體,長達120句。此詩從重陽節飲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慨,表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我愛南村農丈人,山溪幽隱潛修真。老病尤耽黑甜味,古風清遠途猶迍。喧囂避遁岩麓僻,幽閒放曠雲水濱。”也表現出要以佛道思想來消解人生煩惱的意願:“問君何事徒劬勞,此何為卑彼豈高。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芥納須彌亦閒事,誰知大海吞鴻毛。夢裡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由於議論眾多,藝術感染力有所減弱,但全詩結構開闔有致,脈絡鮮明,是遼詩中最出色的長篇歌行。原詩雖用契丹文寫成,卻運用了許多屬於漢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詩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動例證。

相形之下,遼詩中漢人的創作成就不大,但也偶有佳作。如趙延壽的《失題》:

黃沙風卷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探水人回稱帳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鳥逢霜果饑還啄,馬渡沙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寫北國景物生活質樸粗豪,很能體現北方民族的本色。

遼詩所存作品雖然不多,但它既表現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會生活狀況,又體現出他們逐步接受漢化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遼聖宗耶律隆緒,因開壽年間喜得傳國玉璽,他已可用很規整的漢語作詩如下:“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來當永昌。”此人通漢詩,曉音律,又喜丹青,十歲時就能出口成章,有禦制歌詩五百多首,只可惜流傳下來的很少。

遼興宗耶律宗真漢語水準也不差,重熙二十四年,宋使來賀節,為了讓遼朝的司空郎思孝賦詩在宋使前炫耀,遼興宗自己先賦詩挑之:“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

遼朝皇帝之中,詩意境臻至上乘的當屬遼道宗耶律洪基。遼朝漢臣李儼(曾被賜國姓,又稱耶律儼)秋日作《黃菊賦》上呈道宗,道宗覽之大喜,文思翩翩,揮筆寫下《題李儼黃菊賦》: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此詩格高調遠,意境高妙。正所謂帝王“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儼原詩早已散佚不聞,而遼道宗此詩至淡至真,揮灑自若,餘韻悠長,香生幽間。不僅當時宋人推為佳作,即使到了元代,文人張肯也對此膾炙人口的佳詩不能自己,敷衍成詞,冠以《蝶戀花》,吟唱不已:

昨日得卿《黃菊賦》,細剪金英,題作多情句。冷落西風吹不去,袖中猶有餘香度。滄海塵生秋日暮,玉砌雕闌,木葉鳴疏雨。江總白頭心更苦,素瑟猶寫幽蘭語。

遼代詩歌作品,大多見於《全遼文》、《遼詩活》以及一些分散的宋、元筆記中,貫讀下來,愈覺其佳文不少,且越往後越呈高水準。即使是以契丹文寫的詩,也是意旨深遠,頗具玄言五味、佛義奧理。諸如由耶律楚材用漢語翻譯的寺公大師《醉義歌》,旨趣高遠,比起以禪詩出名的蘇東坡、黃庭堅,也難分高下,現摘選如下:

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

芥納須彌亦閒事,誰知大海吞鴻毛?

夢裡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

以指喻指指成虛,馬喻馬兮馬非馬。

天地猶一馬,萬物一指同。

胡為一指分彼此?胡為一馬奔西東?

人之富貴我富貴,我之貧困非予窮。

三界唯心更無物,世中物我成融通。

君不見千年之松化仙客,節婦登山身變石?

木魂石質既我同,有情于我何瑕隙?

自料吾身非我身,電光興廢重相隔。

農丈人,千頭萬緒幾時休?舉觴酩酊忘形跡!

……

一番愁思初消鑠,兩盞迷魂成勿藥。

爾後連澆三五卮,千愁萬恨風蓬落。

胸中漸得春氣和,腮邊不覺衰顏卻。

四時為馭馳太虛,二曜為輪輾空廓。

須臾縱轡入無何,自然汝我融真樂。

到了遼末,文人雅士所做詩詞與中原宋人的水準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不分伯仲:

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雲閑。

不須更讀元通謁,始信人間是夢間。

——王樞《三河道中》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勳、憲銜、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裡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遼朝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兵、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至聖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

經濟: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酩。”,另外,契丹人還從事農業、手工業,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如種桑麻等植物),又傳授紡織,主要農作物為穄。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

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餘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政府為了鼓勵人民開闢荒地,立例若成功開闢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

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

在貨幣經濟上,遼朝並不發達,遼世宗時,上京還處在交易無錢而用布的狀態。各地都用不同貨幣,如聖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極少,聖宗之後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幣中,所占數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對外交易方面,遼主要與宋和西夏等通過邊境上的榷場進行互補性的交易。

遼代物價甚低,雖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並不一致。

工藝: 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製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誌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在文化上,遼的開國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後於上京建國子監,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又建立孔子廟。另外,遼宗室也傾慕漢人文化,如遼聖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

在書目方面,遼設國史院,專修整歷史,設官監修國士、史館學士、修國史等,曾撰寫日曆、起居注、實錄二十卷、國史,又把不少漢人書籍翻譯為遼朝文字,如五代史等。當中,遼代所寫的國史成為了元朝脫脫等所編寫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

在語言上,漢語與契丹語都是通行的,不少文書都是以這兩種語言,而遼朝的本士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參照了漢字創造而來,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

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

而在宗教上,佛教是主要的宗教,也崇拜自己的祖先和民效信仰,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簷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

遼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髮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髮,別處的頭髮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髮。

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禦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

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摔跤、擊鞠(踢球)、射柳、射兔節、下圍棋和雙陸等均是遼代人的業餘活動。

契丹的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契丹作為中國的別稱: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或“kita'i")。 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據考證,英語china就是契丹旗幟上“狼”的契丹發音,而過去說china是因為中國的瓷器而得名,是錯誤的。

遼代詩歌

遼代第一個較有名的契丹詩人是耶律倍。他博覽群書,對漢文化頗為嚮往。現存《海上詩》一首: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山”是契丹小字,其義為“可汗”,與漢字之“山”形同義異。“小山壓大山”實際上是寫太后立德光,自己雖有太子卻被摒棄之事,這是契丹文和漢文合璧為詩的典型例子。詩人利用漢字“山”的意象與契丹文“可汗”的意思的巧合,使此詩既有鮮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隱喻義,故後人稱讚說:“情詞淒婉,言短意長,已深合風人之旨矣。”(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七)

契丹女詩人蕭觀音、蕭瑟瑟的成就也頗可觀。蕭觀音的詩作比較多樣化,既有雄豪俊爽,頗見北地豪放氣概之詩,也有委婉深曲之作。前者如《伏虎林待制》: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老虎不投降。

粗獷奇崛,氣勢不凡。後者如《懷古》: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借詠史以興發感慨,深婉含蓄。她另有《回心院詞》十闋,情感深摯,意象細膩,向稱佳作。蕭瑟瑟的詩頗含政治見解,現存的《諷諭歌》、《詠史》都是諷諭朝政的。前者說:“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嚐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枕燕雲。”詩中指出國家面臨的危難,勸諫朝廷勵精圖治。後者則借史實來諷刺朝廷的昏暗壅蔽,大廈將傾。兩詩都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風格奔放。詩用騷體寫成,句式參差錯落,具有較強的力度。

在契丹人的詩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義的莫過於《醉義歌》。此詩署為“寺公大師”作,作者當是一位僧人。原詩用契丹文寫成,後由元初的耶律楚材譯為漢文,今即保存于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譯文為七歌行體,長達120句。此詩從重陽節飲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慨,表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我愛南村農丈人,山溪幽隱潛修真。老病尤耽黑甜味,古風清遠途猶迍。喧囂避遁岩麓僻,幽閒放曠雲水濱。”也表現出要以佛道思想來消解人生煩惱的意願:“問君何事徒劬勞,此何為卑彼豈高。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芥納須彌亦閒事,誰知大海吞鴻毛。夢裡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由於議論眾多,藝術感染力有所減弱,但全詩結構開闔有致,脈絡鮮明,是遼詩中最出色的長篇歌行。原詩雖用契丹文寫成,卻運用了許多屬於漢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詩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動例證。

相形之下,遼詩中漢人的創作成就不大,但也偶有佳作。如趙延壽的《失題》:

黃沙風卷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探水人回稱帳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鳥逢霜果饑還啄,馬渡沙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寫北國景物生活質樸粗豪,很能體現北方民族的本色。

遼詩所存作品雖然不多,但它既表現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會生活狀況,又體現出他們逐步接受漢化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遼聖宗耶律隆緒,因開壽年間喜得傳國玉璽,他已可用很規整的漢語作詩如下:“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來當永昌。”此人通漢詩,曉音律,又喜丹青,十歲時就能出口成章,有禦制歌詩五百多首,只可惜流傳下來的很少。

遼興宗耶律宗真漢語水準也不差,重熙二十四年,宋使來賀節,為了讓遼朝的司空郎思孝賦詩在宋使前炫耀,遼興宗自己先賦詩挑之:“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

遼朝皇帝之中,詩意境臻至上乘的當屬遼道宗耶律洪基。遼朝漢臣李儼(曾被賜國姓,又稱耶律儼)秋日作《黃菊賦》上呈道宗,道宗覽之大喜,文思翩翩,揮筆寫下《題李儼黃菊賦》: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此詩格高調遠,意境高妙。正所謂帝王“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儼原詩早已散佚不聞,而遼道宗此詩至淡至真,揮灑自若,餘韻悠長,香生幽間。不僅當時宋人推為佳作,即使到了元代,文人張肯也對此膾炙人口的佳詩不能自己,敷衍成詞,冠以《蝶戀花》,吟唱不已:

昨日得卿《黃菊賦》,細剪金英,題作多情句。冷落西風吹不去,袖中猶有餘香度。滄海塵生秋日暮,玉砌雕闌,木葉鳴疏雨。江總白頭心更苦,素瑟猶寫幽蘭語。

遼代詩歌作品,大多見於《全遼文》、《遼詩活》以及一些分散的宋、元筆記中,貫讀下來,愈覺其佳文不少,且越往後越呈高水準。即使是以契丹文寫的詩,也是意旨深遠,頗具玄言五味、佛義奧理。諸如由耶律楚材用漢語翻譯的寺公大師《醉義歌》,旨趣高遠,比起以禪詩出名的蘇東坡、黃庭堅,也難分高下,現摘選如下:

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

芥納須彌亦閒事,誰知大海吞鴻毛?

夢裡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

以指喻指指成虛,馬喻馬兮馬非馬。

天地猶一馬,萬物一指同。

胡為一指分彼此?胡為一馬奔西東?

人之富貴我富貴,我之貧困非予窮。

三界唯心更無物,世中物我成融通。

君不見千年之松化仙客,節婦登山身變石?

木魂石質既我同,有情于我何瑕隙?

自料吾身非我身,電光興廢重相隔。

農丈人,千頭萬緒幾時休?舉觴酩酊忘形跡!

……

一番愁思初消鑠,兩盞迷魂成勿藥。

爾後連澆三五卮,千愁萬恨風蓬落。

胸中漸得春氣和,腮邊不覺衰顏卻。

四時為馭馳太虛,二曜為輪輾空廓。

須臾縱轡入無何,自然汝我融真樂。

到了遼末,文人雅士所做詩詞與中原宋人的水準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不分伯仲:

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雲閑。

不須更讀元通謁,始信人間是夢間。

——王樞《三河道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