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這麼懂事,一定沒人心疼吧?

很多人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 但是細細想來人為什麼會懂事?

是因為環境所迫, 並沒有其他選擇, 他必須懂事。

懂事意味著過早地關注他人的感受, 用道理權衡利弊而忽略自身意願, 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階段本該有的放肆和任性的權利。

懂事的孩子, 總隱藏自己的訴求

《爸爸去哪兒5》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嗯哼大王的“不懂事”, 和小小春的“懂事”。

剛到島上, 大家都懂事地把玩具上繳, 只有嗯哼說“不給!”, 任何人的勸阻他都聽不進去, 他只要他的玩具。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他就大哭大鬧, 目的達到了, 又一秒鐘變好。

與之形成對比的, 是小小春的懂事。

被爸爸凶的時候, 他很冷靜地問他能不能不生氣;

拿到手的李子, 被爸爸一把奪走扔在地上, 他只是不舍地看了一眼就跟著走開;

爸爸說自己不棒, 是個壞人, 小小春說爸爸很棒, 爸爸是個好人, 他永遠愛爸爸。

嗯哼為什麼不懂事?因為他不需要懂事, 他只要哭一哭鬧一鬧, 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因為有父母或者其他很多人, 對他無限包容;因為相比於其他方式, 哭和鬧實在太容易了。

小小春為什麼懂事?因為爸爸“超凶”, 媽媽“更凶”;因為他從來沒有因為滿地打滾而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懂得察言觀色,

能讓他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即使是在小孩子的世界裡, 也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會鬧的孩子有人抱。

孩子的懂事, 不是天生, 也不是選擇, 應該說和大人一樣, 多的是無奈。

懂事的女人, 總是為別人而活

《中產女性的幸福生活指南》展示了“懂事”女人的一生, 其中這幾個年齡段最讓人心酸:

對號入座一下, 是不是發現自己也是一個懂事的女人?可是, 你的懂事帶給你快樂了嗎?

心理學人格特質理論裡有一種人格叫“奉獻型人格”這種人格特質的人, 天生助人為樂。

它們樂於付出和奉獻, 利他主義讓他們快樂。

可惜女人, 你不快樂, 你的“懂事”只是一種無奈的遷就, 你的“懂事”像一把枷鎖, 結束了你的自由, 耗盡了你的青春。

懂事的女人, 命都不會太好。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 為別人而活的一生, 能有多好呢?

懂事的父母,一生只為兒女活

中國有一群老人,他們也特別“懂事”,從來不為子女添麻煩。

奇葩說有一季講到中國式父母關係,陳銘奇襲馬薇薇說“如果父母是自己願意去養老院,我們應不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馬薇薇哭著講到,父母去北京看她,由於知道她和別人合租而且從小就不喜歡和別人一起住,害怕這次自己去了住女兒家,女兒合租的室友爸媽以後也會住女兒那,害怕女兒會煩,所以他們特別懂事的主動提出住酒店。

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從小接受的是集體主義,他們會犧牲、會承擔、會忍耐、會為孩子思考更多,但唯一不會的就是為自己選擇。

前兩天有一則新聞,講的是一個六七十年代的書香世家出生的77歲老人,為了不拖累在紐約生活的孩子,自己回到北京找了一份洗碗的工作,獨自居住。

每一個懂事的老人背後都只有一個目的: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可懂事的父母也有情緒,也渴望子女的關愛,或者說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孝順自己,為自己付出一些愛吧。

懂事的人看起來都很強大,但其實他們受到的傷害也最多。但有時候真的不必太多委屈自己,生而為人,誰不需要關心,不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一點回報呢?

說好了要愛自己,那麼從今天開始,一定一定,別再那麼懂事。

能有多好呢?

懂事的父母,一生只為兒女活

中國有一群老人,他們也特別“懂事”,從來不為子女添麻煩。

奇葩說有一季講到中國式父母關係,陳銘奇襲馬薇薇說“如果父母是自己願意去養老院,我們應不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馬薇薇哭著講到,父母去北京看她,由於知道她和別人合租而且從小就不喜歡和別人一起住,害怕這次自己去了住女兒家,女兒合租的室友爸媽以後也會住女兒那,害怕女兒會煩,所以他們特別懂事的主動提出住酒店。

上一代的父母他們從小接受的是集體主義,他們會犧牲、會承擔、會忍耐、會為孩子思考更多,但唯一不會的就是為自己選擇。

前兩天有一則新聞,講的是一個六七十年代的書香世家出生的77歲老人,為了不拖累在紐約生活的孩子,自己回到北京找了一份洗碗的工作,獨自居住。

每一個懂事的老人背後都只有一個目的: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可懂事的父母也有情緒,也渴望子女的關愛,或者說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孝順自己,為自己付出一些愛吧。

懂事的人看起來都很強大,但其實他們受到的傷害也最多。但有時候真的不必太多委屈自己,生而為人,誰不需要關心,不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一點回報呢?

說好了要愛自己,那麼從今天開始,一定一定,別再那麼懂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