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怕啥來啥:為啥漢哀帝不敢接受匈奴單于的朝拜?

怕啥來啥:為啥漢哀帝不敢接受匈奴單于的朝拜?

在歷史上, 匈奴是一個驍勇剽悍的民族, 也是西漢王朝的宿敵。 從漢高祖白登山被圍困,

到呂後無端被調戲, 從漢文帝遠嫁宗室之女, 到漢景帝照例委曲求全, 匈奴帶給西漢人民的是戰爭, 是災難, 是挑釁, 是屈辱。 熱血青年漢武帝即位後, 拉開架式和匈奴打了幾十年, 雖然一度揚漢威名, 但同時也把西漢推到了滿目瘡痍之艱難處境。 漢宣帝時, 匈奴內部發生分裂混戰, 最後一分為二, 實力大為消減。 南匈奴單于呼韓邪為了尋求外部支援, 率先歸附漢朝, 並由此拉開了匈奴單于向西漢皇帝俯首稱臣的歷史序幕。

匈奴單于臣服大漢, 是大漢人民感到最舒心過癮、最揚眉吐氣的事情。 畢竟, 化干戈為玉帛, 對兩國都有好處;再者, 匈奴單于一旦彎下腰去, 無形中就矮了半截。 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 對於匈奴單于的誠意無不從容笑納,

並居高臨下地慷慨饋贈。 然而, 到了漢哀帝時, 情形卻出現了重大轉折。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建平四年, 單于上書願朝五年。 ”意思是說, 建平四年(西元前3年)冬, 匈奴單于派使者上呈國書, 表示想於第二年正月入漢朝拜。 對此, 漢哀帝卻以“虛費府帑”為由, “勿許”。

漢朝皇帝一反常態, 匈奴使者一頭霧水。 那麼, 漢哀帝為何不肯讓匈奴單于入漢朝拜呢?筆者認為, 並非西漢王朝拿不出賞錢, 而是漢哀帝本人不敢接受單于朝拜。 因為, 匈奴單于來朝, 總會“引發”一些不詳的變故。 如, 漢宣帝“黃龍元年春正月,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禮賜如初。 ……冬十二月甲戌, 帝崩于未央宮”;漢元帝“竟甯元年春正月,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五月壬辰, 帝崩于未央宮”;漢成帝“河平四年春正月, 匈奴單于來朝。 ……三月壬申, 長陵臨涇岸崩, 雍涇水。 夏六月庚戌, 楚王囂薨。 ”

匈奴單于朝拜之後, 不是漢朝皇帝崩, 就是親王薨, 甚至還會弄出自然災害。 對於這種現象, 有人說, 這是“匈奴從上游來厭人”。 厭人, 是古代一種迷信的說法, 即以迷信的方法, 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 或致災禍於他人。 關於厭, 《史記·高祖紀》中也有記載, 如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 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在科學知識落後的漢代, 這一連串驚人巧合, 確實讓人感到害怕。 除此之外, 漢哀帝的身體也一直不太好, 匈奴單于上書時, 恰逢漢哀帝“被疾”, 一聽說匈奴單于要來, “由是難之”。

一方等著回話, 一方感到為難,

氣氛不算融洽, 時間也邁進到了建平五年(西元前2年)。 西漢辭賦家揚雄聞訊後, 上書勸諫, 力陳“今單于上書求朝, 國家不許而辭之”, 就會造成“漢與匈奴從此隙矣”, 不利於民族友好, 更不利於國家安定, 希望皇上以大局為重。 漢哀帝看了諫書後, 被迫“醒悟”過來, 硬著頭皮准許單于推遲一年來朝, 即《漢書·匈奴傳》中記載的“書奏, 天子寤焉, 召還匈奴使者, 更報單于書而許之。 ”雖然答應了人家, 但漢哀帝卻很不自在。 正月十五日出現日食, 漢哀帝把年號改成“元壽”, 好為自己消災祈福。

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春, 匈奴單于烏珠留, 如期來朝, “上以太歲厭勝所在, 舍之上林苑蒲陶宮”。 太歲, 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 按照迷信說法, 太歲所在即為凶方;厭勝,

是古代的一種巫術, 壓服人或物。 《漢書·匈奴傳》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漢哀帝因為當時的太歲正好壓服南方, 便安排從北方而來的匈奴單于, 住在了長安城西上林苑諸宮中, 最靠西的蒲陶宮。 漢哀帝這樣做的目的, 一是使匈奴單于處所與皇宮在同一緯度, 避免“太歲厭勝”的大忌;二是讓匈奴單于儘量住的遠離皇宮, 以減少匈奴單于帶來的晦氣。

這種刻意的安排, 與以前大相徑庭。 為了防止匈奴人生疑, 漢哀帝派人向匈奴單于解釋, 這樣做是為了“加敬于單于”, 是一種格外的款待。 為了安撫匈奴單于, 更是為了花錢消災, 漢哀帝不顧“虛費府帑”, 毅然“加賜衣三百七十襲, 錦繡繒帛三萬匹, 絮三萬斤”, 其他賞賜依照前例。 朝拜結束後,漢哀帝還專門派人“送瘟神”,即《漢書·匈奴傳》中記載的“既罷,遣中郎將韓況送單于。”為了防止重蹈漢宣帝、漢元帝離奇死亡之覆轍,漢哀帝可謂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匈奴朝拜團歸國後,知道了內情,“單于不說(悅)”。

不想要的,往往會不請自來。匈奴單于走後四個月,也就是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六月,漢哀帝崩于未央宮。“單于朝中國。輒有大故”的怪圈,又一次在漢哀帝身上得到了“應驗”。當然,這純粹是歷史的巧合。漢哀帝的真正死因,緣於他的“寢疾”(《資治通鑒》)和“痿痹”《漢書.哀帝紀》,也就是身體萎縮,四肢痙攣,常年臥病在床。漢哀帝執政七年,活了二十五歲,曾試圖竭力挽回西漢王朝的敗局,但沒有成功。漢哀帝因為有痿病,一生無子,諡號“哀”。這一諡號,既是對他英年早逝的同情,也是對他回天無力的哀歎。

(本篇完)

朝拜結束後,漢哀帝還專門派人“送瘟神”,即《漢書·匈奴傳》中記載的“既罷,遣中郎將韓況送單于。”為了防止重蹈漢宣帝、漢元帝離奇死亡之覆轍,漢哀帝可謂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匈奴朝拜團歸國後,知道了內情,“單于不說(悅)”。

不想要的,往往會不請自來。匈奴單于走後四個月,也就是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六月,漢哀帝崩于未央宮。“單于朝中國。輒有大故”的怪圈,又一次在漢哀帝身上得到了“應驗”。當然,這純粹是歷史的巧合。漢哀帝的真正死因,緣於他的“寢疾”(《資治通鑒》)和“痿痹”《漢書.哀帝紀》,也就是身體萎縮,四肢痙攣,常年臥病在床。漢哀帝執政七年,活了二十五歲,曾試圖竭力挽回西漢王朝的敗局,但沒有成功。漢哀帝因為有痿病,一生無子,諡號“哀”。這一諡號,既是對他英年早逝的同情,也是對他回天無力的哀歎。

(本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