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張瑞敏:擔柴(散文)

擔柴

張瑞敏(河南)

小扁擔, 兩頭尖,

擔柴跑到尖頂山。

下磨腳, 上磨肩,

皮肉磨的紅鮮鮮。

渴了喝溝水,

餓了黑饃嚥。

寒夜無被蓋,

地下捏火圈。

擔柴幾十裡,

受罪好幾天。

——鎮平民謠

伏牛山脈像是從秦嶺向東南方向伸出的一隻巨掌, 一伸就伸了八百里, 伸進了丹江河畔, 伸進了南陽盆地。 在那崇山峻嶺的末端, 卻又突兀生出一座海拔一千六百五十米高的山峰——五垛山。 該山五峰並出, 氣象萬千,

巍巍雄峙在豫西南廣袤的大地上。

在五垛山的波峰浪穀中, 西南方又隆起一座尖頂山, 足足有一千二百米高, 氣勢雖比不得五垛山, 卻也是逶迤嵯峨, 自有一番神韻。 那尖頂山又自成體系, 身邊橫看成嶺側成峰, 湧動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山頭。 在這些山頭中, 又以鷹爪垛最為高大。 鷹爪垛前的一個小山包中, 靜靜座落著一個不大的村莊, 那就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們今天的故事, 就從這裡開始說起。

這個村莊原叫滾溝, 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將其改名為拐溝。

大約在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 有一對張姓兄弟從嚴陵河上游的岸邊移徙到這裡, 開發阡陌, 壘石砌田, 逐漸形成村居, 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

剛開始, 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

漫山遍野栗樹林立, 從無人居。 不但人們的生活用柴無憂, 反而還需要專門伐倒大片林木, 以供開山造田之用。

隨著人居的增加, 砍伐日甚, 林木開始逐漸向北部深山區退化, 直到上個世紀初, 尖頂山以前已很難見到成片的樹木, 鷹爪垛前只剩下黃被草和老白草覆蓋的植被。 特別是在遭受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的沉重打擊之後, 這裡更是岩石裸露, 到處呈現出一片片白花花的麻骨石坡。

由此, 人們吃飯所燒的柴禾就成了問題。 同時, 就地伐薪沿街叫賣, 換一點買鹽的小花錢也成了問題。

於是, 人們就開始了進山挑柴的生涯。 天長日久, 竟也成了山裡人的一項重要職業, 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不少經驗, 鍛煉了他們的體魄、耐力和載荷能力。

在這裡, 一個稱職的莊稼人必須會擔柴, 因為會種莊稼是農民的本份, 種好莊稼可以解決一家老小吃的問題;會擔柴, 便又可解決一家人油鹽醬醋的小花錢問題。

挑夫和種莊稼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也是兩種不同的勞動類型, 但在我的家鄉, 農民為生計所迫, 竟把它們如此完美地結合起來, 確實是一項重大的勞動創舉!

首先是耐力。 從拐溝到尖頂山單程約30華里, 雞叫三遍時起床, 吃過飯啟程, 到達時也就是上午八、九點的樣子, 稍事休息就開始拾柴。

若挑梢子柴, 就需攀樹鉤乾柴枝, 鉤得差不多了便開始捆柴捆, 那柴捆需要用拘繩來捆, 拘繩是用牛皮擰成的指頭般粗細的繩子, 一頭有一個用柔木握成的橢圓形帶尖的“鎖拘”,

將拘繩穿入鎖拘用手拽牢, 然後一隻腳踏在柴捆上, 猛踏一腳, 再呲牙咧嘴地趁勢用雙手狠拽一下, 如此反復多次, 直到拽不動認為捆緊了為止。

兩捆捆完, 吸袋煙休息一下再插扁擔, 插扁擔時先將一頭插上, 然後把插好的一頭舉到頭頂, 用扁擔的另一頭對準地上柴捆預留好的扁擔眼穩、准、狠地插進去, 然後再把挑子挑起來, 在肩上試一試平衡與否, 深淺與否。 若不合適, 就把淺了或不平衡有點扭的一頭對準大樹撞上一撞, 直至滿意為止。

這時, 就可以把柴挑放到事先看好的兩個大石頭上, 蹲下來吃乾糧。 乾糧一般都是紅薯面在生鐵鍋上貼的耳巴子, 巴掌一樣大小, 上面印著四條清晰的女人手指頭印子。 啃起來又硬又澀,咬一口一道白碴子,撲簌簌掉下來的渣渣落在厚厚的槲葉上刷刷地響。當噎得實在咽不下去的時候,就在身邊汩汩流動的山泉中掬幾捧水喝。水足飯飽之後,也就到了下午一點左右的時間了,再合合適適吸兩袋蘭花煙,就可以擔上挑子回家了。

若是挑槲葉柴,則操作規程就有所不同。到達目的地之後,要先選好槲葉落得多的溝窪之地,先用竹子編成的笆子擼葉子。擼葉子要從山上往下擼,隨著擼的葉子越來越多,就變成了趕,人站在沒腰深的槲葉堆中,手腳並用,人隨葉子向下走,直趕得翻江倒海,直趕得烏煙瘴氣,趕到穀底也是一座小丘一樣蓬蓬的柴堆了。

這時開始摺掐子,一掐子是人兩臂張開所能掐住的最大數量的樹葉。為了保證柴捆子的牢固,在摺掐子時一般隔一段都要把一些細樹枝摺到裡邊,起到相當於澆築水泥時加上鋼筋的作用。

一般一捆柴需要三平掐一豎掐。三平掐即三掐平放堆疊,一豎掐則豎摞在三平掐上,此時堆壘起的柴掐有一人那麼高,完全靠人猛地爬在柴掐上兩臂使勁往下壓,直到用腳踩住拘繩把柴捆勒到極限時,才把拘繩在鎖拘的尖頭上挽一個結固定下來。

此時的柴捆下寬上尖,像一個等腰三角形,有棱有角,然後再用葛藤把每個柴捆的兩端也輕輕地束起來,柴捆才算最終捆好。這是會擔柴人的手藝,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將無數片槲葉能捆成這麼個樣子。

但這種柴捆插扁擔時卻比插梢子柴時要難得多。首先,槲葉柔軟,經不得扁擔的研磨。捆柴捆時上邊豎疊的一掐決不僅僅是為了柴捆的好看,而主要是豎疊的葉片被扁擔尖穿透時可以有更大的摩擦力和緊握力,從而能保證柴挑子能夠經得起數小時的研磨,順利挑到家。

為了更加穩妥,人們往往在扁擔插好後往扁擔眼裡灌一捧沙子,再往裡邊澆泡尿(若身邊有水,可改為灌水),以更增加扁擔眼的牢固度。直到這時,挑槲葉柴的人們才能像挑梢子柴的人一樣,蹲下來啃那咬一口掉渣、同時也有四個女人手指頭印子的鐵鍋耳巴子。

回來的30裡山路就難多了,應該說,那才叫真正意義的擔柴。若把尖頂山主峰比作是一座巍峨壯觀的城樓的話,那麼,它伸向東側的劉拉坡和西側的八裡坡則像兩面迎風招展的旗幟,抑或是兩堵厚實的牆壁,嚴嚴實實地堵住了人們的進山之路。

八裡坡,顧名思義,就知道走一趟是八裡的路程。劉拉坡卻是因坡下的劉姓村莊得名。但情形和八裡坡一模一樣,彎彎的山道在牆壁一般的山坡上迂回盤旋,直至達到峰頂,這是第一關。

第二關是虎臍坡。人們既然把山用老虎的外生殖器來命名,足可見其陡峭難登。劉拉坡雖高卻是迂回盤旋而上,虎臍坡雖不及其高,但道路卻是直線上行,有石的路段靠先人在石壁上鑿出的一個個腳窩行進,無石的路段則表面有一層粗糙的沙礫,腳放在上面一步一滑,極難行走,是擔柴漢們最熬煎的一段路程。

第三關是上去虎臍坡之後,又繼續上一段很長的路徑叫猴上天和閻王幖,關於閻王幖,我現在還是省去一些筆墨了罷,非我詞窮,只要聽一聽這嚇人的的名字就知道其艱辛難行的程度了。

過了閻王幖至鷹爪垛,一路15裡的下坡路,雖然蹲(cún)腿,但畢竟好受多了。經過以上三道重要的關隘,一擔柴才算挑到家了。

是入灶燒火做飯,還是次日再挑到街上去賣,就全看近日家中有沒有買鹽的錢了。此時已是落霞滿天,家家冒起了嫋嫋的炊煙,伴隨著踟躕歸來的牛鈴鐺聲,蹲在磨道旁吸著旱煙袋,專讓小孩子們在背上捶打的擔柴漢,正思謀著明日在集上如何能賣個好價錢。

現在再來說一說技巧和承載能力問題。

前面我所說的摺掐擼柴插扁擔應該算是一部分技巧了,但擔柴最主要的技巧則在“擔”上。由於肩上長達數小時處於重壓之下,所以如何能夠被壓得持久,在持久中儘量能獲得一絲輕鬆就顯得至關重要。首先是工具要好,擔柴的唯一工具是扁擔,扁擔要桑木的,桑木綿軟、彈性好,扁擔還要中寬頭尖,兩頭微翹,中間寬扁的部分被汗水浸潤得油光發亮,就像魯達的渾鐵禪杖一樣,使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然後在擔的時候要儘量保護肩膀這個挑擔的“本錢”,換肩的時候不要生拉硬扯,要在柴捆閃起來的刹那間,雙手將扁擔輕輕一托,就換過肩來,這樣就既不費力又不傷肩。再就是要儘量堅持少換肩,不到壓得迫不待已時決不換肩,這一則是為了保護“本錢”,二是當走到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道路僅能單人通過時,肩膀就是壓得再難受也不能換肩,因為一換肩就會把人撞向崖底,實在是太危險。單肩長距離行走既需要毅力,也需要鍛煉,一般只要常挑柴的人都有這手功夫。

再就是一旦道路稍為平緩,就需甩開大步,一手扶住扁擔,一手在下邊很有規律且很瀟灑地甩將起來,此時的擔子會隨著人的步履吱吱呀呀地忽閃起來,兩腿恰在擔子閃起來的當兒向前邁動,人就顯得十分輕鬆了起來。若一行十幾人都這樣忽閃著走來,對一個旁觀者來說,此時絕不亞於在欣賞一段非常優雅的挑擔舞蹈,那勞動之美確實令人賞心悅目。

最後,再說說承載能力問題。

承載能力說直白一點就是擔多少的問題。只要全面掌握了上述那些技術要領以後,能夠挑得多就由個人的體能素質來決定了。像前文我所說的金福叔就能挑到一百七八十斤。一般來說,挑一百五、六十斤就算大氣力了,少的也有一百二、三十斤,挑到百十斤以下基本都是初學的半壯小夥子。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村裡有個外號叫“老強筋”的,短小精瘦的身材,曾經創下了一個月有28天扁擔沒離開肩膀的記錄。每逢單日進山挑柴,雙日又到街上叫賣,用賣柴得來的錢再換得玉米等雜糧回來供一家人吃喝。上虎臍坡時,擔子壓得兩個眼珠子像要突出來一樣鮮紅,但仍一聲不吭,咬著牙堅持上到山頂,可見此人的功夫是何等了得!這種耐力同驢騾有何區別?!

就這樣說著說著,我的先輩們已經周而復始,默默無聞地擔了幾十年的柴。轉眼到了1968年,我已17歲初中畢業了。當時正值人民公社集體化時期,文化大革命對一個山區小村來說可有可無,但人民生活正處在極端貧困低下的水準,上邊把農民的資本主義尾巴割得光禿禿的,唯有擔柴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經濟問題。如果說以前我看大人們擔柴像驢娃看老驢拽磨、牛犢看犍牛耕地的話,那麼現在“拽磨”和“耕地”的問題就十分鮮活地擺在了我的面前。

母親是個爭強好勝的人,其最優秀的一個特點就是愛“羡慕”。羡慕那些家裡有擔柴功夫人的人家,看著別人家晚上擔回來一挑牛腰般粗細的槲葉柴,心裡便有些不甘,於是便把目光轉向了她的並不十分強壯的兒子。

那時的我雖然個頭已長到一米七○,但卻像根細竹杆一般弱不禁風,一把粗的腰上邊是一根根歷歷可數的肋骨。其實也怨不得她的殘酷,在我們那裡每個母親都是這麼做的,男孩中有的甚至比我還早就已經進山了。

其實,我完全可以不必這麼早進山的,因為父親是一個公社裡的國家幹部,每月領著為數不多但很固定的工資,使我家比別人多了一條可靠的經濟來源。第二是母親有一台縫紉機,這可是全大隊唯一的一台縫紉機。本村的做一件衣服,別人就把自己勞動一天的十分工分記在母親名下,外村的做一件衣服只能交現錢,雖然母親把錢收的比街上的縫紉店要低得多,但這也是一條比較牢靠的經濟來源。

至於燒柴問題,其實並不難。一是父親有時回來會掏錢買一點,二是母親經常督促我到附近山坡上去拾柴,三是身居二龍深山區的外祖父會隔三差五送來一擔,因為他知道他的閨女一個人在家拉扯著兩個孩子生活很不容易。

每當外祖父送柴來的時候,我們母子心情就特別高興,母親總要到廚房切一碗紅薯面饃片,撒上一點鹽,然後再把燒得滾燙的開水用勺子澆在那饃片上,再從筷籠裡抽出一支竹筷,在所剩無幾的香油瓶子裡蘸一下,迅速提出淋在碗裡,那香油滴就迅速變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黃圈圈漂浮在熱氣騰騰的水面上,立馬就有一股沁人心肺的香氣飄在了空中。

我除了能每次站在鍋臺邊張嘴噱去母親伸過來的香油筷子頭,還能吃到母親刻意留在鍋底的幾塊饃片,那種在舌頭上久久揮之不去的咸香味兒,至今還使人難以忘懷。

終於有一天,母親做出決定,讓我隨叔父一同到尖頂山擔槲葉柴。頭天晚上借好了扁擔拘繩,雞叫三遍就起來專門為我做了一鍋大米飯,然後就開始喊我起床。當我懵懵懂懂揉著眼起來時,只見月光如洗,一片清涼世界,看著灶門裡的火光紅通通地照耀在母親若有所思的臉上,猶如一尊聖母的雕像,我的心立即升起一股暖暖的感覺。

怎奈剛剛起床,胃裡並沒有接納食物的任何準備,只吃了一碗就再也吃不下去,儘管母親和叔父一再勸我多吃一點,不然餓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但我確實無心再吃,叔父只好很遺憾地帶我上路。一路上踏著清冷的月光,父子踟躕而行,並不多話。當路過喇叭溝、黃龍廟岈時,聽著遠處縹緲的村落裡傳來的一聲聲雞啼,心裡不禁油然生出一股悲愴:不為生活所迫,何來如此夜行人!

翻過鷹爪垛,道路漸漸開始清晰了起來,此時東方濃厚的雲層下,開始出現了一絲亮色,我很自然地便聯想起小學語文老師講的“東方漸漸露出了一絲魚肚白色”,果不其然!待到閻王幖,已是飛光流彩,旭日在遠處的山頂上漸漸露出了半個臉龐。陽光照射在掛滿露珠的枯草上,一片晶瑩剔透,倒也十分好看,輕捷的叫天子在半空中歡快地翀翔,鬱悶的心情逐漸也隨著這明媚的日光開朗了起來。

到達尖頂山前的一片柞樹林裡,叔父便開始用竹笆子向山下趕槲樹葉子,並要我依樣去做。後來又看我笨手笨腳,就吩咐我專在地上揀幹樹枝子,以便捆柴捆做“鋼筋”用。父子們經過好一陣子折騰,叔父便開始捆柴,他的勞動量正好從趕槲樹葉子時起加大了一倍。他特意給我捆了細細的兩捆,插好扁擔放在我肩上試試,並反復交代擔柴的要領後,就蹲下來吃乾糧。這時從樹林的縫隙裡能看到山下散居人家升起藍藍的炊煙,伴隨著那偶爾傳來的一聲聲驢叫,仿佛是從另一個世界裡發出的天籟之音。

開始上路了,叔父專門讓我走在前邊,遇到石坎子了,便教我怎樣轉身,如何換肩。

走不多遠,由於稚嫩的肩膀受不了那沉重的壓迫,便不停地來回換肩,槲葉捆子慢慢就變得鬆懈了下來,扁擔尖早已把樹葉磨了個大洞,走著走著,叔父喊叫不及,我的挑子一頭忽然翻了個過兒,原本平臥在扁擔兩頭像蜻蜓翅膀一樣舒展的柴捆,就變成了一頭耷拉下來的滑稽模樣。

走是走不成了,叔父讓我站在原地等著,他急忙超到前頭放好自己的柴擔,再回來從我挑子裡拔出扁擔,用手伸進那個洞裡試了試,呲著牙又緊了緊拘繩,便讓我從小河溝裡捧濕沙往裡灌。看看灌得差不多了,就又重插扁擔,插好後又擔在自己肩上試試,才又放在我的肩頭,並反復叮囑:扁擔眼已經松了,挑時可一定要小心,再翻一次可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我喏喏連聲,又開始前行。好不容易捱到虎臍坡下,照例叔父幫我用棉褲做好一個“驢紮脖”,大冬天只脫得剩下一條褲子,還讓我把它挽到膝蓋以上,說是上到半路腿上出汗,褲子容易絞到膝蓋上絆住走不動。

這一下子可真讓我領略了虎臍坡的厲害,頭上的汗水不住地向下滴嗒,那汗珠在滾過眼簾時,被幻化成銅錢般大小瑩瑩地飄下。再到後來乾脆就順著眼角流進眼裡,蜇得兩眼澀澀地睜不開,流到嘴裡,那股苦鹹令人難以下嚥。雙腿不停地抖動著,每向上邁一步真比登天還難,被扁擔壓得像弓一樣的脊樑上微微地冒著白煙,深埋在胸前的腦袋上,雙眼只能看到前一個人的腳後跟顫顫地前移。

此時的狀況已不是自己主動地在挑這一擔柴,而像是在萬劫不復的地獄裡,牛頭馬面給我強行戴上沉重的枷鎖鐐銬,鞭打著前世所犯下的罪惡,叱駡著今生輪回的孽緣,而我只能咬著牙捱著這難捱的時光,經受著這受刑般的磨難。剛上山時的那股悲愴又湧上了心頭,只覺得鼻子一酸喉頭發緊,一股熱辣辣的激流沖入了眼眶,頓時我的雙眼亮晶晶的一片朦朧,分不清是在地獄還是在人間。

及至山埡,嗚嗚作響的古楝樹下,冷風嗖嗖,寒徹骨髓,剛才還溫熱濕潤的汗水立馬像盔甲一樣緊緊地箍在身上。急忙穿上棉褲,蹲下休息時,兩腿仍踏踏地顫個不停。叔父在重新整治了我的挑子之後又向猴上天進發。

這猴上天實際是一道望不到頂的山坡,兩邊如削的峭壁深谷令人頭暈目眩,一條蚰蜒小路順著刀棱般的山脊盤亙而上。一般人經過虎臍坡的一番跋涉,已是體力消耗過半,再上此山自然是力不從心,視為畏途。

此時的我事實上已經筋疲力盡,哪還有什麼氣力挑著擔子越過此山?所以除了步履蹣跚,踉蹌相隨之外,就是不停地換肩。有經驗的人換肩很輕,而我由於力竭,換肩時就生拉硬扯,任由扁擔在肩上擰來擰去,很快肩部中央的鎖頭骨便腫脹了起來,扁擔只要一挨到它便鑽心般的疼痛,兩肩的肉也像被手擰住般絞疼,我深知失去肩膀這個擔柴的最大本錢,以後的路程將更加舉步維艱,但為之奈何?

終於,兩捆槲葉捆子再也經不住我這樣反復折騰,又一次翻轉了下來,這一次翻得更加徹底,是整個挑擔完完全全地翻了個個兒。叔父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禁不住半是埋怨、半是無奈地厲聲說:“你咋恁笨哩,連擔柴這樣的下力活都幹不好,這輩子你還能幹個啥?!”

一下子羞愧心、自尊心、屈辱心、難心,全部被攪在了一起,羞愧得我無地自容,恨不得立馬把這兩捆倒楣的槲樹葉子一腳踢下山崖去,而且看著它滾得越遠越好,詛咒它散得越開越好!不這樣不足以解我的心頭之恨,不這樣就無法抵消我一天來為了它吃苦流汗、受盡煎熬,到最後卻落得顏面掃盡!

叔父見我癡癡地站在那裡發呆,知道剛才的話說重了,急忙快走幾步在石坎上放好自己的挑子,旋即回到我的身邊柔聲道:“你媽也真是——不缺燒(柴),不缺花(錢),叫你來受這罪幹啥哩?!”一句話點到我的麻骨上,我真想大放悲聲,號啕連連,讓那些正在攀登上天的獼猴們,讓在旌旗上冷冷眺望的閻羅判官們都聽見,我張瑞敏小小年紀就遭此磨難,在這裡悲天愴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鷹爪垛西側的三道凹裡,有一眼甘泉,當地的好心人在泉眼處用石塊砌就一個小坑,並在一旁放了一個缺口的粗瓷碗。當我像個打殘了的傷兵艱難地挪到這裡時,立即就像一攤泥似的癱倒在地上。袋子裡還有最後一個鍋耳巴子,拿著饃趴在泉邊真是又饑又渴,心慌如麻。

掬幾捧水喝,止不住餓,啃口幹饃又口幹難咽,情急之下,索性把鍋耳巴子泡在泉中,先掬水喝,稍待片刻再從泉中撈出那饃,連湯帶水哧哧溜溜地大吸大嚼起來,哎呀,那個滋味呀,真真勝過神仙享用的玉液瓊漿!這大概是我一生吃過的最令人難以釋懷的“美味佳餚”了。時隔四十年,每每想起當時的一幕,仍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吃飽喝足之後,懶懶地斜靠在佈滿乾枯青苔的石板上,任由思緒的翅膀自由飛翔。漸漸地,在餘暉縹緲的夕陽深處走來了一個人影,到近一看竟是母親安排來接我的金來。

金來比我年長七歲,粗壯的身材,胸口長著一撮厚厚的汗毛,正是擔柴的一把好身手。看到他如同在茫茫戈壁上遇見了救星,黑暗之中見到了光明,精神立即為之一振。他擔起我那早被蹂躪得圓頭莫合三的柴挑,如同兒戲一般,並且還不明就裡地說,這一挑最多有八十斤,還不夠我平時挑擔的一頭重呢!

我瘸著腿跟在他身後不禁悲上心來,我歷盡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擔回來的全部希望竟然只有區區八十斤?這八十斤竟讓我挑得如此艱辛倍嘗,轟轟烈烈?一日之中我如履十八層地獄般親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那徹心的痛苦是何等的刻骨銘心,驚心動魄!這與那殷紅的大米、帶指印的鍋耳巴以及興師動眾三個人一天的付出相比,無論如何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這八十斤槲葉子在當時充其量也不過價值一塊多錢,至於嗎?!

但至少母親是滿意的,她也可以像別的人家一樣,將兩捆柴碼在灶前的柴禾窩裡,很愜意地一把一把拽著塞向那熊熊燃燒的灶膛。

但是她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個17歲少年的身心感受,以及他那血與淚的掙扎。後來,這樣的柴我又擔了幾次,每次照例都是金來接到鷹爪垛,再後來,我又隨人翻過劉拉坡到五十裡開外的菊花場扛過竹杆……

此後,我決計不能再在這山裡呆下去了,出逃的原因除了想擺脫終生擔柴的命運外,還有那永遠也吃不盡的吃了燒心的紅薯。喇叭溝有個韓鳳亭在新疆塔城的農場裡開拖拉機,聽說那裡非常遙遠,蘇聯還準備在那裡入侵打仗,但是我不怕,我決心要到塔城找鳳亭去。

但是,我的決心並沒有實現。是我的文藝天賦幫了我的大忙。一個突然出現的機遇讓我成了一名文藝工作者,並由此邁出了山村,走向了工廠,走向了行政管理機構,走向了司法審判機關,走向了我自己人生的大舞臺。

別了,尖頂山!別了,那令人膽寒的鷹爪垛——閻王幖——猴上天——虎臍坡——劉拉坡!用一位領袖的話說,別了,司徒雷登!

2007年2月 于涅陽梨園

【張瑞敏】 : 男 ,,鎮平縣人 .,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正式從事文學創作 , 出版有紀實文學集《歲月》約30萬字 ,第二集散文小說集《一路風景》已經排版 , 年內即可付印 。

啃起來又硬又澀,咬一口一道白碴子,撲簌簌掉下來的渣渣落在厚厚的槲葉上刷刷地響。當噎得實在咽不下去的時候,就在身邊汩汩流動的山泉中掬幾捧水喝。水足飯飽之後,也就到了下午一點左右的時間了,再合合適適吸兩袋蘭花煙,就可以擔上挑子回家了。

若是挑槲葉柴,則操作規程就有所不同。到達目的地之後,要先選好槲葉落得多的溝窪之地,先用竹子編成的笆子擼葉子。擼葉子要從山上往下擼,隨著擼的葉子越來越多,就變成了趕,人站在沒腰深的槲葉堆中,手腳並用,人隨葉子向下走,直趕得翻江倒海,直趕得烏煙瘴氣,趕到穀底也是一座小丘一樣蓬蓬的柴堆了。

這時開始摺掐子,一掐子是人兩臂張開所能掐住的最大數量的樹葉。為了保證柴捆子的牢固,在摺掐子時一般隔一段都要把一些細樹枝摺到裡邊,起到相當於澆築水泥時加上鋼筋的作用。

一般一捆柴需要三平掐一豎掐。三平掐即三掐平放堆疊,一豎掐則豎摞在三平掐上,此時堆壘起的柴掐有一人那麼高,完全靠人猛地爬在柴掐上兩臂使勁往下壓,直到用腳踩住拘繩把柴捆勒到極限時,才把拘繩在鎖拘的尖頭上挽一個結固定下來。

此時的柴捆下寬上尖,像一個等腰三角形,有棱有角,然後再用葛藤把每個柴捆的兩端也輕輕地束起來,柴捆才算最終捆好。這是會擔柴人的手藝,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將無數片槲葉能捆成這麼個樣子。

但這種柴捆插扁擔時卻比插梢子柴時要難得多。首先,槲葉柔軟,經不得扁擔的研磨。捆柴捆時上邊豎疊的一掐決不僅僅是為了柴捆的好看,而主要是豎疊的葉片被扁擔尖穿透時可以有更大的摩擦力和緊握力,從而能保證柴挑子能夠經得起數小時的研磨,順利挑到家。

為了更加穩妥,人們往往在扁擔插好後往扁擔眼裡灌一捧沙子,再往裡邊澆泡尿(若身邊有水,可改為灌水),以更增加扁擔眼的牢固度。直到這時,挑槲葉柴的人們才能像挑梢子柴的人一樣,蹲下來啃那咬一口掉渣、同時也有四個女人手指頭印子的鐵鍋耳巴子。

回來的30裡山路就難多了,應該說,那才叫真正意義的擔柴。若把尖頂山主峰比作是一座巍峨壯觀的城樓的話,那麼,它伸向東側的劉拉坡和西側的八裡坡則像兩面迎風招展的旗幟,抑或是兩堵厚實的牆壁,嚴嚴實實地堵住了人們的進山之路。

八裡坡,顧名思義,就知道走一趟是八裡的路程。劉拉坡卻是因坡下的劉姓村莊得名。但情形和八裡坡一模一樣,彎彎的山道在牆壁一般的山坡上迂回盤旋,直至達到峰頂,這是第一關。

第二關是虎臍坡。人們既然把山用老虎的外生殖器來命名,足可見其陡峭難登。劉拉坡雖高卻是迂回盤旋而上,虎臍坡雖不及其高,但道路卻是直線上行,有石的路段靠先人在石壁上鑿出的一個個腳窩行進,無石的路段則表面有一層粗糙的沙礫,腳放在上面一步一滑,極難行走,是擔柴漢們最熬煎的一段路程。

第三關是上去虎臍坡之後,又繼續上一段很長的路徑叫猴上天和閻王幖,關於閻王幖,我現在還是省去一些筆墨了罷,非我詞窮,只要聽一聽這嚇人的的名字就知道其艱辛難行的程度了。

過了閻王幖至鷹爪垛,一路15裡的下坡路,雖然蹲(cún)腿,但畢竟好受多了。經過以上三道重要的關隘,一擔柴才算挑到家了。

是入灶燒火做飯,還是次日再挑到街上去賣,就全看近日家中有沒有買鹽的錢了。此時已是落霞滿天,家家冒起了嫋嫋的炊煙,伴隨著踟躕歸來的牛鈴鐺聲,蹲在磨道旁吸著旱煙袋,專讓小孩子們在背上捶打的擔柴漢,正思謀著明日在集上如何能賣個好價錢。

現在再來說一說技巧和承載能力問題。

前面我所說的摺掐擼柴插扁擔應該算是一部分技巧了,但擔柴最主要的技巧則在“擔”上。由於肩上長達數小時處於重壓之下,所以如何能夠被壓得持久,在持久中儘量能獲得一絲輕鬆就顯得至關重要。首先是工具要好,擔柴的唯一工具是扁擔,扁擔要桑木的,桑木綿軟、彈性好,扁擔還要中寬頭尖,兩頭微翹,中間寬扁的部分被汗水浸潤得油光發亮,就像魯達的渾鐵禪杖一樣,使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然後在擔的時候要儘量保護肩膀這個挑擔的“本錢”,換肩的時候不要生拉硬扯,要在柴捆閃起來的刹那間,雙手將扁擔輕輕一托,就換過肩來,這樣就既不費力又不傷肩。再就是要儘量堅持少換肩,不到壓得迫不待已時決不換肩,這一則是為了保護“本錢”,二是當走到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道路僅能單人通過時,肩膀就是壓得再難受也不能換肩,因為一換肩就會把人撞向崖底,實在是太危險。單肩長距離行走既需要毅力,也需要鍛煉,一般只要常挑柴的人都有這手功夫。

再就是一旦道路稍為平緩,就需甩開大步,一手扶住扁擔,一手在下邊很有規律且很瀟灑地甩將起來,此時的擔子會隨著人的步履吱吱呀呀地忽閃起來,兩腿恰在擔子閃起來的當兒向前邁動,人就顯得十分輕鬆了起來。若一行十幾人都這樣忽閃著走來,對一個旁觀者來說,此時絕不亞於在欣賞一段非常優雅的挑擔舞蹈,那勞動之美確實令人賞心悅目。

最後,再說說承載能力問題。

承載能力說直白一點就是擔多少的問題。只要全面掌握了上述那些技術要領以後,能夠挑得多就由個人的體能素質來決定了。像前文我所說的金福叔就能挑到一百七八十斤。一般來說,挑一百五、六十斤就算大氣力了,少的也有一百二、三十斤,挑到百十斤以下基本都是初學的半壯小夥子。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村裡有個外號叫“老強筋”的,短小精瘦的身材,曾經創下了一個月有28天扁擔沒離開肩膀的記錄。每逢單日進山挑柴,雙日又到街上叫賣,用賣柴得來的錢再換得玉米等雜糧回來供一家人吃喝。上虎臍坡時,擔子壓得兩個眼珠子像要突出來一樣鮮紅,但仍一聲不吭,咬著牙堅持上到山頂,可見此人的功夫是何等了得!這種耐力同驢騾有何區別?!

就這樣說著說著,我的先輩們已經周而復始,默默無聞地擔了幾十年的柴。轉眼到了1968年,我已17歲初中畢業了。當時正值人民公社集體化時期,文化大革命對一個山區小村來說可有可無,但人民生活正處在極端貧困低下的水準,上邊把農民的資本主義尾巴割得光禿禿的,唯有擔柴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經濟問題。如果說以前我看大人們擔柴像驢娃看老驢拽磨、牛犢看犍牛耕地的話,那麼現在“拽磨”和“耕地”的問題就十分鮮活地擺在了我的面前。

母親是個爭強好勝的人,其最優秀的一個特點就是愛“羡慕”。羡慕那些家裡有擔柴功夫人的人家,看著別人家晚上擔回來一挑牛腰般粗細的槲葉柴,心裡便有些不甘,於是便把目光轉向了她的並不十分強壯的兒子。

那時的我雖然個頭已長到一米七○,但卻像根細竹杆一般弱不禁風,一把粗的腰上邊是一根根歷歷可數的肋骨。其實也怨不得她的殘酷,在我們那裡每個母親都是這麼做的,男孩中有的甚至比我還早就已經進山了。

其實,我完全可以不必這麼早進山的,因為父親是一個公社裡的國家幹部,每月領著為數不多但很固定的工資,使我家比別人多了一條可靠的經濟來源。第二是母親有一台縫紉機,這可是全大隊唯一的一台縫紉機。本村的做一件衣服,別人就把自己勞動一天的十分工分記在母親名下,外村的做一件衣服只能交現錢,雖然母親把錢收的比街上的縫紉店要低得多,但這也是一條比較牢靠的經濟來源。

至於燒柴問題,其實並不難。一是父親有時回來會掏錢買一點,二是母親經常督促我到附近山坡上去拾柴,三是身居二龍深山區的外祖父會隔三差五送來一擔,因為他知道他的閨女一個人在家拉扯著兩個孩子生活很不容易。

每當外祖父送柴來的時候,我們母子心情就特別高興,母親總要到廚房切一碗紅薯面饃片,撒上一點鹽,然後再把燒得滾燙的開水用勺子澆在那饃片上,再從筷籠裡抽出一支竹筷,在所剩無幾的香油瓶子裡蘸一下,迅速提出淋在碗裡,那香油滴就迅速變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黃圈圈漂浮在熱氣騰騰的水面上,立馬就有一股沁人心肺的香氣飄在了空中。

我除了能每次站在鍋臺邊張嘴噱去母親伸過來的香油筷子頭,還能吃到母親刻意留在鍋底的幾塊饃片,那種在舌頭上久久揮之不去的咸香味兒,至今還使人難以忘懷。

終於有一天,母親做出決定,讓我隨叔父一同到尖頂山擔槲葉柴。頭天晚上借好了扁擔拘繩,雞叫三遍就起來專門為我做了一鍋大米飯,然後就開始喊我起床。當我懵懵懂懂揉著眼起來時,只見月光如洗,一片清涼世界,看著灶門裡的火光紅通通地照耀在母親若有所思的臉上,猶如一尊聖母的雕像,我的心立即升起一股暖暖的感覺。

怎奈剛剛起床,胃裡並沒有接納食物的任何準備,只吃了一碗就再也吃不下去,儘管母親和叔父一再勸我多吃一點,不然餓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但我確實無心再吃,叔父只好很遺憾地帶我上路。一路上踏著清冷的月光,父子踟躕而行,並不多話。當路過喇叭溝、黃龍廟岈時,聽著遠處縹緲的村落裡傳來的一聲聲雞啼,心裡不禁油然生出一股悲愴:不為生活所迫,何來如此夜行人!

翻過鷹爪垛,道路漸漸開始清晰了起來,此時東方濃厚的雲層下,開始出現了一絲亮色,我很自然地便聯想起小學語文老師講的“東方漸漸露出了一絲魚肚白色”,果不其然!待到閻王幖,已是飛光流彩,旭日在遠處的山頂上漸漸露出了半個臉龐。陽光照射在掛滿露珠的枯草上,一片晶瑩剔透,倒也十分好看,輕捷的叫天子在半空中歡快地翀翔,鬱悶的心情逐漸也隨著這明媚的日光開朗了起來。

到達尖頂山前的一片柞樹林裡,叔父便開始用竹笆子向山下趕槲樹葉子,並要我依樣去做。後來又看我笨手笨腳,就吩咐我專在地上揀幹樹枝子,以便捆柴捆做“鋼筋”用。父子們經過好一陣子折騰,叔父便開始捆柴,他的勞動量正好從趕槲樹葉子時起加大了一倍。他特意給我捆了細細的兩捆,插好扁擔放在我肩上試試,並反復交代擔柴的要領後,就蹲下來吃乾糧。這時從樹林的縫隙裡能看到山下散居人家升起藍藍的炊煙,伴隨著那偶爾傳來的一聲聲驢叫,仿佛是從另一個世界裡發出的天籟之音。

開始上路了,叔父專門讓我走在前邊,遇到石坎子了,便教我怎樣轉身,如何換肩。

走不多遠,由於稚嫩的肩膀受不了那沉重的壓迫,便不停地來回換肩,槲葉捆子慢慢就變得鬆懈了下來,扁擔尖早已把樹葉磨了個大洞,走著走著,叔父喊叫不及,我的挑子一頭忽然翻了個過兒,原本平臥在扁擔兩頭像蜻蜓翅膀一樣舒展的柴捆,就變成了一頭耷拉下來的滑稽模樣。

走是走不成了,叔父讓我站在原地等著,他急忙超到前頭放好自己的柴擔,再回來從我挑子裡拔出扁擔,用手伸進那個洞裡試了試,呲著牙又緊了緊拘繩,便讓我從小河溝裡捧濕沙往裡灌。看看灌得差不多了,就又重插扁擔,插好後又擔在自己肩上試試,才又放在我的肩頭,並反復叮囑:扁擔眼已經松了,挑時可一定要小心,再翻一次可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我喏喏連聲,又開始前行。好不容易捱到虎臍坡下,照例叔父幫我用棉褲做好一個“驢紮脖”,大冬天只脫得剩下一條褲子,還讓我把它挽到膝蓋以上,說是上到半路腿上出汗,褲子容易絞到膝蓋上絆住走不動。

這一下子可真讓我領略了虎臍坡的厲害,頭上的汗水不住地向下滴嗒,那汗珠在滾過眼簾時,被幻化成銅錢般大小瑩瑩地飄下。再到後來乾脆就順著眼角流進眼裡,蜇得兩眼澀澀地睜不開,流到嘴裡,那股苦鹹令人難以下嚥。雙腿不停地抖動著,每向上邁一步真比登天還難,被扁擔壓得像弓一樣的脊樑上微微地冒著白煙,深埋在胸前的腦袋上,雙眼只能看到前一個人的腳後跟顫顫地前移。

此時的狀況已不是自己主動地在挑這一擔柴,而像是在萬劫不復的地獄裡,牛頭馬面給我強行戴上沉重的枷鎖鐐銬,鞭打著前世所犯下的罪惡,叱駡著今生輪回的孽緣,而我只能咬著牙捱著這難捱的時光,經受著這受刑般的磨難。剛上山時的那股悲愴又湧上了心頭,只覺得鼻子一酸喉頭發緊,一股熱辣辣的激流沖入了眼眶,頓時我的雙眼亮晶晶的一片朦朧,分不清是在地獄還是在人間。

及至山埡,嗚嗚作響的古楝樹下,冷風嗖嗖,寒徹骨髓,剛才還溫熱濕潤的汗水立馬像盔甲一樣緊緊地箍在身上。急忙穿上棉褲,蹲下休息時,兩腿仍踏踏地顫個不停。叔父在重新整治了我的挑子之後又向猴上天進發。

這猴上天實際是一道望不到頂的山坡,兩邊如削的峭壁深谷令人頭暈目眩,一條蚰蜒小路順著刀棱般的山脊盤亙而上。一般人經過虎臍坡的一番跋涉,已是體力消耗過半,再上此山自然是力不從心,視為畏途。

此時的我事實上已經筋疲力盡,哪還有什麼氣力挑著擔子越過此山?所以除了步履蹣跚,踉蹌相隨之外,就是不停地換肩。有經驗的人換肩很輕,而我由於力竭,換肩時就生拉硬扯,任由扁擔在肩上擰來擰去,很快肩部中央的鎖頭骨便腫脹了起來,扁擔只要一挨到它便鑽心般的疼痛,兩肩的肉也像被手擰住般絞疼,我深知失去肩膀這個擔柴的最大本錢,以後的路程將更加舉步維艱,但為之奈何?

終於,兩捆槲葉捆子再也經不住我這樣反復折騰,又一次翻轉了下來,這一次翻得更加徹底,是整個挑擔完完全全地翻了個個兒。叔父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禁不住半是埋怨、半是無奈地厲聲說:“你咋恁笨哩,連擔柴這樣的下力活都幹不好,這輩子你還能幹個啥?!”

一下子羞愧心、自尊心、屈辱心、難心,全部被攪在了一起,羞愧得我無地自容,恨不得立馬把這兩捆倒楣的槲樹葉子一腳踢下山崖去,而且看著它滾得越遠越好,詛咒它散得越開越好!不這樣不足以解我的心頭之恨,不這樣就無法抵消我一天來為了它吃苦流汗、受盡煎熬,到最後卻落得顏面掃盡!

叔父見我癡癡地站在那裡發呆,知道剛才的話說重了,急忙快走幾步在石坎上放好自己的挑子,旋即回到我的身邊柔聲道:“你媽也真是——不缺燒(柴),不缺花(錢),叫你來受這罪幹啥哩?!”一句話點到我的麻骨上,我真想大放悲聲,號啕連連,讓那些正在攀登上天的獼猴們,讓在旌旗上冷冷眺望的閻羅判官們都聽見,我張瑞敏小小年紀就遭此磨難,在這裡悲天愴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鷹爪垛西側的三道凹裡,有一眼甘泉,當地的好心人在泉眼處用石塊砌就一個小坑,並在一旁放了一個缺口的粗瓷碗。當我像個打殘了的傷兵艱難地挪到這裡時,立即就像一攤泥似的癱倒在地上。袋子裡還有最後一個鍋耳巴子,拿著饃趴在泉邊真是又饑又渴,心慌如麻。

掬幾捧水喝,止不住餓,啃口幹饃又口幹難咽,情急之下,索性把鍋耳巴子泡在泉中,先掬水喝,稍待片刻再從泉中撈出那饃,連湯帶水哧哧溜溜地大吸大嚼起來,哎呀,那個滋味呀,真真勝過神仙享用的玉液瓊漿!這大概是我一生吃過的最令人難以釋懷的“美味佳餚”了。時隔四十年,每每想起當時的一幕,仍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吃飽喝足之後,懶懶地斜靠在佈滿乾枯青苔的石板上,任由思緒的翅膀自由飛翔。漸漸地,在餘暉縹緲的夕陽深處走來了一個人影,到近一看竟是母親安排來接我的金來。

金來比我年長七歲,粗壯的身材,胸口長著一撮厚厚的汗毛,正是擔柴的一把好身手。看到他如同在茫茫戈壁上遇見了救星,黑暗之中見到了光明,精神立即為之一振。他擔起我那早被蹂躪得圓頭莫合三的柴挑,如同兒戲一般,並且還不明就裡地說,這一挑最多有八十斤,還不夠我平時挑擔的一頭重呢!

我瘸著腿跟在他身後不禁悲上心來,我歷盡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擔回來的全部希望竟然只有區區八十斤?這八十斤竟讓我挑得如此艱辛倍嘗,轟轟烈烈?一日之中我如履十八層地獄般親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那徹心的痛苦是何等的刻骨銘心,驚心動魄!這與那殷紅的大米、帶指印的鍋耳巴以及興師動眾三個人一天的付出相比,無論如何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這八十斤槲葉子在當時充其量也不過價值一塊多錢,至於嗎?!

但至少母親是滿意的,她也可以像別的人家一樣,將兩捆柴碼在灶前的柴禾窩裡,很愜意地一把一把拽著塞向那熊熊燃燒的灶膛。

但是她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個17歲少年的身心感受,以及他那血與淚的掙扎。後來,這樣的柴我又擔了幾次,每次照例都是金來接到鷹爪垛,再後來,我又隨人翻過劉拉坡到五十裡開外的菊花場扛過竹杆……

此後,我決計不能再在這山裡呆下去了,出逃的原因除了想擺脫終生擔柴的命運外,還有那永遠也吃不盡的吃了燒心的紅薯。喇叭溝有個韓鳳亭在新疆塔城的農場裡開拖拉機,聽說那裡非常遙遠,蘇聯還準備在那裡入侵打仗,但是我不怕,我決心要到塔城找鳳亭去。

但是,我的決心並沒有實現。是我的文藝天賦幫了我的大忙。一個突然出現的機遇讓我成了一名文藝工作者,並由此邁出了山村,走向了工廠,走向了行政管理機構,走向了司法審判機關,走向了我自己人生的大舞臺。

別了,尖頂山!別了,那令人膽寒的鷹爪垛——閻王幖——猴上天——虎臍坡——劉拉坡!用一位領袖的話說,別了,司徒雷登!

2007年2月 于涅陽梨園

【張瑞敏】 : 男 ,,鎮平縣人 .,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正式從事文學創作 , 出版有紀實文學集《歲月》約30萬字 ,第二集散文小說集《一路風景》已經排版 , 年內即可付印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