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流放之地 一個比一個淒苦,日子之苦難以想像

流放, 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 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 以對案犯進行懲治, 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 在我國起源很早, 並且沿用歷史悠久, 從遠古流放之刑出現, 到清末被廢除, 歷經了幾千年。

中國古代官員遭遇貶斥的現象稀鬆平常, 其中尤以那些文人官員更為甚之。

據考證, 自漢武開疆、海南歸化中原之後, 中央王朝就陸續將官員貶謫到海南作為一種懲戒, 其延續時間之長、人數之多、級別之高, 在中華大地上恐無出其右者, 僅《海南歷代貶官研究》一書就收錄貶官189人。 蘇軾、李德裕、韋執誼、李綱、司馬光……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份清單來。 這些貶官大都博學多才, 愛好風雅, 他們在海南宣導崇文重教, 興辦書院, 開啟民智, 留下了不少諸如孔廟之類的文化遺存。

統治者不忍對犯人進行刑罰,

便將他們放逐到邊遠地區, 從而達到懲罰的效果, 算是“仁慈”施政了。

中國古代有三個最出名的流放之地, 一個比一個淒苦。 它們是西北邊疆、嶺南地區、東北甯古塔。

西北邊疆, 包括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區, 這裡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 自然環境極為惡劣,

自秦漢以來, 就是統治者流放犯人的絕佳場所。

在秦始皇時期, 大將蒙恬率領軍隊征伐匈奴, 在高闕、陰山、北假中一帶“築亭障以逐戎人。 徙謫, 實之初縣”。 也就是說, 將大批犯人流放到西北邊疆屯墾開荒。

在漢朝時期, 繼續將大批犯人和他們的家屬一起, 流放到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

直至清朝末期, 著名的主戰派大臣林則徐, 作為替罪羊, 被道光帝追究廣州戰敗的責任, 流放到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 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 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 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 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 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 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

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 有備無患。 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 推廣坎兒井和紡車, 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 稱為“林公井”“林公車”。 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 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 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 臨終時曾大聲疾呼, 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 其俄羅斯乎!吾老矣, 君等當見之。 ” 果不其然, 六十餘年之後, 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 歷史證明了林則徐是正確的!

自隋唐、兩宋以來, 統治者常將“煙瘴之地”的嶺南地區, 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

古代所謂嶺南地區, 大致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 雖然現在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富裕、最發達、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可在古代, 這裡尚未開發, 屬於“蠻荒煙瘴之地”。

唐宋許多大文豪都有被流放到嶺南的經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 因為勸諫唐憲宗奉迎佛骨, 被貶官流放到潮州, 途中寫下膾炙人口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中說:“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宋朝大文豪蘇軾則多次被流放到嶺南一帶,最遠處到了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既來之則安之”,把儋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經常在發怒時對人說這樣一句話:“發配甯古塔,與披甲人為奴。”聽到這話的人無不恐懼得膽顫心驚。

甯古塔位於東北,具體位置在今天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市。在清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荒涼,冰封雪地,幾乎寸草不生。清朝統治者將犯人流放到這裡進行勞動改造,以表示最嚴厲的懲罰。

曾經被流放到這裡的官員方拱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甯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說明甯古塔比黃泉還可怕。

雍正皇帝所說的“與披甲人為奴”,是什麼意思呢?是說犯人舉家流放到甯古塔後,全家都給鎮守邊疆的軍人當奴隸。男的日夜耕作,女的則難免被披甲人侵佔侮辱。他們生育的後代,生子代代為奴,生女世世為娼,真是世世代代都淪為賤民。

所以,當時的官員和文人,聽到“發配甯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後,最好的做法就是殺死妻女,然後自殺。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繁榮的農業文明國家,大多數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安土重遷。人們普遍強調家族主義,子多福多。兒孫滿堂,四世同堂,成為多數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是誰,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罰,一定被認為是一件極為不幸的事情。

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宋朝大文豪蘇軾則多次被流放到嶺南一帶,最遠處到了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既來之則安之”,把儋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經常在發怒時對人說這樣一句話:“發配甯古塔,與披甲人為奴。”聽到這話的人無不恐懼得膽顫心驚。

甯古塔位於東北,具體位置在今天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市。在清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荒涼,冰封雪地,幾乎寸草不生。清朝統治者將犯人流放到這裡進行勞動改造,以表示最嚴厲的懲罰。

曾經被流放到這裡的官員方拱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甯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說明甯古塔比黃泉還可怕。

雍正皇帝所說的“與披甲人為奴”,是什麼意思呢?是說犯人舉家流放到甯古塔後,全家都給鎮守邊疆的軍人當奴隸。男的日夜耕作,女的則難免被披甲人侵佔侮辱。他們生育的後代,生子代代為奴,生女世世為娼,真是世世代代都淪為賤民。

所以,當時的官員和文人,聽到“發配甯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後,最好的做法就是殺死妻女,然後自殺。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繁榮的農業文明國家,大多數人被束縛在土地上,安土重遷。人們普遍強調家族主義,子多福多。兒孫滿堂,四世同堂,成為多數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是誰,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罰,一定被認為是一件極為不幸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