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與秦代相比,漢代儒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一)漢代儒學的發展過程。

(1)由於秦朝苛政的覆滅, 西漢統治者為了維護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 因此選取了道家作為主流思想, 所謂黃老道行無為之治。 儒學不占主要地位。

(2)獨尊儒術。 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 “廢黜百家, 獨尊儒術”, 儒學獲得統治思想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 表彰六經”, 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天人感應, 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為有意志的人格神, 把人間的一切看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吸收法家思想, 被稱為“外儒內法”。

(3)經今古文之爭。 西漢, 儒經在文本上存在今文經與古文經兩個版本,

兩者在流傳文本和經典解讀方法上均有差異, 最後由經學家鄭玄基本統一了今古文, 經今古文之爭漸息。 儒經在文本上得到了統一。

(4)東漢儒學的神化。 東漢初年讖緯大盛。 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緯起兵, 即位後崇信圖緯, 讖緯之學逐漸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高度的神聖性。 當時用人施政、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 都要依讖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 甚至也要向讖緯看齊。 讖緯與經學的結合, 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二)漢代儒學的特點。 秦代特別是焚書坑儒後, 儒學的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 與秦代相比, 漢代儒學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1)儒學的官方正統地位得到確定, 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2)儒學教育開始與選官制度相結合。 漢武帝在長安、各郡國置太學、郡國學, 其優秀者可擔任郎中、文學、掌故等。

(3)儒學的神化。 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性到東漢時期的讖緯之學, 都說明儒學走向神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