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顏氏家訓》中的早教之法(值得家長收藏)

家訓學是中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教育正是家訓的任務。

歷代賢達無不重視子女教育, 並多有著述傳世。 古今影響最大、最有理論價值的當屬《顏氏家訓》。 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說:“古今家訓, 以此為祖。 ”

顏之推認為, 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來說, 早期教育在人格培養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社會上不學而能的“上智”是極少數, 學而無益的“下愚”也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是“中庸之人”, 這些人的社會化依賴於教育, 教育對這些人的人格培養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上智不教而成, 下愚雖教無益, 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

一、胎教之法

顏之推認為,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胎教做起。 中國古代講究胎教, 胎教的方法是:母親懷孕三個月就獨自居住, 嚴格遵守道德規範, “以禮節之”, 甚至應該“目不斜視, 耳不妄聽”。 中國人傳統上計算年齡按照“虛歲”,

其實“虛歲”不虛, 胎兒十個月期間已經是人, 孕婦身上承載著兩條性命。

按照《家訓》的教育思想, 孕婦的心理活動會對胎兒產生間接影響, 孕婦應該修身正己。 當代人也認為, 孕婦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和心態, 保持喜悅的情緒, 對胎兒有益。

二、幼教之法

在古代貴族階層中, 要為嬰兒確定專職老師和保育人員, 負責對嬰兒的管理和教育, 於是有了“師”、“保”制度。 在君主制度下, 對儲君人格培養的重視, 於此可見一斑。 一般百姓家庭幼兒不可能有專人教育, 太師、太保的角色實際上是由父母擔當的。 當幼兒“識人顏色, 知人喜怒”的時候, 就應該規範幼兒的行為, 讓幼兒知道什麼是對和錯, 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使為則為, 使止則止”。

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威慈並重, 一個合格的兒童應該是畏孝並存, 父母的教育與兒童的行為是因果關係:“父母威嚴而有慈, 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如果一個人失去早期教育, 等到成年之後驕慢成習, 再施教育為時已晚。

兒童教育的內容, 既包括知識教育也包括道德教育, 二者在兒童人格培養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古代教育中, 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融會為一, 道德就蘊涵在知識當中, 是社會知識的組成部分。

三、身教之法

人們常說,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就是這個道理。 在《家訓》中, 顏之推告誡後人在對子女的教育中應該率先垂範:“夫風化者, 自上而行於下這也, 自先而施於後者也。 ”把教育落實在無言的行動中, 而不是口頭上, 最具影響力。 表裡不一, 言行矛盾, 這樣的教育難以奏效。

希望子女未來家庭和睦, 父母先要做到家庭和睦;不希望子女將來妻離子散, 父母自己先不要離婚析產。 切記, 父母人格是孩子人格的模具, 成圓成方, 先看規矩。 家庭如此, 國家何嘗不是如此。

四、一視同仁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往往有偏愛,這導致對子女的教育產生負面效果。父母偏愛哪個孩子,往往對哪個孩子有害:“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家訓》舉例,春秋時期整過共叔段的悲劇,正是由於其母寵愛所致;趙王如意的悲劇,從根本上說是父親劉邦導致。這是前車之鑒。切記:嬌寵出敗子!

五、慈威並重

要使家庭教育產生良好效果,家長的威嚴必不可少。《家訓》強調家長對子女不可過於親昵,否則會造成子女怠慢不恭。為了嚴肅親子關係,《家訓》談到禮書中記載的“父子異宮”,認為這是“不狎之道”。在這裡,距離產生威嚴。《家訓》闡述了“父不教子”的道理。有人問:聽說君子遠其子,為什麼?顏氏回答:儒家經典中早有這方面的例子,強調“君子之不親教其子”,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家長很難不寵愛自己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慈愛有餘,約束不足。

人們都知道“父不慈則子不孝”,但很多人忘記,父不威則家不治。《家訓》說,世間的名士,通常的問題是過於寬仁,對子女的要求一概滿足,使子女貪得無厭,終至敗家。《家訓》批評當時社會上很多父母只知溺愛不知管束,使孩子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罰必不可少。

現代的兒童教育重讚揚和鼓勵,《家訓》的兒童教育重訓導輕鼓勵,並把過度讚揚與敗家聯繫在一起。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值得謹慎考慮。

(以上節選自《中華國學》)

四、一視同仁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往往有偏愛,這導致對子女的教育產生負面效果。父母偏愛哪個孩子,往往對哪個孩子有害:“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家訓》舉例,春秋時期整過共叔段的悲劇,正是由於其母寵愛所致;趙王如意的悲劇,從根本上說是父親劉邦導致。這是前車之鑒。切記:嬌寵出敗子!

五、慈威並重

要使家庭教育產生良好效果,家長的威嚴必不可少。《家訓》強調家長對子女不可過於親昵,否則會造成子女怠慢不恭。為了嚴肅親子關係,《家訓》談到禮書中記載的“父子異宮”,認為這是“不狎之道”。在這裡,距離產生威嚴。《家訓》闡述了“父不教子”的道理。有人問:聽說君子遠其子,為什麼?顏氏回答:儒家經典中早有這方面的例子,強調“君子之不親教其子”,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家長很難不寵愛自己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慈愛有餘,約束不足。

人們都知道“父不慈則子不孝”,但很多人忘記,父不威則家不治。《家訓》說,世間的名士,通常的問題是過於寬仁,對子女的要求一概滿足,使子女貪得無厭,終至敗家。《家訓》批評當時社會上很多父母只知溺愛不知管束,使孩子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罰必不可少。

現代的兒童教育重讚揚和鼓勵,《家訓》的兒童教育重訓導輕鼓勵,並把過度讚揚與敗家聯繫在一起。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值得謹慎考慮。

(以上節選自《中華國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