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雖為重臣 曾國藩骨子裡卻是菜農思想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 這誰都知道。 然而, 卻鮮有人知道他骨子裡卻是菜農本色。

曾國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 湘軍主帥曾國藩攻克了被太平軍盤踞了長達九年的天京的門戶——安慶,

隨即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 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十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 安慶的攻陷, 讓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民起義的失敗幾成定局。 然而,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 作為全軍之帥的曾國藩於戎馬倥傯之中, 卻一直念念不忘種菜一事, 並屢屢在私密的家書中告誡子弟們, 從而讓人從中看到他的菜農本色。 這究竟是為什麼?

曾國藩帥旗

曾國藩出身于地主家庭, 他在家書中提及種菜之類的農事, 這並無特別奇怪。 然而偏偏就是在這關鍵的咸豐十一年, 他寫信要兒子曾紀澤在家裡種菜, 則顯得與眾不同了:“爾可于省城菜園中, 用重價雇人至家種蔬, 或二人亦可。 其價若干, 余由營中寄回。 ”(《諭紀澤》, 咸豐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信中強調, 不但要種菜, 而且要種得好菜, 必須去省城用高價雇來高明的菜農, 一個不夠, 兩個也可以, 家中錢不夠, 可從軍營裡再寄些回去。 曾國藩一直宣導儉樸, 家中並無餘錢, 然而為了種菜,

卻很捨得下血本, 可見其菜農本色。

聯繫到曾國藩多年來寫給弟弟、兒子們的家書, 可以知道常年在外的曾國藩最為擔心的, 就是因為自己做了高官而讓家人變得奢華起來, 失去了祖父星岡公以來的耕讀之家的傳統。 曾氏家訓重要內容之一, 就是“八字訣”:“考、寶、早、掃、書、蔬、魚、豬。 ”其中的“蔬、魚、豬”三字專指農事, 而最為重要的一字便是“蔬”。

曾國藩在《致澄弟季弟》(咸豐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家書中說:“鄉間早起之家, 蔬菜茂盛之家, 類多興旺;晏起無蔬之家, 類多衰弱。 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 皆不可忽。 一則上接祖父以來相承之家風, 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 登其庭有一種旺氣, 雖多花幾個錢, 多請幾個工, 但用在此四事上總是無妨。

曾國藩畢竟是出身於農家, 對農事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 認為只有蔬菜茂盛之家才有興旺氣象, 因此養魚、養豬、種竹、種蔬這四件事萬不可輕視。 他在家書中要曾紀澤到省裡去雇人到家鄉種菜, 在另一家書中再次強調“省雇園丁來家, 宜廢田一二丘, 用為菜園。 ”這是說將種稻麥的田地劃出一二畝作為菜園是必須的。

他不僅要子弟們開闢菜地種菜, 還在信中向子弟傳授開闢菜園之法:“吾現在營, 課勇夫種菜, 每塊土約三丈長, 五尺寬, 窄者四尺餘寬, 務使芸草及摘蔬之時, 人足行兩邊溝內, 不踐菜土之內。 溝寬一尺六寸, 足容便桶。 大小橫直, 有溝有澮, 下雨則水有所歸, 不使積潦傷菜。 ”(《諭紀澤》, 咸豐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詳盡而井井有條,

其經驗老到勝似老圃, 讓人看到其骨子裡果然還是一個菜農。

湘軍

作為軍中主帥, 諸事繁雜, 曾國藩卻始終不忘指導讓兵士們在軍營裡開闢一片菜園。 不僅如此, 他還將四川的菜園與湖南的作了一番, 在此家書中說:“四川菜園極大, 溝澮終歲引水長流,頗得古人井田遺法。吾鄉一家園土有限,斷無橫溝,而直溝則不可少。吾鄉老農,雖不甚精,猶頗認真,老圃則全不講究。”

曾國藩還說:“我家開此風氣,將來荒山曠土,盡可開墾,種百穀雜蔬之類。如種茶亦獲利極大,吾鄉無人試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試種之。”

曾國藩屢屢在家書中鼓勵起早,鼓勵種菜,自是在培養家人一種勤勞的精神和耕讀傳家的好家風。耕與讀,就是既勤於體力的勞作以磨煉身體,又不忘讀書求知以磨煉心智,子弟們若能做到這兩樣,家族自然能夠長興不衰了。

由此可見,曾國藩於戎馬倥傯之中,卻一直念念不忘種菜一事,並屢屢在家書中告誡子弟們,讓人從中不只是看到他的菜農本色。

作者:哲民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溝澮終歲引水長流,頗得古人井田遺法。吾鄉一家園土有限,斷無橫溝,而直溝則不可少。吾鄉老農,雖不甚精,猶頗認真,老圃則全不講究。”

曾國藩還說:“我家開此風氣,將來荒山曠土,盡可開墾,種百穀雜蔬之類。如種茶亦獲利極大,吾鄉無人試行,吾家若有山地,可試種之。”

曾國藩屢屢在家書中鼓勵起早,鼓勵種菜,自是在培養家人一種勤勞的精神和耕讀傳家的好家風。耕與讀,就是既勤於體力的勞作以磨煉身體,又不忘讀書求知以磨煉心智,子弟們若能做到這兩樣,家族自然能夠長興不衰了。

由此可見,曾國藩於戎馬倥傯之中,卻一直念念不忘種菜一事,並屢屢在家書中告誡子弟們,讓人從中不只是看到他的菜農本色。

作者:哲民

【版權聲明-凱風文史版】本文系頭條號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於凱風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別提示】凱風清韻、凱風文史均系凱風網出品,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