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座城市的品位,是文化入骨生根!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最近火爆網路, 九十六歲的老者, 咿呀學語的幼童, 蜂擁而至。 “城池”、“風景”、“市井”、“市情”、“記憶”……400餘幅老照片,

老照片起自清同治年間, 時間跨越一個多世紀。

安慶老照片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 讓歷史文化名城安慶不斷刷屏。

張健初

發起與撐起“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的是一位退休老者——張健初。

著名女作家石楠先生

張健初, 筆名“老城閒人”, 是一位著名作家, 也是著名的文史專家, 著有長篇文史專著《皖省首府-老安慶》, 長篇傳記《孫多慈與徐悲鴻愛情畫傳》, 長篇文史專著之《襟山帶江-老安慶2》等。

著名女作家紮西梅朵(江覺遲)

籌辦這個城市歷史圖片史料展覽, 完全是非官方的業餘性質。 因經費不足, 千餘幅老照片被壓去三分之二。 民間, 因文化彙聚共鳴。

九十二歲的文史學者章光庭老先生

展覽照片資料,

來自皖江文化研究會。

著名作家黃複彩先生

這個人才匯萃的皖江文化研究會, 是研究傳播皖江文化、推動皖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公益性社會團體, 由一位出生安慶的加拿大華僑創辦。

文史研究者江軍

退休多年的張健初為其副會長,會長為華僑汪軍。

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先生

汪軍也是位著名的學者,對安慶地方文化研究頗深,他曾撰文著述——歷史上懷寧縣治一直與府(安慶)治同設郡城,康熙《懷寧縣誌》卷之二“建置沿革”,記載了懷寧縣治與安慶府治分離四十餘年:“懷寧嘉定間縣移皖口,景定間始移附郭,與郡同治。”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康熙《懷寧縣誌》卷十六《壇祠》載:“縣城隍廟在山口鎮,乙酉兵焚,生員徐舜、耆民陶之琦、汪宗泗重建。”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民國《懷寧縣誌》載:“縣城隍廟在山口鎮,清嘉慶二十四年邑人另建於城內之楊家塘右。”“五月常祀,邑令仍親詣山口舊廟焉。”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皖口古城堡,為南宋末年懷寧縣治遺址,縣城隍廟在今菩提寺,明清懷甯縣令仍到此拜謁。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南宋,安慶府時轄五縣: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尚無潛山縣名名。元至治三年,析當時的懷寧縣清朝、玉照二鄉置潛山縣。南宋嘉定年間,懷甯縣治從梅城(今潛山)沿皖河遷到皖口,知府黃幹所為。黃幹,一代大儒朱熹之婿。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國學導師鄧松林

景定庚申,盛唐灣宜城渡新府城完工,“縣始附郭”,是為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的雛形。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自1217年建城,安慶迄今恰為800年整。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清康熙初年置為省會,明清時期被稱作“皖城”,“皖”隨後成為安徽省的簡稱。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民國時期,安慶學術趨於活躍,時代精英彙集皖城。嚴複、胡適、郁達夫、陳望道、周建人、廬隱、王星拱、劉文典、柏文蔚、蘇雪林(臺灣)、蘇曼殊、朱自清、豐子愷、陶行知、林語堂、餘光中(臺灣)等,曾在安慶學習或工作、演講。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人陳獨秀、張恨水、趙朴初、余英時、朱湘等,則由安慶走向世界。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郁達夫《春潮》發表於1922年11月《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此時郁達夫正在菱湖之畔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教書。

策展者唐德龍

與1921年秋季第一次在法專教書獨自一人住校不一樣,這次他把妻子孫荃接到安慶,在城中租房居住。法專同事陶希聖回憶錄中記述常與郁達夫在迎江樓或大觀亭聚會,也是這一學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市民對“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表現出罕有的期待,一些市民布展期間就搶先嘗鮮。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圖片展中的老照片鎮皖樓,楊松林老人講述童年時代的鎮皖樓。民國七年(1918)《新青年》雜誌編委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高一涵回安慶,寫了一篇文章《皖江見聞記》,亦發表在《新青年》。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安慶人的生活,是終日同那熏風巷、禦碑亭的姑娘,和三層樓、小蓬萊的茶房混在一起的。”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熏風巷、禦碑亭在三牌樓、四牌樓中間,勸業場附近,老城繁華的中心,當年妓院、煙館、浴池林立,郁達夫以A城為背景的小說《茫茫夜》《秋柳》寫的就是熏風巷一帶,裡面人物海棠、碧桃、翠雲栩栩如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喝早茶的小蓬萊在大南門登雲坡口,民初在安徽高等學校任教的蘇曼殊、鄭桐蓀經常光顧這裡,方守彝賁巢在旁邊,這裡也是同光體皖派雅集之地。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鎮皖樓老照片喚醒了楊松林老人的記憶:鎮皖樓也叫“三層樓”,以前迎江樓早茶是素的,三層樓早茶是葷的,小時候他父親經常帶他來這裡。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層樓在迎江寺東側,大約湖心南路靠江邊位置,過去旁邊有一條路通往東門飛機場、馬窩子。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層樓的一樓有三四個小賣部,二樓是喝早茶的大廳,平時客人很多,人聲喧雜。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樓是雅座,清寂典雅,臨窗而坐,江上風景歷歷在目。一般市民說的喝早茶的三層樓就是鎮皖樓,西門裡仁巷也有一個叫三層樓的茶社,但是名氣不大。

右一為任祥斌先生

任祥斌是“趙超構新聞獎”特等獎獲得者,這位職業媒體人,也是一位“重量級”的文史學者。安慶的歷史文化,任祥斌時有轟動性的發現。對地方文化(文物)的保護,屢現不世之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一座城市的品位,是文化入骨生根。可望,不可求。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安慶城的文史研究者,上自九十餘齡的耆舊,下至二十來歲的才俊,幾乎清一色的“業餘”型。而這個龐大的業餘群體,研究成果遠遠超出了專業水準。也正因為如此,一葉一水映射出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本文史料引自汪軍著述,配圖照片來自安慶網友唐德龍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史研究者江軍

退休多年的張健初為其副會長,會長為華僑汪軍。

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先生

汪軍也是位著名的學者,對安慶地方文化研究頗深,他曾撰文著述——歷史上懷寧縣治一直與府(安慶)治同設郡城,康熙《懷寧縣誌》卷之二“建置沿革”,記載了懷寧縣治與安慶府治分離四十餘年:“懷寧嘉定間縣移皖口,景定間始移附郭,與郡同治。”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康熙《懷寧縣誌》卷十六《壇祠》載:“縣城隍廟在山口鎮,乙酉兵焚,生員徐舜、耆民陶之琦、汪宗泗重建。”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民國《懷寧縣誌》載:“縣城隍廟在山口鎮,清嘉慶二十四年邑人另建於城內之楊家塘右。”“五月常祀,邑令仍親詣山口舊廟焉。”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皖口古城堡,為南宋末年懷寧縣治遺址,縣城隍廟在今菩提寺,明清懷甯縣令仍到此拜謁。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南宋,安慶府時轄五縣: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尚無潛山縣名名。元至治三年,析當時的懷寧縣清朝、玉照二鄉置潛山縣。南宋嘉定年間,懷甯縣治從梅城(今潛山)沿皖河遷到皖口,知府黃幹所為。黃幹,一代大儒朱熹之婿。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國學導師鄧松林

景定庚申,盛唐灣宜城渡新府城完工,“縣始附郭”,是為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的雛形。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自1217年建城,安慶迄今恰為800年整。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清康熙初年置為省會,明清時期被稱作“皖城”,“皖”隨後成為安徽省的簡稱。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民國時期,安慶學術趨於活躍,時代精英彙集皖城。嚴複、胡適、郁達夫、陳望道、周建人、廬隱、王星拱、劉文典、柏文蔚、蘇雪林(臺灣)、蘇曼殊、朱自清、豐子愷、陶行知、林語堂、餘光中(臺灣)等,曾在安慶學習或工作、演講。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人陳獨秀、張恨水、趙朴初、余英時、朱湘等,則由安慶走向世界。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郁達夫《春潮》發表於1922年11月《創造》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此時郁達夫正在菱湖之畔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教書。

策展者唐德龍

與1921年秋季第一次在法專教書獨自一人住校不一樣,這次他把妻子孫荃接到安慶,在城中租房居住。法專同事陶希聖回憶錄中記述常與郁達夫在迎江樓或大觀亭聚會,也是這一學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安慶市民對“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表現出罕有的期待,一些市民布展期間就搶先嘗鮮。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圖片展中的老照片鎮皖樓,楊松林老人講述童年時代的鎮皖樓。民國七年(1918)《新青年》雜誌編委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高一涵回安慶,寫了一篇文章《皖江見聞記》,亦發表在《新青年》。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安慶人的生活,是終日同那熏風巷、禦碑亭的姑娘,和三層樓、小蓬萊的茶房混在一起的。”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熏風巷、禦碑亭在三牌樓、四牌樓中間,勸業場附近,老城繁華的中心,當年妓院、煙館、浴池林立,郁達夫以A城為背景的小說《茫茫夜》《秋柳》寫的就是熏風巷一帶,裡面人物海棠、碧桃、翠雲栩栩如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喝早茶的小蓬萊在大南門登雲坡口,民初在安徽高等學校任教的蘇曼殊、鄭桐蓀經常光顧這裡,方守彝賁巢在旁邊,這裡也是同光體皖派雅集之地。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鎮皖樓老照片喚醒了楊松林老人的記憶:鎮皖樓也叫“三層樓”,以前迎江樓早茶是素的,三層樓早茶是葷的,小時候他父親經常帶他來這裡。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層樓在迎江寺東側,大約湖心南路靠江邊位置,過去旁邊有一條路通往東門飛機場、馬窩子。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層樓的一樓有三四個小賣部,二樓是喝早茶的大廳,平時客人很多,人聲喧雜。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參觀者

三樓是雅座,清寂典雅,臨窗而坐,江上風景歷歷在目。一般市民說的喝早茶的三層樓就是鎮皖樓,西門裡仁巷也有一個叫三層樓的茶社,但是名氣不大。

右一為任祥斌先生

任祥斌是“趙超構新聞獎”特等獎獲得者,這位職業媒體人,也是一位“重量級”的文史學者。安慶的歷史文化,任祥斌時有轟動性的發現。對地方文化(文物)的保護,屢現不世之功。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一座城市的品位,是文化入骨生根。可望,不可求。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安慶城的文史研究者,上自九十餘齡的耆舊,下至二十來歲的才俊,幾乎清一色的“業餘”型。而這個龐大的業餘群體,研究成果遠遠超出了專業水準。也正因為如此,一葉一水映射出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

“安慶建城800周年圖片展”老照片

(本文史料引自汪軍著述,配圖照片來自安慶網友唐德龍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