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亞歷山大三戰征服波斯:打通征服亞洲的道路

亞歷山大率領的四萬馬其頓軍隊終於在格拉尼克河(Granicus River)遇到了嚴陣以待的波斯大軍。 波斯人在河對面沿岸排列波斯騎兵, 陣線長達兩公里。 馬其頓軍隊如果進攻, 必須渡過水流湍急的格拉尼克河, 爬上陡峭的河岸仰攻, 而波斯騎兵可以居高臨下傾瀉箭雨, 也可以沖下來攻擊半渡的馬其頓部隊, 地形可謂相當有利。 馬其頓老將帕米尼奧(Parmenio)向亞歷山大建議暫緩攻擊。 但亞歷山大執意馬上進攻, 因為他已經看到了波斯陣形的弱點。

戰役打響了, 亞歷山大親率一千六百名近衛騎兵沖進河裡。 亞歷山大身披金色鎧甲, 頭盔上白色的羽冠高高聳立, 策馬沖在最前面。 當他們冒著波斯人的箭雨, 艱難爬上河東岸時, 波斯人已經認出了亞歷山大。 立刻有多個波斯貴族沖上來和他搏鬥。 混戰中亞歷山大的長矛折斷, 不得不用短劍格鬥, 這時一個叫羅薩斯(Rosaces)波斯貴族沖到亞歷山大背後,

用戰斧劈中他的頭盔。 波斯人的戰斧削掉了亞歷山大的羽冠, 將頭盔砍裂, 強烈的振盪使亞歷山大幾乎暈眩過去。 羅薩斯見一擊得手, 欣喜若狂, 再一次高舉戰斧準備結果了亞歷山大, 成就無上的戰功。

馬其頓是希臘半島東北部的一個王國。 自從西元前七世紀建國以後, 三百多年間馬其頓王國在希臘諸國中一直默默無聞。 西元前359年菲力普二世繼位以後, 對馬其頓軍隊進行了一場革M性的改造。 依靠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菲力普於西元前338年在切羅尼埃(Chaeronea)戰役擊敗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盟, 一舉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主地位。 菲力普的軍事改革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他締造的這支鐵軍,

加上亞歷山大的指揮藝術, 日後將橫掃歐亞, 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

這裡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馬其頓軍隊和其他希臘軍隊的不同。 這個時候除了斯巴達以外, 其他希臘國家的軍隊都是民兵性質, 當兵是公民義務, 和平時期希臘人各務其業,

閒時在一起操練, 戰時自備武器盔甲上陣殺敵。 這種組織形式好處在於軍隊召之即來, 揮之即去, 國家負擔輕, 而且軍民一體, 保家衛國士氣高昂。 但是由於武器盔甲造價不斐, 只有相當富裕的人才有能力置辦, 這樣一個國家的兵源就受到限制。 另外軍隊的業餘性質也阻礙了複雜戰術的發展和演練。 相比之下, 馬其頓軍隊是由職業軍人組成的常備軍, 裝備由國家提供, 軍餉由國家發放, 這樣就保證了充足的兵源, 和軍事訓練的品質。 菲力普建立了非常嚴格的操練制度, 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戰術。

馬其頓步兵戰術在希臘傳統的密集陣基礎上有許多改進。 馬其頓步兵分為方陣步兵(Phalangites)和遊擊步兵(hypaspists)兩種。 方陣步兵身披重甲, 主要武器是一支長達六米的長矛, 必須用雙手握持, 所以馬其頓密集陣取消了盾牌。 遊擊步兵則由裝備圓盾、短劍的輕裝步兵, 和弓箭手、標槍手混編而成。 他們沒有陣形限制, 進退快捷, 專等騎兵和方陣步兵打開局面以後沖上去擴大戰果。 遊擊步兵的編制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馬其頓方陣採用一種斜線戰術(Oblique Order),兵力配置上削弱一側而加強另一側,這樣方陣前沿變為直角三角形。傳統希臘密集陣平推前進,與敵接陣以後往往變成一場混戰。而馬其頓斜線方陣進攻的時候可以在一側集中兵力突破敵陣,然後方陣以突破點為軸心做九十度旋轉包抄敵人。這種斜線戰術被後世的軍事家們爭相引用,羅伯特-李將軍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就嘗試過用斜線戰術突擊北軍陣線。

馬其頓軍隊的另一個特點是對騎兵的重視。馬其頓盛產良馬,為菲力普創建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創造了條件。馬其頓騎兵主力是身披重甲的近衛騎兵(Companion Cavalry),他們裝備一面圓盾和一支長約四米的矛,另外有一柄短劍作為輔助兵器。我們不妨把近衛騎兵看成是馬背上的希臘密集陣,騎兵們通常以密集隊形衝鋒,以長矛突刺殺傷敵人。近衛騎兵訓練非常嚴格,能夠按照指令組成多種陣形衝鋒,但最常見的是楔形。其他希臘國家一般把重裝步兵作為突擊部隊,而近衛騎兵是馬其頓首要的突擊部隊。亞歷山大慣於的戰術是把重裝步兵的密集陣作為砧板,高度機動的近衛騎兵作為砍刀,步騎協同攻擊,而敵人往往如同刀俎下的魚肉一樣任其宰割。

菲力普組建的馬其頓軍隊大約有五萬之眾,包括六千騎兵和四萬五千步兵。供養這樣一支職業軍隊耗費巨大,希臘小國馬其頓根本負擔不起,於是菲力普採取以戰養兵的策略,不斷發動戰爭進行掠奪。希臘各國很快屈服於馬其頓的軍威之下,訂立和約承認其霸主的地位。和平大概是馬其頓最大的敵人,因為和平斷絕了馬其頓軍隊主要的軍費來源。亞歷山大征波斯前夕,負債已經高達七百八十萬德拉克馬(Drachma),他率領四萬大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的時候,帶的錢只夠發兩個星期的軍餉。雖然亞歷山大征波斯有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歸根結底大概還是為了給這支軍隊另謀生路。

遊擊步兵的編制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馬其頓方陣採用一種斜線戰術(Oblique Order),兵力配置上削弱一側而加強另一側,這樣方陣前沿變為直角三角形。傳統希臘密集陣平推前進,與敵接陣以後往往變成一場混戰。而馬其頓斜線方陣進攻的時候可以在一側集中兵力突破敵陣,然後方陣以突破點為軸心做九十度旋轉包抄敵人。這種斜線戰術被後世的軍事家們爭相引用,羅伯特-李將軍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就嘗試過用斜線戰術突擊北軍陣線。

馬其頓軍隊的另一個特點是對騎兵的重視。馬其頓盛產良馬,為菲力普創建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創造了條件。馬其頓騎兵主力是身披重甲的近衛騎兵(Companion Cavalry),他們裝備一面圓盾和一支長約四米的矛,另外有一柄短劍作為輔助兵器。我們不妨把近衛騎兵看成是馬背上的希臘密集陣,騎兵們通常以密集隊形衝鋒,以長矛突刺殺傷敵人。近衛騎兵訓練非常嚴格,能夠按照指令組成多種陣形衝鋒,但最常見的是楔形。其他希臘國家一般把重裝步兵作為突擊部隊,而近衛騎兵是馬其頓首要的突擊部隊。亞歷山大慣於的戰術是把重裝步兵的密集陣作為砧板,高度機動的近衛騎兵作為砍刀,步騎協同攻擊,而敵人往往如同刀俎下的魚肉一樣任其宰割。

菲力普組建的馬其頓軍隊大約有五萬之眾,包括六千騎兵和四萬五千步兵。供養這樣一支職業軍隊耗費巨大,希臘小國馬其頓根本負擔不起,於是菲力普採取以戰養兵的策略,不斷發動戰爭進行掠奪。希臘各國很快屈服於馬其頓的軍威之下,訂立和約承認其霸主的地位。和平大概是馬其頓最大的敵人,因為和平斷絕了馬其頓軍隊主要的軍費來源。亞歷山大征波斯前夕,負債已經高達七百八十萬德拉克馬(Drachma),他率領四萬大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的時候,帶的錢只夠發兩個星期的軍餉。雖然亞歷山大征波斯有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歸根結底大概還是為了給這支軍隊另謀生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