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工作

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深化“供給側”改革

新聞導讀:在今年全國“兩會”上, 李克強總理所做的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深化‘供給側’改革”……

“一帶一路”, 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最早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 2013年11月正式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上升為國家新時期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 不僅是中國國家利益邁向全球的強國夢展現, 也是中國教育破繭騰飛邁向國際化的新機遇。 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

中職教育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今年全國“兩會”中, 習近平參加遼寧代表團討論時指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取得新發展”。

2015年底, 中央首次提出經濟領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 實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 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海城騰鼇高中校長馬駿現任海城市政府督辦室副主任, 曾榮獲海城市、鞍山市拔尖人才, 海城市、鞍山市模範校長等稱號;他主動要求辭去領導職務, 全身心投入到騰鼇高中發展之中。

他以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教育事業無比熱愛的情懷和赤子之心, 在中學校長的崗位上辛勤耕耘31年載。 他結合教育工作實踐, 認真學習並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深化“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論述, 他和海城騰鼇高中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上,

回答了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 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如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之中?教育如何深化“供給側”改革?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發展方向是什麼?在教育行業中,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深化“供給側”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實現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創新?

他有以下幾方面深度思考: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要求職業教育加速改革;深化“供給側”改革需要中職教育創新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在於重視發展中職教育;職高發展困局源于傳統管理體制和社會認識誤區;職高發展破局及出路在於“普職並軌”發展大職教:職教工作創新發展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他探索出創新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路子。 此經驗對海城市、鞍山市、遼寧省乃至全國的、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具有普遍的、操作性很強的借鑒意義。


在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

本網訊; 李集保 文正吉 採訪了遼寧省海城市政府督辦室副主任、鞍山市特色高中、騰鼇高中校長馬駿。 談到如何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深化“供給側”改革,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時, 他說,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國家利益邁向全球的強國夢展現, 也是中國教育破繭騰飛邁向國際化的新機遇。 馬駿認為, “一帶一路”戰略需要職業教育提供人才支援。 “供給側”改革要求職業教育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創新發展, 以滿足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 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深化“供給側”改革, 亟待我省職業教育工作創新發展。 目前, 中職教育普遍陷入了發展困局, 原因在於現行職教管理體制不順和社會認識存在誤區。 把普通高中文化課教育向職業教育滲透,是中職教育發展當務之急。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發展方向,是實行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普職並軌”,發展大職教,正因如此,馬駿探索出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深化“供給側”改革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創新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路子。

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黨中央和國務院站在國家和社會發展全域的高度,一向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

2014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會議,並在會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在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援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習近平在會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0年)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職業教育發展工作時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在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實訓基地調研時,習近平對同學們表示,學生時代是美好的,同學們在這裡積蓄奮發力量,每一寸光陰都很寶貴。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希望同學們立志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高一籌的境界,學到真本領,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要求職業教育加速改革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最早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2013年11月正式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上升為國家新時期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國家利益邁向全球的強國夢展現,也是中國教育破繭騰飛邁向國際化的新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中職教育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教育,是溝通世界的橋樑,是世界秩序的建設者,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新生智庫和智力服務的主力軍。“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溝通、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等方面,都應該為世界新秩序建設做出貢獻。

“一帶一路”戰略,給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合作交流,是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主要方式。推動教育國際化轉型,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迫切需要。國家教育部倡議沿線各國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品質和效益,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帶一路”戰略向全球展示了實現中國夢的信心,為我國教育主動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務。中國已經充當了亞洲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教育已經進入國際化時代。推進教育國際化,要求教育既要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人才需要的總要求,切實保證服務地方戰略支點任務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各地教育國際化的基本特色,又要走出國門,加強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承擔起為沿線各國培養技術人才的重任。

為此,2016年7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檔,提出要致力於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並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撐。根據《教育行動》,中國將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為建議框架,同沿線各國開展3方面合作: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制。一年來,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務實合作,開啟了中國教育轉型的新時代。

遼寧省是國家敲定的“一帶一路”國內核心區域18個省份之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推進實施,給我省教育工作,特別是職業教育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在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和學科優勢,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人才支撐、交流服務和智力支援,值得我們深思。我省教育要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必須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尤其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服務方向必須由主要服務於內向型經濟增長,轉向主要服務於外向型經濟發展。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亟待我省中職教育實行創新發展。

深化“供給側”改革需要中職教育創新發展

2015年底,中央首次提出經濟領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教育,在社會的整個經濟結構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在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培養合格公民,給國家提供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其中,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之一,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供給任務。因此,實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自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加強了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支援,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但是,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品質等,都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聯繫非常緊密。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學生可以享受職業教育的教育公平問題已經解決,但是,在教育效率方面,由於專業設置管理改革的滯後,專業設置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導致教育效率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在職業教育領域內,由於各專業對應的就業前景不同,就會產生個人受教育的要求同社會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假如,一些“農林”類專業招生困難,而“資訊類”“加工製造”類的專業招生相對較好。因此,提高教育效率的本質,是教育結構要適應階層和經濟的結構。所以,當前職業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是社會成產分配矛盾的縮影。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問題體現得越來越為明顯。

近年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下降,並還將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師、技術工人等高素質技能性勞動者,卻又非常短缺,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突出因素。多年來,我國教育界、用人單位及青年人都曾經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然而,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隨著近年來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進步,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優勢越來越低,用人單位更注重于學生實在的能力,比較務實地去選拔適合需要的人才。社會正在由片面追求學歷向能力社會轉變。

在全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應對,必須加快實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立足於供給側改革背景,從我國職業教育現狀出發,針對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專業設置滯後等主要問題,在變革管理體制、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確定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基本對策,主動調整自身發展與經濟領域改革中不適應的因素,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向“供給側”推動轉變。通過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以期實現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供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雖然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盡合理,品質有待提高,辦學條件薄弱,體制機制不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寄希望於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目前,我國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所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職業教育發展在國家推動下已經駛入快車道。但是,現實仍令人憂慮,職業教育遜於普通教育的社會觀念,還沒有徹底扭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確保普高招生,控制、減少中職招生規模。同時,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普高,將來能升普通高校。所有這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有待於加速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和中職教育的創新發展進程。

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在於重視發展中職教育

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對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當今世界,以人的素質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對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而使職業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二者在經濟建設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普、職教育所肩負的責任範疇和歷史使命不同。有關專家將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大致分為四種:即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不同類型的人才,對人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其在經濟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也自然不同。因而,同一類型的教育,往往難以培養出滿足社會所需求的各種類型人才的需要。這就需要通過分型教育,即通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來分工負責和分別完成這一艱巨的歷史任務。


權威人士認為,學術型人才,其主要任務和作用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要求其素質和能力要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素質、獨立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工程型人才,其任務和作用是運用科學原理進行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與運行決策,要求其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以及開發設計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技術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成物質形態,如工廠技術員、施工工程師、車間主任、工段長、護理士、地空勤人員等等;技能型人才,則主要是依賴技能進行工作,如技術工人、半技術工人等。由此,目前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主要肩負著培養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重任;而中職和高職教育,則主要肩負著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這一點上,國內外普、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在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派到我國安裝、調試、維修實驗設備和機器的人員,基本上都是高中畢業後再經過兩年技術培訓,相當於我國目前的高職生。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技術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市場訊息、使用者反映,不斷吸取相關技術和先進技術,日益改進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議產品的更佳設計等。孤立地看,它們往往是一些小改進,但積累起來,也會是很大的改革,會使產品多檔次、多樣化、個性化,從而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能力。反之,如果技術操作人員的技術水準不高,不能應對新技術日益發展的挑戰,那麼企業的產品必然會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從而企業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國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中,非常重視這類人才,要求他們成為企業中能適應新技術發展和高效工作的職工。德國對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就是依賴職業教育。德國一貫重視職業教育,適齡青年也養成了接受職業教育的習慣,中小企業是學生接受職業培訓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業也自然地成為職業教育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場所。由於德國的中小企業非常發達,其總數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其納稅額占全國總稅額的45.8%,因而中小企業大大緩解了德國的失業壓力。德國的高職教育適用性強,學生的就業前景好,“向高等專科學校進軍”,已成為德國高中生的常用語。

近年來,國家大力實行“人才戰略”。許多地區、許多高技術企業,都在不惜重金引進高層次科技人員,有些高技術企業還建立了相關的行業研究機構。所有這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們對人才戰略的理解,卻忽略了高技術產業一方面需要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專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工廠、一個企業,還需要相當數量的技術操作人員,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層次結構。實驗室技術成果,要進入工廠成為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中間還要遇到一些生產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問題,高層次的專家往往不太熟悉,他們也常常不屑一顧,而事實上,又需要有實踐經驗的一般技術人員去解決。沒有這樣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職高發展困局源于傳統管理體制和社會認識誤區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離不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門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為國力增強、國家強大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基於這樣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央對職業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對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給予足夠的重視,全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騰鼇高中校長馬駿分析認為,近年來,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之所以發展低迷,普遍陷入招生困難的發展困局,原因就在於現行的職教傳統管理體制不順和社會認識誤區所造成的。而後者的產生,則是由前者所存在的弊端所直接導致的:因為職高工作沒有搞好,所以社會才會產生認識誤區。

職業高中的性質,是高中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國家對職高學生的學習要求,是對於與本專業有關的文化課,要具有相當於普高的水準;職高學生畢業後所可以參加的職業高考,其所考核的文化課內容,即“語、數、外+專業課”,也是高中的文化課知識。由於農村職業高中師生多數是由初中分流和改建而成,師資力量先天不足,限於其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水準,其很難真正賦予學生以良好的高中文化課教育,在文化課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短板”,難以滿足學生畢業參加高考的需要。因此,雖然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包括職高學生參加高考可以享受“降分錄取”等一系列鼓勵職業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但是,由於上述因素限制,職高學生在現實中很難切實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實惠;這些優惠政策所應起到的引領、導向、激勵和示範作用,在現實中並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和體現。也正因為如此,導致目前社會對職高普遍有一種認識誤區:即認為讀職高沒有讀普高好,讀職高沒有發展前途,什麼也學不到;只有讀普高才叫讀書,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才有發展前途,就是考不上大學,也比讀職高強,從而導致農村職教發展走入招生困難的困境。

產業立國,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今後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現在,國家正在強力提倡發展職業高中和職業型的大學。將來,我國會有更多的專業技能型高中和大學。國家“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三大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更是一目了然:“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因此,根據國家對人才培養的不同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初中畢業生智商高低不同的現狀,來慎重選擇子女究竟是應該選讀普高還是選讀職高,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同時,從普通高考升學率來看,決定子女是適合讀普高,還是適合讀職高,也應該慎重抉擇。近年來,雖然國家大力發展普通高等教育,但一本和二本的升學率,一般還是控制在15%-2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將有80%-85%的普通高中學生,無法走進大學的校門。大多數學生還是要通過走“春招”,來完成升專科,失去了升本科的機會。從以上資料看,如果學生本身沒有實力和能力考取普通大學,而又一味地去擠這座高考獨木橋,那無疑就是一個悲劇。因此,在中考結束後,家長和學生都必須要學會理智地審視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科學規劃和正確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選擇,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成績較優異的考生,可以選擇普高進行繼續深造;而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考慮到職高學習,因為選擇讀職高可能會更現實一些,對自己更有益一些。

此外,在學生高中畢業後直接就業找工作這一點上,職高的學生甚至比普高的學生還要吃香。因為職高的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要比普高的學生更有優勢。如果是競爭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職位的話,相比較而言,用人單位可能會更傾向於願意選擇專業技能更強的職高畢業生。

職高發展破局出路在於“普職並軌”發展大職教

2016年9月,海城市騰鼇鎮調整鎮區教育發展佈局,整合地區教學資源,決定把騰鼇職業高中從鎮初中剝離出來,併入到騰鼇高中管理。當時,對於這一決策,並不被外界所普遍看好。社會各界對此普遍均持反對意見,心存疑慮,有所擔心:職高的學生不好管,紀律不好,併入到普高後,是否會影響普高正常的管理和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是否會干擾和影響普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當騰鼇職業高中併入到騰鼇高中時,騰鼇高中校長馬駿力排眾議,在欣然接受的同時,基於上述認識,做出了一項大膽的改革決定:探索實施“普職教育相互滲透”的職教發展新模式。馬駿認為,職業高中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因為不思考。職業高中目前之所以招生困難,原因主要在於職高的高中文化課教育“短板”的存在。因此,把普高教育向職高教育滲透,是當務之急。所謂“普職教育相互滲透”,即把普通高中的文化課教學優勢,嫁接和滲透到職業高中教學當中,讓職高學生分享普高優質的文化課教育,實行教育資源分享,以補齊職高高中文化課教育短板,使職業高中辦學實現“專業課不誤,文化課高質”的發展目標。

為了充實壯大職高的師資力量,馬駿親自兼任了騰鼇職業高中校長,為職高調整配備了精幹的領導班子,並支持和鼓勵騰鼇高中的文化課教師到職高兼課。學校頒佈新規,增加到職高兼課教師待遇,以更好激勵普高教師到職高任課。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普高的優秀教師都紛紛主動請纓,承擔起了職高學生的文化課教學。此項措施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普高良好的教育教學資源,為職高學生補給知識養分和學習動力,這種“普職教育相互滲透”的立體化辦學模式,優勢十分突出,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職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騰鼇職業高中的學生們,對自己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前途,普遍都樹立和充滿了信心。今年即將畢業參加高考的職高應屆畢業生張瀟蓉,在前不久接受鞍山電視臺、鞍山日報等鞍、海兩市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的聯合採訪時,表達了職高學生們的心聲:“今年,我也要畢業參加高考了。對於我們來說,有優質的高中文化課教育,有國家降分錄取優惠政策的助力,我們考大學的把握性會更大一些,心裡底氣更足!”

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運行,騰鼇高中“普職教育相互滲透”農村職教發展新模式探索,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順利實現了當初所設定的職高辦學“專業課不誤,文化課高質”的發展目標。這種新的普職教育綜合發展模式,成功地破解了農村職業高中目前所普遍面臨的發展困局。近幾個月來,周邊鄉鎮的很多初中學生和家長,絡繹不絕地來到騰鼇高中參觀和諮詢,並表達了在畢業後想到騰鼇職業高中就讀的學習願望。

總結普職綜合辦學發展經驗,馬駿認為,職業高中的學生,也都有理想和上進心,關鍵是我們要思考,要分析癥結所在,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前途,看到希望,樹立信心。採取“普職教育相互滲透”這種職教發展模式,可以有效補齊職高文化課教育短板,為職高學生畢業參加高考掃清文化課考試障礙。此項改革的實施,給了職高學生發展的機會和前途,讓他們看到了自己今後學習和人生發展的希望。因此,極大地調動了職高學生們的讀書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學習動力,煥發了上進活力。

將普通高中的文化課教育向職業高中滲透,讓職高的學生們可以學到更扎實的高中文化課知識,夯實文化課根基,為他們將來畢業參加高考掃清文化課考試障礙,這只是騰鼇高中實施的“普職教育相互滲透”改革構想的第一步。下一步,學校還將進一步探索“普職教育並軌”發展,實行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發展農村大職教。

馬駿認為,農村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教育工作,目前普遍發展的都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看,普通高中的學生,特別是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由於其學苗的智力水準和學習成績,與重點高中學生相比,確實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單純走普通高考應試教育發展之路,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立足現實條件,很多普通高中學生,更適合走職業教育和職業高考之路。在當今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時代,國家更需要的是大批能文能武、既懂技術又會技能的專業適用型人才。而這一點,是我國目前的普通高中應試教育,所根本無法承擔和做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有機整合普高和職高教育資源,把普高和職高教育實行並軌發展,以真正實現普、職教育資源雙向共用,全力發展農村大職教:使職高學生,可以分享普高優質的文化課教育;使普高的學生,可以分享職高的專業和技術課教育。

馬駿說,現在,騰鼇職業高中還只有電腦專業和藝術專業。學校誠懇希望上級主管部門在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時代發展大背景下,能夠在政策上給予職業高中專業設置的支持,例如幼師、機械製造、播音主持等專業,以增加和擴大學生的專業選擇餘地,吸引更多的學生到職業高中學習。使考上普高的學生,可以選學到職高的職業技術專業課,在高中階段即可以學習掌握一技之長;沒有考上普高的學生,也都可以到我們職業高中來,在這裡享受到免費的專業課和文化課學習,重新獲得考大學的機會,從而使他們都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學深造,實現用自己的“青春+專業課=藍領人才”的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望早日走出農村職教發展的低谷,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農村普通高中的發展,努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經濟發展建設所急需的高級藍領人才。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有了更多通往成功的求學之路。

騰鼇高中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的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對各地農村職業高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普遍的指導意義,已經引起了海城市教育局、鞍山市教育局和遼寧省教育廳的高度關注。今年,海城市教育局決定把騰鼇高中的成功經驗,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推廣,要求各鄉鎮職業高中都就近併入普通高中,實行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發展,通過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實現職業教育提檔升級,以補齊全市職業教育發展短板,為全面振興鋼都和推進海城市經濟市場化改革,更好提供實用型和技能型人力資源支撐。

職教工作創新發展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其一,強化全域意識。在國家宏觀層面,整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都屬於供給側,擔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涉及的關鍵因素包括人力資源的整體提升、產業的調整優化升級、區域新增長點培育等,這些都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需要職業教育的主動調整與適應。

其二,強化創新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創新來促發“新動力”,需要通過改善機制來激發活力。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重大政策的出臺,國家的職教發展政策趨向非常明顯,但是“供給側”改革更需要政府和職教主管部門以及職業院校“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職業院校在改革過程中,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援和指引主導下,發揮市場機制,利用多方資源,探索多種模式,形成更加靈活、科學的內部機制,才能激發出更大活力。

其三,強化供給意識。供給創造需求,職業教育不但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要適度超前,為未來的產業需求提供人才供給。因此,在專業設置中,不僅要緊跟產業調整步伐,而且要考慮3—5年後的產業發展需求。職業院校要改善供給,加強內涵建設,探索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和途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品質。職業院校確保人才的有效供給,不但要提供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要注重人才的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培養,使人才下得去、幹得好、留得住。

其四,強化個性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職業教育更加精細地細分市場,針對區域與企業發展的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職業院校不僅要在服務技能人才培養、各類培訓、終身教育等方面細分,而且要在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國際辦學等方面細分。要通過改革,改變過去被動適應的局面,主動化解風險,淘汰落後專業和模式,根據社會市場需求,適新應變,靈活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培育新的發展增長點。

其五,強化環境意識。職業院校要不斷改善和優化自身發展環境,推動政府加強“制度供給”,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給予院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開放的心態開門辦學,主動搭建各類校企合作平臺,平衡各利益相關方,在合作中實現多贏。

把普通高中文化課教育向職業教育滲透,是中職教育發展當務之急。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發展方向,是實行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普職並軌”,發展大職教,正因如此,馬駿探索出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深化“供給側”改革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創新中職教育和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路子。

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黨中央和國務院站在國家和社會發展全域的高度,一向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工作。

2014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會議,並在會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在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援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習近平在會上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0年)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職業教育發展工作時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在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實訓基地調研時,習近平對同學們表示,學生時代是美好的,同學們在這裡積蓄奮發力量,每一寸光陰都很寶貴。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希望同學們立志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高一籌的境界,學到真本領,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要求職業教育加速改革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最早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2013年11月正式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上升為國家新時期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國家利益邁向全球的強國夢展現,也是中國教育破繭騰飛邁向國際化的新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中職教育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

教育,是溝通世界的橋樑,是世界秩序的建設者,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新生智庫和智力服務的主力軍。“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溝通、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等方面,都應該為世界新秩序建設做出貢獻。

“一帶一路”戰略,給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合作交流,是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主要方式。推動教育國際化轉型,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迫切需要。國家教育部倡議沿線各國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品質和效益,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帶一路”戰略向全球展示了實現中國夢的信心,為我國教育主動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務。中國已經充當了亞洲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教育已經進入國際化時代。推進教育國際化,要求教育既要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人才需要的總要求,切實保證服務地方戰略支點任務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各地教育國際化的基本特色,又要走出國門,加強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承擔起為沿線各國培養技術人才的重任。

為此,2016年7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檔,提出要致力於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並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撐。根據《教育行動》,中國將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為建議框架,同沿線各國開展3方面合作: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制。一年來,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務實合作,開啟了中國教育轉型的新時代。

遼寧省是國家敲定的“一帶一路”國內核心區域18個省份之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加速推進實施,給我省教育工作,特別是職業教育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在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和學科優勢,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人才支撐、交流服務和智力支援,值得我們深思。我省教育要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必須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尤其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服務方向必須由主要服務於內向型經濟增長,轉向主要服務於外向型經濟發展。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亟待我省中職教育實行創新發展。

深化“供給側”改革需要中職教育創新發展

2015年底,中央首次提出經濟領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教育,在社會的整個經濟結構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在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培養合格公民,給國家提供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其中,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之一,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供給任務。因此,實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自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加強了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支援,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但是,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品質等,都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聯繫非常緊密。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學生可以享受職業教育的教育公平問題已經解決,但是,在教育效率方面,由於專業設置管理改革的滯後,專業設置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導致教育效率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在職業教育領域內,由於各專業對應的就業前景不同,就會產生個人受教育的要求同社會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假如,一些“農林”類專業招生困難,而“資訊類”“加工製造”類的專業招生相對較好。因此,提高教育效率的本質,是教育結構要適應階層和經濟的結構。所以,當前職業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是社會成產分配矛盾的縮影。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問題體現得越來越為明顯。

近年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下降,並還將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師、技術工人等高素質技能性勞動者,卻又非常短缺,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突出因素。多年來,我國教育界、用人單位及青年人都曾經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然而,學歷並不代表能力,隨著近年來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進步,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優勢越來越低,用人單位更注重于學生實在的能力,比較務實地去選拔適合需要的人才。社會正在由片面追求學歷向能力社會轉變。

在全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應對,必須加快實行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立足於供給側改革背景,從我國職業教育現狀出發,針對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專業設置滯後等主要問題,在變革管理體制、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確定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基本對策,主動調整自身發展與經濟領域改革中不適應的因素,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向“供給側”推動轉變。通過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以期實現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供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雖然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盡合理,品質有待提高,辦學條件薄弱,體制機制不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寄希望於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目前,我國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所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職業教育發展在國家推動下已經駛入快車道。但是,現實仍令人憂慮,職業教育遜於普通教育的社會觀念,還沒有徹底扭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確保普高招生,控制、減少中職招生規模。同時,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普高,將來能升普通高校。所有這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有待於加速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和中職教育的創新發展進程。

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在於重視發展中職教育

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對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當今世界,以人的素質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對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而使職業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二者在經濟建設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作用,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普、職教育所肩負的責任範疇和歷史使命不同。有關專家將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大致分為四種:即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不同類型的人才,對人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其在經濟建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也自然不同。因而,同一類型的教育,往往難以培養出滿足社會所需求的各種類型人才的需要。這就需要通過分型教育,即通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來分工負責和分別完成這一艱巨的歷史任務。


權威人士認為,學術型人才,其主要任務和作用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要求其素質和能力要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基礎素質、獨立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工程型人才,其任務和作用是運用科學原理進行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與運行決策,要求其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以及開發設計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技術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成物質形態,如工廠技術員、施工工程師、車間主任、工段長、護理士、地空勤人員等等;技能型人才,則主要是依賴技能進行工作,如技術工人、半技術工人等。由此,目前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主要肩負著培養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重任;而中職和高職教育,則主要肩負著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這一點上,國內外普、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在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派到我國安裝、調試、維修實驗設備和機器的人員,基本上都是高中畢業後再經過兩年技術培訓,相當於我國目前的高職生。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技術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市場訊息、使用者反映,不斷吸取相關技術和先進技術,日益改進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議產品的更佳設計等。孤立地看,它們往往是一些小改進,但積累起來,也會是很大的改革,會使產品多檔次、多樣化、個性化,從而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能力。反之,如果技術操作人員的技術水準不高,不能應對新技術日益發展的挑戰,那麼企業的產品必然會品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從而企業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國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中,非常重視這類人才,要求他們成為企業中能適應新技術發展和高效工作的職工。德國對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就是依賴職業教育。德國一貫重視職業教育,適齡青年也養成了接受職業教育的習慣,中小企業是學生接受職業培訓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業也自然地成為職業教育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場所。由於德國的中小企業非常發達,其總數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其納稅額占全國總稅額的45.8%,因而中小企業大大緩解了德國的失業壓力。德國的高職教育適用性強,學生的就業前景好,“向高等專科學校進軍”,已成為德國高中生的常用語。

近年來,國家大力實行“人才戰略”。許多地區、許多高技術企業,都在不惜重金引進高層次科技人員,有些高技術企業還建立了相關的行業研究機構。所有這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們對人才戰略的理解,卻忽略了高技術產業一方面需要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專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工廠、一個企業,還需要相當數量的技術操作人員,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層次結構。實驗室技術成果,要進入工廠成為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中間還要遇到一些生產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問題,高層次的專家往往不太熟悉,他們也常常不屑一顧,而事實上,又需要有實踐經驗的一般技術人員去解決。沒有這樣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職高發展困局源于傳統管理體制和社會認識誤區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離不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門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為國力增強、國家強大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基於這樣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央對職業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對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給予足夠的重視,全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騰鼇高中校長馬駿分析認為,近年來,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之所以發展低迷,普遍陷入招生困難的發展困局,原因就在於現行的職教傳統管理體制不順和社會認識誤區所造成的。而後者的產生,則是由前者所存在的弊端所直接導致的:因為職高工作沒有搞好,所以社會才會產生認識誤區。

職業高中的性質,是高中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國家對職高學生的學習要求,是對於與本專業有關的文化課,要具有相當於普高的水準;職高學生畢業後所可以參加的職業高考,其所考核的文化課內容,即“語、數、外+專業課”,也是高中的文化課知識。由於農村職業高中師生多數是由初中分流和改建而成,師資力量先天不足,限於其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水準,其很難真正賦予學生以良好的高中文化課教育,在文化課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短板”,難以滿足學生畢業參加高考的需要。因此,雖然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包括職高學生參加高考可以享受“降分錄取”等一系列鼓勵職業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但是,由於上述因素限制,職高學生在現實中很難切實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實惠;這些優惠政策所應起到的引領、導向、激勵和示範作用,在現實中並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和體現。也正因為如此,導致目前社會對職高普遍有一種認識誤區:即認為讀職高沒有讀普高好,讀職高沒有發展前途,什麼也學不到;只有讀普高才叫讀書,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才有發展前途,就是考不上大學,也比讀職高強,從而導致農村職教發展走入招生困難的困境。

產業立國,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今後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現在,國家正在強力提倡發展職業高中和職業型的大學。將來,我國會有更多的專業技能型高中和大學。國家“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三大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更是一目了然:“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因此,根據國家對人才培養的不同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初中畢業生智商高低不同的現狀,來慎重選擇子女究竟是應該選讀普高還是選讀職高,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同時,從普通高考升學率來看,決定子女是適合讀普高,還是適合讀職高,也應該慎重抉擇。近年來,雖然國家大力發展普通高等教育,但一本和二本的升學率,一般還是控制在15%-2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將有80%-85%的普通高中學生,無法走進大學的校門。大多數學生還是要通過走“春招”,來完成升專科,失去了升本科的機會。從以上資料看,如果學生本身沒有實力和能力考取普通大學,而又一味地去擠這座高考獨木橋,那無疑就是一個悲劇。因此,在中考結束後,家長和學生都必須要學會理智地審視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科學規劃和正確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選擇,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成績較優異的考生,可以選擇普高進行繼續深造;而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考慮到職高學習,因為選擇讀職高可能會更現實一些,對自己更有益一些。

此外,在學生高中畢業後直接就業找工作這一點上,職高的學生甚至比普高的學生還要吃香。因為職高的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要比普高的學生更有優勢。如果是競爭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職位的話,相比較而言,用人單位可能會更傾向於願意選擇專業技能更強的職高畢業生。

職高發展破局出路在於“普職並軌”發展大職教

2016年9月,海城市騰鼇鎮調整鎮區教育發展佈局,整合地區教學資源,決定把騰鼇職業高中從鎮初中剝離出來,併入到騰鼇高中管理。當時,對於這一決策,並不被外界所普遍看好。社會各界對此普遍均持反對意見,心存疑慮,有所擔心:職高的學生不好管,紀律不好,併入到普高後,是否會影響普高正常的管理和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是否會干擾和影響普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當騰鼇職業高中併入到騰鼇高中時,騰鼇高中校長馬駿力排眾議,在欣然接受的同時,基於上述認識,做出了一項大膽的改革決定:探索實施“普職教育相互滲透”的職教發展新模式。馬駿認為,職業高中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因為不思考。職業高中目前之所以招生困難,原因主要在於職高的高中文化課教育“短板”的存在。因此,把普高教育向職高教育滲透,是當務之急。所謂“普職教育相互滲透”,即把普通高中的文化課教學優勢,嫁接和滲透到職業高中教學當中,讓職高學生分享普高優質的文化課教育,實行教育資源分享,以補齊職高高中文化課教育短板,使職業高中辦學實現“專業課不誤,文化課高質”的發展目標。

為了充實壯大職高的師資力量,馬駿親自兼任了騰鼇職業高中校長,為職高調整配備了精幹的領導班子,並支持和鼓勵騰鼇高中的文化課教師到職高兼課。學校頒佈新規,增加到職高兼課教師待遇,以更好激勵普高教師到職高任課。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普高的優秀教師都紛紛主動請纓,承擔起了職高學生的文化課教學。此項措施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普高良好的教育教學資源,為職高學生補給知識養分和學習動力,這種“普職教育相互滲透”的立體化辦學模式,優勢十分突出,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職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騰鼇職業高中的學生們,對自己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前途,普遍都樹立和充滿了信心。今年即將畢業參加高考的職高應屆畢業生張瀟蓉,在前不久接受鞍山電視臺、鞍山日報等鞍、海兩市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的聯合採訪時,表達了職高學生們的心聲:“今年,我也要畢業參加高考了。對於我們來說,有優質的高中文化課教育,有國家降分錄取優惠政策的助力,我們考大學的把握性會更大一些,心裡底氣更足!”

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運行,騰鼇高中“普職教育相互滲透”農村職教發展新模式探索,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順利實現了當初所設定的職高辦學“專業課不誤,文化課高質”的發展目標。這種新的普職教育綜合發展模式,成功地破解了農村職業高中目前所普遍面臨的發展困局。近幾個月來,周邊鄉鎮的很多初中學生和家長,絡繹不絕地來到騰鼇高中參觀和諮詢,並表達了在畢業後想到騰鼇職業高中就讀的學習願望。

總結普職綜合辦學發展經驗,馬駿認為,職業高中的學生,也都有理想和上進心,關鍵是我們要思考,要分析癥結所在,並採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前途,看到希望,樹立信心。採取“普職教育相互滲透”這種職教發展模式,可以有效補齊職高文化課教育短板,為職高學生畢業參加高考掃清文化課考試障礙。此項改革的實施,給了職高學生發展的機會和前途,讓他們看到了自己今後學習和人生發展的希望。因此,極大地調動了職高學生們的讀書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學習動力,煥發了上進活力。

將普通高中的文化課教育向職業高中滲透,讓職高的學生們可以學到更扎實的高中文化課知識,夯實文化課根基,為他們將來畢業參加高考掃清文化課考試障礙,這只是騰鼇高中實施的“普職教育相互滲透”改革構想的第一步。下一步,學校還將進一步探索“普職教育並軌”發展,實行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發展農村大職教。

馬駿認為,農村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教育工作,目前普遍發展的都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看,普通高中的學生,特別是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由於其學苗的智力水準和學習成績,與重點高中學生相比,確實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果單純走普通高考應試教育發展之路,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立足現實條件,很多普通高中學生,更適合走職業教育和職業高考之路。在當今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時代,國家更需要的是大批能文能武、既懂技術又會技能的專業適用型人才。而這一點,是我國目前的普通高中應試教育,所根本無法承擔和做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有機整合普高和職高教育資源,把普高和職高教育實行並軌發展,以真正實現普、職教育資源雙向共用,全力發展農村大職教:使職高學生,可以分享普高優質的文化課教育;使普高的學生,可以分享職高的專業和技術課教育。

馬駿說,現在,騰鼇職業高中還只有電腦專業和藝術專業。學校誠懇希望上級主管部門在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時代發展大背景下,能夠在政策上給予職業高中專業設置的支持,例如幼師、機械製造、播音主持等專業,以增加和擴大學生的專業選擇餘地,吸引更多的學生到職業高中學習。使考上普高的學生,可以選學到職高的職業技術專業課,在高中階段即可以學習掌握一技之長;沒有考上普高的學生,也都可以到我們職業高中來,在這裡享受到免費的專業課和文化課學習,重新獲得考大學的機會,從而使他們都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學深造,實現用自己的“青春+專業課=藍領人才”的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望早日走出農村職教發展的低谷,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農村普通高中的發展,努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經濟發展建設所急需的高級藍領人才。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有了更多通往成功的求學之路。

騰鼇高中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的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對各地農村職業高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普遍的指導意義,已經引起了海城市教育局、鞍山市教育局和遼寧省教育廳的高度關注。今年,海城市教育局決定把騰鼇高中的成功經驗,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推廣,要求各鄉鎮職業高中都就近併入普通高中,實行普職教育綜合辦學發展,通過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實現職業教育提檔升級,以補齊全市職業教育發展短板,為全面振興鋼都和推進海城市經濟市場化改革,更好提供實用型和技能型人力資源支撐。

職教工作創新發展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其一,強化全域意識。在國家宏觀層面,整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都屬於供給側,擔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涉及的關鍵因素包括人力資源的整體提升、產業的調整優化升級、區域新增長點培育等,這些都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需要職業教育的主動調整與適應。

其二,強化創新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創新來促發“新動力”,需要通過改善機制來激發活力。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重大政策的出臺,國家的職教發展政策趨向非常明顯,但是“供給側”改革更需要政府和職教主管部門以及職業院校“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職業院校在改革過程中,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援和指引主導下,發揮市場機制,利用多方資源,探索多種模式,形成更加靈活、科學的內部機制,才能激發出更大活力。

其三,強化供給意識。供給創造需求,職業教育不但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而且要適度超前,為未來的產業需求提供人才供給。因此,在專業設置中,不僅要緊跟產業調整步伐,而且要考慮3—5年後的產業發展需求。職業院校要改善供給,加強內涵建設,探索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和途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品質。職業院校確保人才的有效供給,不但要提供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要注重人才的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培養,使人才下得去、幹得好、留得住。

其四,強化個性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職業教育更加精細地細分市場,針對區域與企業發展的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職業院校不僅要在服務技能人才培養、各類培訓、終身教育等方面細分,而且要在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國際辦學等方面細分。要通過改革,改變過去被動適應的局面,主動化解風險,淘汰落後專業和模式,根據社會市場需求,適新應變,靈活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培育新的發展增長點。

其五,強化環境意識。職業院校要不斷改善和優化自身發展環境,推動政府加強“制度供給”,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給予院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開放的心態開門辦學,主動搭建各類校企合作平臺,平衡各利益相關方,在合作中實現多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