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市場」共用汽車市場兩極分化之下,如何拼出一個平衡來

在共用單車市場漸趨飽和之後, 人們逐漸將視線轉移到了汽車身上。 也就有了所謂的「5-20公里」最優解決方案的出現。

共用的本質

「共用」的標準稱謂是分時租賃, 是以增量為主體而非存量業務。 當行業步入正軌, 就會引發極大需求(一哄而上);

其次, 共用經濟的便捷性帶來成本降低, 它沒有完全替代某種既有方式, 但最終卻改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 共用單車得以在市場的質疑中做到日均千萬單的規模, 可謂說是一個很大的奇跡。

作為用戶, 當你可以像獲取單車一樣隨時隨地解鎖一輛汽車時, 你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需求;

「共用汽車」18年前發跡于歐美, 國內也早有公司試水, 可惜大多都折戟, 原因無非有二:

1.當時互聯網發展程度不高, 用戶認知、實操難度很大。

2.汽油車風險太高, 而風險控制恰是共用汽車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共用汽車的新出路

近年伴隨互聯網相關技術發展,

「共用」概念全面向各細分領域滲透, 加之「有證無車」的市場空缺日益凸顯, 消費市場對「共用汽車」的需求被重新激發;資本、創業者重整旗鼓, 也是回應「時代的召喚」。

不過相較於此前, 這次更有可能「飛起來」的, 是新能源車這瓶「新酒」。

新能源車的好處顯而易見。

在霧霾圍困的現狀下, 各地政府宣導綠色出行, 同時, 企業與消費者的觀念也應聲轉變。 基於清潔能源的出行系統作為未來主流的生活理念, 有望隨著「共用新能源車」的實踐為節能環保做出初步貢獻。

然而, 新能源汽車的「短板」也明擺著。

充電, 找不到充電樁會使新能源車的流動性大打折扣。

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車續航力有限, 無法支撐幾百公里的遠途駕駛。

但是, 也恰是新能源汽車這兩大短板, 強勢催發了「共用汽車」。

此外, 在市場初期, 個人用戶對新能源車的接受需要一定過程, 主機廠有很多產能無法釋放, 「共用汽車」的模式正好符合此時的市場需求。

所謂「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伴生一段時間的供給真空期」, 「共用新能源車」作為市場空白的填補者, 生逢其時。

共用汽車的兩大主體(兩極分化)

現階段, 「共用汽車」市場上玩家主要分兩大類:

一類有主機廠背景, 兼做「共用汽車」消化產能, 但此類公司運營力有限, 擴張方面後勁不足;

另一類是運營起家的公司, 專攻分時租賃領域, 但是疲于資源匱乏、模式選擇不科學導致運營難度大、成本居高不下, 大部分都處於虧損狀態。

佰壹出行總經理吳波認為, 凡共用者, 無非拼一個成本和收益的均衡, 其中涉及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事實上, 無論前期是以資源為主還是以運營為主,最後都要走向盈利;這裡的盈利不單是由規模決定的,而是只有達成便捷性體驗與成本把控的平衡,才能最終被市場驗證。

無論前期是以資源為主還是以運營為主,最後都要走向盈利;這裡的盈利不單是由規模決定的,而是只有達成便捷性體驗與成本把控的平衡,才能最終被市場驗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