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漢有幾個韓信?傳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有兒子藏匿嶺南,可信嗎

在我國港澳臺地區和內地一些地區有一個特殊的“異姓聯宗”現象。 所謂“異姓聯宗”, 即由若干個被認為有關聯的不同姓氏結成“異姓同宗”兄弟關係, 彼此聯誼, 相互照應。 這當中就有“何、韓、卓、韋”等姓氏“聯宗”。 “何韓”聯宗好理解, 因為自古以來就有“何姓自韓姓出”、“韓何一家”的史證與共識, 但加上“卓、韋”就有得說了。 說到這事, 就不得不提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韓信, 而說到韓信, 就不得不說“蕭何托孤”之傳說, 因為“何、韓、卓、韋”聯宗結誼, 其“由頭”就與韓信、與“蕭何托孤”傳說有關。 民間傳說中就有韓信被害時, 有人冒險將其兩個兒子(有的說是一個兒子)帶到嶺南,

為掩耳目, 將“韓”拆分成“卓、韋”兩姓, 其兒子一個姓卓, 一個姓韋。 但是, “蕭何托孤”可信嗎?

韓信劇照。 來源於網路。

西漢初期有幾個韓信?

要弄清“蕭何托孤”可信與否, 先瞭解我國歷史上的西漢初期到底有幾個韓信。

其實, 西漢初期, 在“劉邦政權”裡有兩個官員韓信。

一個是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的韓信。 這個韓信(約西元前231年-前196年), 是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 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 兵家四聖之一, 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 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漢朝建立後韓信被解除兵權, 徙為楚王, 後有人告發其謀反, 被貶為淮陰侯。 後呂後與相國蕭何合謀, 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 斬于鐘室, 並夷其三族。

另一個是西漢初年諸侯韓王、投靠匈奴的韓信。 這個韓信(?-前196), 是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 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 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 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韓國被滅後, 他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

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 不久又任韓國太尉, 領兵攻取韓國故地, 平定之後受封韓王, 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後, 劉邦給韓信封地, 因所封之地均為戰略要地, 劉邦又將其封地改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 封地後不久, 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 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 劉邦懷疑其有異心, 於是韓信遂起兵反叛, 投靠匈奴。 劉邦率軍親自征討, 韓信逃往匈奴, 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 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 在韓信又一次帶兵攻漢時, 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以上兩個韓信, 不僅古人容易相混, 今人也容易相混。 兩人有幾個共同點:都是“劉邦政府”官員;都曾有功于劉邦;都是同一年被斬殺。 又有不同點:一個被誣告謀反,

一個被“逼”反叛;一個被“夷三族”而無後, 一個有後代傳世。 據史載, 韓信投靠匈奴時, 是帶著太子同行的。 到了頹當城, 韓信生了一個兒子, 取名叫頹當。 韓太子也生下一個兒子, 取名為嬰。 漢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時, 韓頹當和韓嬰率領部下投歸漢朝。 漢朝封韓頹當為弓高侯, 韓嬰為襄城侯。

今天, 許多人尤其是“何、韓、卓、韋”姓氏聯宗的人, 大都知道“漢初三傑”的韓信, 而對那個被封為韓王的韓信, 或一知半解, 或全然不知。 而宣稱為韓信後裔、或聯宗結誼的人, 所認的當然是“漢初三傑”的韓信, 他們的“根據”就是民間的“蕭何托孤”傳說。 然而, 我們拋開所有雜念, 不妨靜靜地思考:這個傳說靠譜嗎?

韓信塑像。 網路圖片。

“蕭何托孤”的傳說

“蕭何托孤”傳說流傳很廣, 但在此還得簡述一下:西元前196年, 因韓信“功高震主”, 劉邦遂借夫人呂後之手斬殺了功臣韓信。 呂後是與相國蕭何合謀才成功的, 他們利用韓信對蕭何的信任, 由蕭何親自出馬將韓信誘騙入長樂宮中, 斬于鐘室, 並夷其三族。

傳說中說, 蕭何後知呂後要夷韓信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覺得對不住老友,便想以“托孤”保韓信之根,他修書一封給南海尉趙佗,命人攜韓信3歲兒子韓瀅(請注意:另一個韓信的韓太子之兒子叫韓嬰。瀅、嬰讀音不同而已。是否“韓嬰”的附會?)日夜兼程到嶺南交于趙佗,趙佗收之,為防人告密,遂將“韓”字拆解為“韋”姓,改名韋雲際(又名韋天保、韓天貢)。

傳說故事大致如此,但過程有多個版本。有的說是韓信舊部蒯通(原名蒯徹,為避諱改蒯通)找到韓信幼子交于蕭何,蕭何遂命蒯通帶韓瀅奔嶺南找趙佗。有的說是韓信家丁或下人找到韓信幼子交于蕭何,蕭何遂命人帶韓瀅奔嶺南找趙佗。總之,就是忠良韓信並沒有絕後,是相國蕭何冒險救出了韓瀅。

今人對“蕭何托孤”的質疑

雖然“蕭何托孤”的傳說被一些人採信,近年此傳說卻飽受質疑。

1、蕭何會冒險救韓信兒子嗎?許多人只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相信他們的情誼,卻忘了在斬殺韓信的過程中,蕭何與呂後是合謀者,就算主謀是劉邦、呂後,蕭何也是謀劃者,而且親自出馬去誘騙韓信入宮讓呂後斬殺。許多人還忘記一個重要原因,即政治上蕭何是劉邦政權的核心骨幹成員,他倆當時都年事已高,隨時歸西,為了劉氏江山,為了蕭家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不得不防“功高震主”的韓信奪大位。實際上蕭何同呂後一樣,為了江山、子孫,他也希望韓信死,這才與呂後合謀誘殺韓信。因而希望蕭何冒險救韓信兒子,那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願。說蕭何事後才知道呂後要滅韓信三族,良心發現才“托孤”,這與蕭何身份不符。須知蕭何是相國,而且參與謀劃“斬信行動”,不可能不知道呂後的用心和漢朝對“謀反”者處置的法律。

2、韓信的家人有機會逃跑嗎? 韓信是被“恩人”蕭何“請去朝賀”的,韓信與家人都蒙在鼓裡,不知道此行是“赴黃泉路”,根本就沒有“逃”的思想準備、資訊來源與機會。當時殺韓信的決策者是呂後與蕭何,捕殺韓信家人的執行者是官兵捕快,韓信的家人就住在長安,殺韓信與夷三族“雙管齊下”,哪還能逃脫?即使有僥倖逃脫者,恐怕也難逃追殺之命運。

3、蒯通有可能攜孤奔南越嗎? 回答是:不可能。一是蒯通不知道此事。蒯通的確勸說韓信造反,拿下劉邦,但韓信不聽,兩人從此沒有來往。而且蒯通害怕韓信洩露消息,怕被滅族,所以假裝瘋癲做了巫師。誘殺韓信這種高度機密之事蒯通不可能知道,即使事後知道“黃花菜都涼了”。二是韓信被殺後,劉邦把蒯通抓去了。最後認為蒯通無罪,放了。後來蒯通做了曹參(蕭何之後的第二位相國)的謀士。蒯通根本就沒有“攜孤”去找南越王趙佗。

4、趙佗是河北正定人,秦朝時派駐南越,趁亂自立為王。西元前196年,即兩個韓信被斬殺的當年,劉邦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後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一年,假設有“蕭何托孤”之事,“攜孤”人要趕多久的路(今天從西安到廣東龍川的公路距離1673公里)才從到達龍川(當時趙佗兼任龍川縣令,縣治在今天的龍川佗城)?途中還要管一個幼兒!即使有這事,已經歸順漢朝的趙佗敢收留韓信的兒子嗎?

5、《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對韓信的結局交待得非常清楚:即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隨後,呂後又“夷信三族”。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即把沾親帶故的人都誅殺光。

當年司馬遷為了寫淮陰侯列傳,親往淮陰,觀瞻韓母墓,探訪韓信少年時代垂釣鄉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蹟,對於韓信生前身後事,是秉承嚴肅認真的態度來記載的。傳記的結尾,已明確交韓信的死和“夷信三族”的命運,則韓家是不會有漏網之魚的。所以,從西漢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人們都認同司馬遷“韓信無後”的觀點。

6、“韓信有後”說始於明末清初。明末來元成寫了一部名為《樵書》的小說,雲:“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當淮陰鐘室難作之時,信有客匿其孤,求撫于蕭相國。相國作書,致南粵尉(趙)佗。佗素重信,又憐其冤,慨然受託,姓之以韋者,去其韓之半也。孤後有武功,世長海蠕,受鐵券。至今,蕭何與尉佗書,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樵書》是小說不是史書,與歷史事實不符,但居然還有人當成史實採信。結果“韓信有後”及改姓的說法,被廣為流傳。如民國《淮陰志征訪稿》記載,廣西一土司和族人奉祠漢代開國大將軍韓信,他們都是韓信的嫡傳子嗣。他們的祖先從漢代就為韓信建祠祭祀,世世代代從未間斷。土司還把祖上密傳下來的當年蕭何給趙陀的書信物件,趙陀所賜敕諭等物拿出來,證明了他們確實就是韓信的嫡傳後裔。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記有“蕭何匿韓信子于南粵,取韓之半,改為姓韋”。以上兩書的依據也是明人來元成《樵書》所述。

明朝有一些涉史的小說,情節多為虛構。如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也說:赫赫有名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原名叫何繼業,楊家將應為“何家將”。這也是違背史實的,居然也有人採信。

韓信劇照。來源於網路。

7、近年廣西某地有韋姓人士依據明人來元成《樵書》的觀點,拋出“韓改韋”說,極力宣揚韓信後代改姓韋,甚至提供不少假證,以證實廣西、廣東乃至中原幾乎全部韋姓都是“韓信後裔”,結果遭到兩廣乃至全國韋姓有識之士的反對與抵制。網上質疑“韓改韋”觀點的文章不少,如《質疑韓信有後代改姓韋的檄文》、《傳說韓信遭滿門抄斬時有兒子逃到嶺南,改姓為韋,但韋姓人不認可》、《質疑網路“韓信有後”風》、《韓信有無後代考證》等等,在些就不一一列舉了。

韓信為名將、功臣,被呂後所害,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感到惋惜,總希望韓信有後代,但歷史就是那麼殘酷,沒有辦法,一些人就在小說讓韓信有後,這也符合中國人“圓滿結局”的審美心理。(2017-9-26)

文/強哥說何

蕭何後知呂後要夷韓信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覺得對不住老友,便想以“托孤”保韓信之根,他修書一封給南海尉趙佗,命人攜韓信3歲兒子韓瀅(請注意:另一個韓信的韓太子之兒子叫韓嬰。瀅、嬰讀音不同而已。是否“韓嬰”的附會?)日夜兼程到嶺南交于趙佗,趙佗收之,為防人告密,遂將“韓”字拆解為“韋”姓,改名韋雲際(又名韋天保、韓天貢)。

傳說故事大致如此,但過程有多個版本。有的說是韓信舊部蒯通(原名蒯徹,為避諱改蒯通)找到韓信幼子交于蕭何,蕭何遂命蒯通帶韓瀅奔嶺南找趙佗。有的說是韓信家丁或下人找到韓信幼子交于蕭何,蕭何遂命人帶韓瀅奔嶺南找趙佗。總之,就是忠良韓信並沒有絕後,是相國蕭何冒險救出了韓瀅。

今人對“蕭何托孤”的質疑

雖然“蕭何托孤”的傳說被一些人採信,近年此傳說卻飽受質疑。

1、蕭何會冒險救韓信兒子嗎?許多人只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相信他們的情誼,卻忘了在斬殺韓信的過程中,蕭何與呂後是合謀者,就算主謀是劉邦、呂後,蕭何也是謀劃者,而且親自出馬去誘騙韓信入宮讓呂後斬殺。許多人還忘記一個重要原因,即政治上蕭何是劉邦政權的核心骨幹成員,他倆當時都年事已高,隨時歸西,為了劉氏江山,為了蕭家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不得不防“功高震主”的韓信奪大位。實際上蕭何同呂後一樣,為了江山、子孫,他也希望韓信死,這才與呂後合謀誘殺韓信。因而希望蕭何冒險救韓信兒子,那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願。說蕭何事後才知道呂後要滅韓信三族,良心發現才“托孤”,這與蕭何身份不符。須知蕭何是相國,而且參與謀劃“斬信行動”,不可能不知道呂後的用心和漢朝對“謀反”者處置的法律。

2、韓信的家人有機會逃跑嗎? 韓信是被“恩人”蕭何“請去朝賀”的,韓信與家人都蒙在鼓裡,不知道此行是“赴黃泉路”,根本就沒有“逃”的思想準備、資訊來源與機會。當時殺韓信的決策者是呂後與蕭何,捕殺韓信家人的執行者是官兵捕快,韓信的家人就住在長安,殺韓信與夷三族“雙管齊下”,哪還能逃脫?即使有僥倖逃脫者,恐怕也難逃追殺之命運。

3、蒯通有可能攜孤奔南越嗎? 回答是:不可能。一是蒯通不知道此事。蒯通的確勸說韓信造反,拿下劉邦,但韓信不聽,兩人從此沒有來往。而且蒯通害怕韓信洩露消息,怕被滅族,所以假裝瘋癲做了巫師。誘殺韓信這種高度機密之事蒯通不可能知道,即使事後知道“黃花菜都涼了”。二是韓信被殺後,劉邦把蒯通抓去了。最後認為蒯通無罪,放了。後來蒯通做了曹參(蕭何之後的第二位相國)的謀士。蒯通根本就沒有“攜孤”去找南越王趙佗。

4、趙佗是河北正定人,秦朝時派駐南越,趁亂自立為王。西元前196年,即兩個韓信被斬殺的當年,劉邦派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後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一年,假設有“蕭何托孤”之事,“攜孤”人要趕多久的路(今天從西安到廣東龍川的公路距離1673公里)才從到達龍川(當時趙佗兼任龍川縣令,縣治在今天的龍川佗城)?途中還要管一個幼兒!即使有這事,已經歸順漢朝的趙佗敢收留韓信的兒子嗎?

5、《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對韓信的結局交待得非常清楚:即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隨後,呂後又“夷信三族”。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即把沾親帶故的人都誅殺光。

當年司馬遷為了寫淮陰侯列傳,親往淮陰,觀瞻韓母墓,探訪韓信少年時代垂釣鄉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蹟,對於韓信生前身後事,是秉承嚴肅認真的態度來記載的。傳記的結尾,已明確交韓信的死和“夷信三族”的命運,則韓家是不會有漏網之魚的。所以,從西漢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人們都認同司馬遷“韓信無後”的觀點。

6、“韓信有後”說始於明末清初。明末來元成寫了一部名為《樵書》的小說,雲:“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當淮陰鐘室難作之時,信有客匿其孤,求撫于蕭相國。相國作書,致南粵尉(趙)佗。佗素重信,又憐其冤,慨然受託,姓之以韋者,去其韓之半也。孤後有武功,世長海蠕,受鐵券。至今,蕭何與尉佗書,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樵書》是小說不是史書,與歷史事實不符,但居然還有人當成史實採信。結果“韓信有後”及改姓的說法,被廣為流傳。如民國《淮陰志征訪稿》記載,廣西一土司和族人奉祠漢代開國大將軍韓信,他們都是韓信的嫡傳子嗣。他們的祖先從漢代就為韓信建祠祭祀,世世代代從未間斷。土司還把祖上密傳下來的當年蕭何給趙陀的書信物件,趙陀所賜敕諭等物拿出來,證明了他們確實就是韓信的嫡傳後裔。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記有“蕭何匿韓信子于南粵,取韓之半,改為姓韋”。以上兩書的依據也是明人來元成《樵書》所述。

明朝有一些涉史的小說,情節多為虛構。如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也說:赫赫有名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原名叫何繼業,楊家將應為“何家將”。這也是違背史實的,居然也有人採信。

韓信劇照。來源於網路。

7、近年廣西某地有韋姓人士依據明人來元成《樵書》的觀點,拋出“韓改韋”說,極力宣揚韓信後代改姓韋,甚至提供不少假證,以證實廣西、廣東乃至中原幾乎全部韋姓都是“韓信後裔”,結果遭到兩廣乃至全國韋姓有識之士的反對與抵制。網上質疑“韓改韋”觀點的文章不少,如《質疑韓信有後代改姓韋的檄文》、《傳說韓信遭滿門抄斬時有兒子逃到嶺南,改姓為韋,但韋姓人不認可》、《質疑網路“韓信有後”風》、《韓信有無後代考證》等等,在些就不一一列舉了。

韓信為名將、功臣,被呂後所害,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感到惋惜,總希望韓信有後代,但歷史就是那麼殘酷,沒有辦法,一些人就在小說讓韓信有後,這也符合中國人“圓滿結局”的審美心理。(2017-9-26)

文/強哥說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