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研讀經典」明清時期家庭的住所

明清時期家庭的住所

研讀經典

明清時期的建築留存至今的並不在少數, 若實地考察這些建築無疑可以獲得明清住宅狀貌的感性認識。

不過歷史遺存不等於歷史實況, 因為我們並不清楚這些遺存在當時具有怎樣的代表性。 如果遊覽數量不少的明清園林, 恐怕會感歎, 當時私家園林之雅致與幽闊, 即便是今日富豪的豪華別墅也望塵莫及。 當然, 今人大概都不會將此當作當時人住所的一般狀況。 當時的富貴之家, 自然是華堂美廈, 高牆大院, 占地面積之廣, 建築之精緻, 就如同留存至今的諸多園林、大院, 往往會令今人歎為觀止。 不過從整體上看, 卻不能不說, 當時普通家庭的住宅狀況並不令人滿意。 各個地區由於自然環境與物產的不同, 房屋的式樣、用料無疑都有著巨人的差異, 不過, 大體上可以分成茅屋和瓦房兩種, 在當時各地的城市中,
基本都以瓦房為主。

比如, 在明代安徽的頗為貧瘠的六安州, “城市多瓦屋”[1]。 但在鄉村, 各地情況則有較大的差異, 像在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 瓦房可能已占主流, 像在清代同治、光緒時期的安吉、於潛等縣, “民居皆瓦屋磚牆, 茅房甚少。 富家多架高堂, 頗事壯麗”[2]。 “村落鮮蔀屋茅簷”[3]。 安吉和於潛在浙西地區屬於中等和較為落後的縣, 在蘇杭的中心地帶, 情況肯定會更好一些[4]。 不過在大多數地區的鄉村, 似乎茅屋-直是鄉民的豐要住宅, 比如:

萬曆《新昌縣誌》:城中富宦之家多高堂廣廈, 雜用諸色木植, 周圍繞以磚牆, 簷阿警革, 丹艭相望。 村鄉多茅房土屋, 僅避風雨, 其如城中之制者, 僅僅一二而已。 [5]

《廬江縣誌》:廬邑自富家而外, 民居半系草房。

[6]

乾隆《河間縣誌》:鄉村多治草舍;城市通衢, 或用陶瓦加粉飾, 其內房皆築土為牆, 誅茅代瓦。 至官署亦然。 [7]

光緒《菏澤縣誌》:墼塗茅蓋者十之七, 甓甃瓦覆者十之三。 [8]

宣統《清平縣誌》:住屋都用草蓋, 間有瓦房。 [9]

民國《六合縣續志稿》:居處, 城內瓦屋甚多, 草屋寥寥, 鄉鎮瓦屋居十分中之三, 草屋居十分中之七, 鄉村瓦屋百中之一, 草屋百中之九九。 [10]

而且平均每人佔有的居住面積也不大, 根據明代萬曆徽州休甯黃冊底籍中的記載, 當時平均每間房屋居住1.5人, 即每人0.67間, 總體上, 人均佔用房屋的間數與家庭規模成反比, 在家庭規模較大的聯合家庭中, 每間人數達3.35人, 也就是每人佔有的房屋為0.3間[11]。 町見住房頗為緊張。 而清代陝西的情況似乎還更為糟糕,

據宣統刊刻的陝西《茂陵張氏族譜》記載, 該族在光緒二十二年(1906)時, 共有79戶人家, 460口人, 擁有房屋129.5間[12], 平均每家1.6問房, 平均每人0.3間, 即平均每間房子要住3.6人。 不過在那些鄉宦有力之家, 情況則不同, 就是其中的普通者, 住房也頗為寬敞。 比如明代紹興的著名書畫家徐渭, 曾因為浙閩總督胡宗憲代寫《鎮海樓記》, 得潤筆費220兩, 即於家鄉購地l0畝, 建屋22間, 題為“酬字堂”[13]。 張履祥在明亡後隱居不仕, 曾計畫“築室五間, 七架者二進二過, 過各二間, 前場圃, 後種竹, 旁樹桑。 池之北為牧室三小間, 圃丁居之。 溝之東, 傍屋穿井”[14]。 王家範認為這基本屬於鄉居富裕農戶(包括小地主)具有代表性的住宅。 比如康熙年問的常熟鄒氏, 屬於當地的富裕農戶,
據吳建華的研究, 在鄒公蚧的三個兒子分家時, 每個核心家庭各得到三進之屋三間半, 約合41.28方丈。 當時的一丈相當於320釐米, 一方丈即相當於l0餘平方米, 合每家400餘平方米。 之後, 隨著鄒家的日趨發達, 住房條件還進一步改善, 一度達到平均每個小家庭94.72方丈[15]。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 吳江分湖的柳兆薰一家同治初曾一度避居上海, 除僕人外, 他一家只有夫婦和兒子媳婦四人(當時小兒子已去世), 但在上海所租之房, 最初為“樓房五間, 平屋四間。 後來換一居處, 更大, “坐北朝南, 計上下樓十間, 廂房j一下四間, 平屋六間”[16]。 柳氏是占地數千畝的大地主, 避難時的臨時住處尚且如此, 家鄉的住房必然更見寬敞。

注釋:

[1]萬曆《六安州志》, 見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中第975頁。

[2]同治《安吉縣誌》卷七《風俗·四禮俗尚》,第22b~23b頁。[3]嘉慶《於潛縣誌》卷九《風俗》,嘉慶十七年(1812)活字本,第4b頁。

[4]對以上記載,據自身的生活經歷,筆者認為是完全可信的。筆者自小生活的處所是緊鄰於潛的一個普通的山村,眼界所及,差不多各個村落均有些年代久遠、擁有明堂、天井相對高大的磚牆瓦房,一般稱之為“老屋”或“老房子”。其修建年代,據筆者後來的瞭解,大多為清代所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些建築,至少在外觀上,幾乎都是各個村落最為氣派的建築。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設想當時的農戶均居住于這樣的建築中,但“鮮部屋茅簷”應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在我的記憶中,人住茅屋的情況似乎未曾見過,不過在我所在的山村中.有一個被稱為“茅棚裡”的地方,而居住於此的一戶人家,也被冠以“茅棚”某某這樣的稱呼,而實際上NJL並無茅屋。這在小時候,頗感疑惑,後來才得知,原來老早以前(具體年代未得確切的回答)那戶人家住的是村裡唯一的茅屋,後來他家雖也蓋了,瓦房,但名稱卻沿用了下來。

[5]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中,第845頁。

[6]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中,第952頁。

[7]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北卷》,第362頁。

[8]丁世良、趙放主編:《巾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上,第300頁。

[9]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上,第318頁。

[10]民國《六合縣續志稿》卷三《地理下》,“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誌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l991年版,第六冊,第338頁。

[11]周紹泉、落合惠美子、侯揚方:《人口與家庭——以萬曆徽州黃冊底籍為中心》,載張國剛、李中清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三聯書店2004年版。

[12]喬志強主編:《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l02一l04頁。

[13]徐渭:《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三《酬字堂記》,見《徐渭集》第二冊,中華書局l983年版。第612頁。

[14]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五《與何商隱書》,轉引自王家範:《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15]吳建華:《清代江南人l5與住房的關係探略》,載《中國人15科學》2002年第2期。

[16]柳兆薰:《柳兆薰日記》,見《太平天國史料專輯》(《中華文史論叢》增刊),第272、316頁。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家庭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程子茜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復,長安街讀書會牽頭發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

[2]同治《安吉縣誌》卷七《風俗·四禮俗尚》,第22b~23b頁。[3]嘉慶《於潛縣誌》卷九《風俗》,嘉慶十七年(1812)活字本,第4b頁。

[4]對以上記載,據自身的生活經歷,筆者認為是完全可信的。筆者自小生活的處所是緊鄰於潛的一個普通的山村,眼界所及,差不多各個村落均有些年代久遠、擁有明堂、天井相對高大的磚牆瓦房,一般稱之為“老屋”或“老房子”。其修建年代,據筆者後來的瞭解,大多為清代所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些建築,至少在外觀上,幾乎都是各個村落最為氣派的建築。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設想當時的農戶均居住于這樣的建築中,但“鮮部屋茅簷”應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在我的記憶中,人住茅屋的情況似乎未曾見過,不過在我所在的山村中.有一個被稱為“茅棚裡”的地方,而居住於此的一戶人家,也被冠以“茅棚”某某這樣的稱呼,而實際上NJL並無茅屋。這在小時候,頗感疑惑,後來才得知,原來老早以前(具體年代未得確切的回答)那戶人家住的是村裡唯一的茅屋,後來他家雖也蓋了,瓦房,但名稱卻沿用了下來。

[5]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中,第845頁。

[6]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中,第952頁。

[7]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北卷》,第362頁。

[8]丁世良、趙放主編:《巾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上,第300頁。

[9]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上,第318頁。

[10]民國《六合縣續志稿》卷三《地理下》,“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誌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l991年版,第六冊,第338頁。

[11]周紹泉、落合惠美子、侯揚方:《人口與家庭——以萬曆徽州黃冊底籍為中心》,載張國剛、李中清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三聯書店2004年版。

[12]喬志強主編:《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l02一l04頁。

[13]徐渭:《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三《酬字堂記》,見《徐渭集》第二冊,中華書局l983年版。第612頁。

[14]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五《與何商隱書》,轉引自王家範:《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15]吳建華:《清代江南人l5與住房的關係探略》,載《中國人15科學》2002年第2期。

[16]柳兆薰:《柳兆薰日記》,見《太平天國史料專輯》(《中華文史論叢》增刊),第272、316頁。

注:本文節選自《中國家庭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程子茜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復,長安街讀書會牽頭發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