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為什麼敢打中國,原因有這幾個

1840年鴉片戰爭後,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日本也同樣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 但自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後, 日本迅速崛起, 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的強國, 從原先被列強侵略到自己走上侵略他國的列強之一。 而中國仍然繼續遭受列強欺。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對外積極侵略擴張, 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 政治十分腐敗, 人民生活困苦, 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國防軍事外強中乾,

紀律鬆弛。

1868年,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 “脫亞入歐”, 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國力日漸強盛。 當時的日本, 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 1888年, 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 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 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

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 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 1887年, 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 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 第二步是吞併朝鮮, 第三步是進軍滿蒙, 第四步是滅亡中國, 第五步是征服亞洲, 稱霸世界, 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 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 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 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 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 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 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 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 因此所謂的“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日本搞明治維新, 中國搞洋務運動, 二者開始的時間差不多一致, 但是日本成為強國, 中國仍然被欺淩。 有這麼幾個原因:

1、日本在進行明治維新後, 大力發展資本主義。 最主要的是扶植私人企業, 而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是朝廷官辦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私人企業是日本的經濟首先進行了變革, 走向了工業時代;而中國的企業是官辦的, 很多都是形象工程, 政績工程, 沒有擺脫農業社會。

2、日本有長期的虛君傳統, 便於接受西方思想和體制。 中國的洋務運動一直沒有圍繞著君王至上來進行。 日本有憲法, 憲法確定了社會的各種關係,

有問題看憲法。 中國是皇帝太后說了算, 犯錯了怎麼收拾要看老佛爺的心情, 可殺可不殺。 日本改變了政治的根本制度, 學習西方進行了議會制度, 引入了選舉制。 中國依然使用原有封建極權制度。

3、日本由於長期的分裂, 各個藩的百姓都只知道自己是水戶藩、薩摩藩的, 不知道自己是日本國人, 國家的概念很淡。 而且日本過去等級觀念森嚴, 當官的必須是武士階層, 農民、商人是不能做官的。 不像中國有科舉可以從農民變為做官的。 日本過去, 你家是武術, 代代都是武士;你家是農民, 再有錢也是農民, 見著武士要下跪, 要避免, 要有禮貌, 否則武士拿刀就殺了農民, 而且不受法律制裁。 明治維新後, 日本百姓首次有了“國”的概念, 百姓被稱為“國民”,日本不總說國民偶像之類的話嘛。而這個“國”對“國民”也給了很大的優惠,隨便是什麼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做官,可以進入上流社會,這是很誘人的。這個改變讓很多人能夠得到實惠,所以國民擁戴國,國愛國民,形成了良性迴圈。

以甲午戰爭為例,日本戰死的都進行靖國神社,被當做“神”永遠供奉,家屬永遠光榮。而大清的北洋水師,由於是敗軍,沒有受到國家的任何表彰撫恤,反而很多人因為兵敗辱國受到彈劾,受到懲罰。這就是國與國的差距,可想而知,一些浴血奮戰的海軍將士,拼命保衛國家,就是戰敗了也是好漢,可是朝廷既沒有撫恤,也沒有表彰,對將士進行了解散處理,對幹部進行追究責任處理。這樣造成了,國民不再對國有熱愛。而日本,為國戰爭可以得到國家的獎勵和表彰,正面激勵的國民。

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告終。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百姓被稱為“國民”,日本不總說國民偶像之類的話嘛。而這個“國”對“國民”也給了很大的優惠,隨便是什麼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做官,可以進入上流社會,這是很誘人的。這個改變讓很多人能夠得到實惠,所以國民擁戴國,國愛國民,形成了良性迴圈。

以甲午戰爭為例,日本戰死的都進行靖國神社,被當做“神”永遠供奉,家屬永遠光榮。而大清的北洋水師,由於是敗軍,沒有受到國家的任何表彰撫恤,反而很多人因為兵敗辱國受到彈劾,受到懲罰。這就是國與國的差距,可想而知,一些浴血奮戰的海軍將士,拼命保衛國家,就是戰敗了也是好漢,可是朝廷既沒有撫恤,也沒有表彰,對將士進行了解散處理,對幹部進行追究責任處理。這樣造成了,國民不再對國有熱愛。而日本,為國戰爭可以得到國家的獎勵和表彰,正面激勵的國民。

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告終。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