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松移栽和管理中的點滴體會

廣州嚴桂強

2011年底, 我和盆友“漂流客”準備移栽一棵雙幹山松。 這棵山松樁頭直徑約30釐米, 幹身彎曲有度, 松皮龜裂, 枝托分佈合理, 主副幹遙相呼應, 是難得的好樁。

2012年初春, 我們開始給雙幹山松挖土裁根, 為後續移樁做前期的準備。 按約60釐米的尺寸留好樁頭泥膽, 留下主根, 把側根全裁了。 為不影響裁側根後樹的水分供養平衡, 樹的頂枝和個別大枝作了裁剪處理。 之後我們又把挖出的土回填。 為防大風把樹吹倒, 我們又在樹的4個方向用大號鋁線拉緊固定。 其間, 多次觀察松樹的長勢, 我們發現生長雖然穩定,

但可能被裁根的緣故, 長勢一般。 (圖1)

初次挖土裁根後的照片

經過近1年的放養, 2013年元旦期間, 我們出動多人, 用了4個多小時, 將雙幹松樹的樹樁挖掘出來, 並細心地把樁頭包紮好, 運到養地, 為了讓松樹移樁後容易成活, 我們又再次對樹樁過多的枝條進行整理疏剪。

松樹喜陽光, 怕漬水, 我們用紅磚砌成池子, 把它種在池子裡, 既通風又不易漬水。 池底放入含紅磚瓦塊、小石頭的粗粒土, 約占池高的1/3, 以利於疏水。 然後再填充提前配好的泥土, 我們用的是塘泥、蜂窩煤渣、泥炭土、按大約4:4:2比例混合的培養土。

移栽後第一次定根水一定要澆透, 第二次就要看泥土的幹濕度來決定是否要澆水了。 一般情況是要求潤而不濕, 不幹不澆, 一澆澆透, 樹身葉面可以多噴水, 利於成活和恢復長勢(圖2)

這是下山種植後盆友“漂流客”在給松樹進行第一次澆水

山松下山種植3個月內是樹樁成活的關鍵期, 此時的精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天給樹身噴幾次水, 頭部視情況及時澆水, 泥面一干就澆透。

春天來臨, 經過冬眠後的松枝開始萌芽, 松芽由淺紅慢慢變成深紅, 直到變成松筆, 預示著危險期已漸漸遠去。 到了4~5月份, 深紅的松筆開始打開, 松樁進入生長期, 管理也邁入正常化。 這時松樹雖然萌芽生長, 但還不能夠施肥, 因為挖樁過程中山松的斷根嚴重,

新生的根系還很弱。 約1年後, 樹樁準備萌發第二次新芽的時候才開始薄薄施了一些有機肥, 進入正常的管理。 (圖3)

2014年5月松樹的長勢旺盛

這麼高大的松樹, 我們原先只想當作地景養護, 但在管理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雙幹松樹很有盆景的韻味。

於是嘗試著用盆景的修剪方法進行造型2014年在炎熱的7月, 我們冒著酷暑進行第一次剪枝逼芽。 半月後, 發現嫩芽萌發, 生長良好, 很多沒有針葉的地方也冒出了新芽, 令人格外歡喜。 按照自己的構思, 用盆景的修剪手法去塑造, 既突出了松樹的風格, 又與人為藝術加工有機結合在一起。 (圖4)

2014年7月第一次剪枝逼芽

2014年11月,因場地搬遷,這棵松樹又要再次移植。開始我們擔心山松的成活時間不長,再次挪動是否會有風險。但當我們拆開樹樁周圍的磚池時,發現松樁根鬚生長特好,泥土也非常疏鬆濕潤。我們給它找了個直徑1米的水泥盆,吊樁上盆時還把預留過長的主根裁短了。

正如行話所說:盆景樹樁每一次的上盆換盆都是一次生死劫。山松上盆後,因為改變了環境,加上盆的容積比以前的磚池小,通風疏水也與磚池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進行精細的管理,以使它儘快適應新環境。因為重新上盆的緣故,為了使山松儘快復壯,2015年我們沒有對松樹進行任何修剪。經過1年的放養,復壯效果明顯(圖5)

但反復審視,發現松樹主副幹的主次不分明,高低不夠清晰,整體不夠協調。2016年8月,我們對該樹樁的不足進行了裁剪,剪後樹勢確實更加有動感,造型更加協調(圖6)

經過2014年7月和2016年8月兩次的局部剪枝逼芽及疏芽控針,新芽已長成枝條,樹樁整體協調流暢,枝葉也逐漸豐滿。

2016年下半年,由於工作忙碌的原因,把本應9~10疏芽控針的修剪工作拖到12月份才進行,結果發現要修剪部位的老松針發黃脫落,萌發的新芽過密,因為沒有及時疏剪,嚴重影響了生長,也大大影響了觀賞。通過實踐,我們體會到,每年一次的剪枝逼芽和疏芽控針有著比較強的季節性,錯過了就會產生不良影響。(圖7)

本文作者在對松樹進行疏芽和控針修剪

時間在流逝,歲月在蹉跎。我們與雙乾鬆樹樁一起成長。每一次的面對,仿佛是與情人的約會,有說不完情話。每一次分離,就象戀人般的依依不捨。因為熱愛所以癡迷,因為癡迷所以不能自拔。我們玩盆景,享受的是過程,豐富的是經歷。相信隨著今後的不斷加強管理和剪枝逼芽控針,雙乾鬆樁日後一定會變得更加靚麗。(圖8)

雙幹松樹近照

我們用圖片直觀留下了雙幹松樹從下山、培育到上盆的全過程,用文字真實地記錄它不同時期的創作構思和生長情況。個中的趣事讓我們值得回味,我們亦從中積累了移樁和管理的點滴體會,願與各位同好分享

2014年7月第一次剪枝逼芽

2014年11月,因場地搬遷,這棵松樹又要再次移植。開始我們擔心山松的成活時間不長,再次挪動是否會有風險。但當我們拆開樹樁周圍的磚池時,發現松樁根鬚生長特好,泥土也非常疏鬆濕潤。我們給它找了個直徑1米的水泥盆,吊樁上盆時還把預留過長的主根裁短了。

正如行話所說:盆景樹樁每一次的上盆換盆都是一次生死劫。山松上盆後,因為改變了環境,加上盆的容積比以前的磚池小,通風疏水也與磚池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進行精細的管理,以使它儘快適應新環境。因為重新上盆的緣故,為了使山松儘快復壯,2015年我們沒有對松樹進行任何修剪。經過1年的放養,復壯效果明顯(圖5)

但反復審視,發現松樹主副幹的主次不分明,高低不夠清晰,整體不夠協調。2016年8月,我們對該樹樁的不足進行了裁剪,剪後樹勢確實更加有動感,造型更加協調(圖6)

經過2014年7月和2016年8月兩次的局部剪枝逼芽及疏芽控針,新芽已長成枝條,樹樁整體協調流暢,枝葉也逐漸豐滿。

2016年下半年,由於工作忙碌的原因,把本應9~10疏芽控針的修剪工作拖到12月份才進行,結果發現要修剪部位的老松針發黃脫落,萌發的新芽過密,因為沒有及時疏剪,嚴重影響了生長,也大大影響了觀賞。通過實踐,我們體會到,每年一次的剪枝逼芽和疏芽控針有著比較強的季節性,錯過了就會產生不良影響。(圖7)

本文作者在對松樹進行疏芽和控針修剪

時間在流逝,歲月在蹉跎。我們與雙乾鬆樹樁一起成長。每一次的面對,仿佛是與情人的約會,有說不完情話。每一次分離,就象戀人般的依依不捨。因為熱愛所以癡迷,因為癡迷所以不能自拔。我們玩盆景,享受的是過程,豐富的是經歷。相信隨著今後的不斷加強管理和剪枝逼芽控針,雙乾鬆樁日後一定會變得更加靚麗。(圖8)

雙幹松樹近照

我們用圖片直觀留下了雙幹松樹從下山、培育到上盆的全過程,用文字真實地記錄它不同時期的創作構思和生長情況。個中的趣事讓我們值得回味,我們亦從中積累了移樁和管理的點滴體會,願與各位同好分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