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當孩子在打罵和挖苦中學會沉默,那他便會失去求救的機會

“如果父母太過嚴厲, 那他們的一言一行就會像燒紅的鐵, 在孩子心中深深打下烙印, 孩子的疼痛感有多少, 父母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羅曼羅蘭(法國)

01

當孩子學會沉默, 就失去求救的機會

2012年,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回國分享經驗的時候, 莫言突然有淚盈睫。

他說道, 自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賣白菜》的散文, 在他的少年時期, 母親對他非常嚴厲, 有一次他與母親一起去賣白菜, 因為年紀小, 他算錯了價格, 受到了母親十分嚴厲的懲罰。

他明白, 自己當時做了讓母親失望的事, 但是每每想起母親當時那“恨鐵不成鋼”的嚴厲苛責, 總能讓他下意識地心頭一顫, 就算時隔多年, 也依舊不能釋懷。

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童年》, 記錄了他3-10歲的生活斷面。

在作品中, 三歲的阿廖沙寄住在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專橫殘暴, 對他非常嚴厲。 有一次, 阿廖沙受表哥的慫恿,

把一塊白色的桌布投進染缸染成了藍色, 他就被外祖父打到失去知覺, 並害了場大病。

阿廖沙說,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 總覺得他的綠眼珠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 ”

小小的人兒變得越來越膽怯, 他不敢忤逆外祖父, 也不敢說自己心中的委屈。 因為他相信, 無論自己說什麼, 都不會得到嚴厲外祖父的關心。

嚴厲的苛責成為他永遠都擺脫不了的痛苦, 所以高爾基會寫下“我心上的外皮被撕掉了, 這顆心對一切屈辱和痛苦, 都有著難以忍受的敏感。 ”

與阿廖沙有著同樣經歷的, 還有那個“永遠都不會愛上帝”的牧師後代。 在海倫·亨特·傑克遜的書中, 長老會的牧師有一個3歲的孩子, 只因為孩子不願意背誦他口授的冗長祈禱文,

牧師就鞭打他。

牧師偏執地相信, 他如此嚴厲, 是為了孩子好。 這個3歲的孩子漸漸學會了沉默, 以至於在面對父親的鞭打和他人的欺負時, 他連躲都不敢躲,

如果家長的嚴厲讓孩子變得沉默, 那意味著在危險中, 他將失去求救的機會。

《中國日報》的一篇報導觸目驚心, 小學生小玉經常去同學小花家中玩, 卻不幸遭到小花父親的多次猥褻, 但是小玉對此一直選擇保持沉默, 當父母責問她為何不說出來時, 小玉坦言“我怕你們打我。 ”與此同時, 小玉父親的巴掌就真的來了。

家長們總是不懂, 孩子在外受了校園暴力、性騷擾甚至性虐待, 為何總會選擇隱忍不發, 不敢告訴父母。 如果孩子因為怕你而沉默, 那你是時候考慮一下, 是不是自己的親子教育和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02

家長的嚴厲和苛責, 透支了孩子的勇敢

如今的家庭多數是“四二一”的組成框架: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一個孩子。 當所有的目光都圍繞在這一個小人, 有些父母就會擔憂孩子會被寵壞。 於是一狠心,

便決定用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

嚴厲的家長在體罰之餘, 也會對孩子施行“心罰”——恨鐵不成鋼式的咒駡。

“心罰”都包括哪些呢?

“你這個廢物!”的惡語;“你也太笨了!”的輕蔑語;“你不是個好孩子!”的過分責備;“你不能頂嘴!”的壓制;“我讓你做什麼, 你就得做什麼!”的強迫;“你敢不聽話, 我就不要你!”的威脅。

要知道, 新生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只有吃奶, 其他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習得。

媽媽的微笑和親吻, 會讓孩子習得親熱和追隨的行為, 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膽怯和退縮。 於是孩子們不敢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 即便是在外面遇到傷害, 也會選擇沉默。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 這份沉默也會帶到社會關係中, 那他們面對領導和朋友,也不會輕易表達內心想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中,前三個都是在家庭中獲取的。

太過嚴厲的教育透支了孩子安全和歸屬感,他們又怎能去獲取尊重和自我實現呢?

03

永遠別讓孩子與沉默為伍

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永遠與沉默為伍,那麼家長就要放下簡單粗暴的威嚴式教育和話裡有話的打擊式教育。從現在開始,給予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麥克邁斯特曾經提出家庭功能模式理論,他認為,真正適合孩子長大的家庭,需要公平、共情和溝通。

家長應該對孩子的行為控制保持寬嚴適度,你需要給孩子一個民主又公平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建立明確的道德區間標準,孩子犯了涉及到人品原則的錯誤,例如偷盜、故意打人等行為,你需要嚴肅地教育他,幫助他建立道德觀念。但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茶碗,你就要罵他是廢物,這種過分的責備對於他來說,是不公平的。

要記得,不要用審判犯人的威嚴對待他們,他只是個孩子。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親子之間的共情關係。小人國是成人世界的縮影,家長永遠不能用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權衡孩子的利弊得失。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挫折,如果你覺得這是件小事,對此表示不理不睬,甚至孩子打算向你吐露心聲時,你還要罵他太過軟弱,覺得他讓你失望,那麼孩子就得不到你的情感鼓勵,以至於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敢告訴家長。

好的教育應該嚴厲與溫柔並存,多觀察孩子的情感狀態,如果他受到傷害,不要急著判罪,你需要先給他一個擁抱,並安慰他說:“我懂得你不開心。”讓孩子知道,他的悲傷和挫敗,父母是在乎的。

在這個共情基礎下,再配以溝通,與孩子聊一下他遇到了什麼挫折,幫助他分析一下利弊,如果是孩子錯了,就鼓勵他敢於認錯,如果孩子受了欺負,你需要給他強大的心理支持,並迅速採取行動,對孩子進行及時的保護。

古羅馬喜劇作家忒壬斯曾經說過,“我見過不少家長把自己當做嚴厲的法官,把孩子變成被審判的犯人。”

嚴厲生畏,粗暴生恨,不要讓你的威嚴,給孩子築起沉默的圍牆。

—END—

※作者:王十三,初心客廳專欄作者。專職撰稿人,多家國內外品牌簽約作家,兩性與心理專欄寫手。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那他們面對領導和朋友,也不會輕易表達內心想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中,前三個都是在家庭中獲取的。

太過嚴厲的教育透支了孩子安全和歸屬感,他們又怎能去獲取尊重和自我實現呢?

03

永遠別讓孩子與沉默為伍

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永遠與沉默為伍,那麼家長就要放下簡單粗暴的威嚴式教育和話裡有話的打擊式教育。從現在開始,給予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麥克邁斯特曾經提出家庭功能模式理論,他認為,真正適合孩子長大的家庭,需要公平、共情和溝通。

家長應該對孩子的行為控制保持寬嚴適度,你需要給孩子一個民主又公平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建立明確的道德區間標準,孩子犯了涉及到人品原則的錯誤,例如偷盜、故意打人等行為,你需要嚴肅地教育他,幫助他建立道德觀念。但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茶碗,你就要罵他是廢物,這種過分的責備對於他來說,是不公平的。

要記得,不要用審判犯人的威嚴對待他們,他只是個孩子。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親子之間的共情關係。小人國是成人世界的縮影,家長永遠不能用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權衡孩子的利弊得失。

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挫折,如果你覺得這是件小事,對此表示不理不睬,甚至孩子打算向你吐露心聲時,你還要罵他太過軟弱,覺得他讓你失望,那麼孩子就得不到你的情感鼓勵,以至於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敢告訴家長。

好的教育應該嚴厲與溫柔並存,多觀察孩子的情感狀態,如果他受到傷害,不要急著判罪,你需要先給他一個擁抱,並安慰他說:“我懂得你不開心。”讓孩子知道,他的悲傷和挫敗,父母是在乎的。

在這個共情基礎下,再配以溝通,與孩子聊一下他遇到了什麼挫折,幫助他分析一下利弊,如果是孩子錯了,就鼓勵他敢於認錯,如果孩子受了欺負,你需要給他強大的心理支持,並迅速採取行動,對孩子進行及時的保護。

古羅馬喜劇作家忒壬斯曾經說過,“我見過不少家長把自己當做嚴厲的法官,把孩子變成被審判的犯人。”

嚴厲生畏,粗暴生恨,不要讓你的威嚴,給孩子築起沉默的圍牆。

—END—

※作者:王十三,初心客廳專欄作者。專職撰稿人,多家國內外品牌簽約作家,兩性與心理專欄寫手。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