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惡貫滿盈叛逆本性:“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二——史思明

史思明, 原名崒幹, 為營州突厥雜胡, “史思明”, 是唐玄宗親賜給他的漢名。 其人是個瘦杆子身形, 半禿, 少須, 端肩駝背, 凹目歪鼻, 性情暴躁,

是個長相古怪的傢伙。 他和安祿山自小同鄉裡, 大安祿山一天, 兩個人關係一直很親密。

年輕時, 史思明先在邊將烏知義手下幹事, 知曉六蕃語言, 和安祿山一起幹過互市郎的差事。 安祿山偷牛, 史思明也不是什麼好貨。 他挪用公款事發, 又補不上漏子, 就往奚人居住地區跑, 想穿越這些部落再往遠處逃。

半路, 奚人偵察兵發現他, 見他服飾可疑, 舉刀就要殺掉他。 情急生智, 史思明忙說:“我是大唐使者, 如果我被殺, 你們整個小國都會遭受報復。 不如把我抓起來見你們王爺, 這樣, 保我一命, 你們也有功。 ”

奚人偵察兵信以為真, 帶著他去見本部落酋長。 史思明很能表演, 他見到奚人酋長也不拜禮, 還說:“天子使臣見小國國君不用下拜。

”酋長很惱怒, 但見史思明態度倨傲, 處亂不驚, 便認定他是真的使臣。

忍住怒氣, 奚族酋長把他安置在驛舍裡, 好吃好喝好招待。 臨行前, 還安排一百多人護送, 一是表示尊敬排場, 二是想趁機與大唐修好, 三是想這些人去長安後可以按人頭獲賞打些秋風。

奚人部落中, 有個名叫瑣高的將領, 常常率眾侵擾邊境, 殺人掠物, 名聞唐廷。 史思明想把瑣高帶回國中以將功抵罪, 就騙奚人酋長說:“雖然這麼多人跟隨我朝見, 但沒有人有資格面君。 我只聽說過瑣高的大名, 可讓他與我回朝。 ”

奚人酋長大喜, 馬上派瑣高與其帳下三百精兵隨從。

一行人到了平盧唐境, 史思明暗中向邊防軍主將報信, 說:“有數百奚兵跟我來國, 名義上是入朝覲見,

實際上是想乘機作亂, 請趕緊準備迎敵。 ”

唐將連忙布下埋伏, 假裝好酒好肉擺上犒勞, 一群人剛剛坐定, 牛肉還沒吃上一口, 就被突然沖入的唐兵圍住, 一刀一個, 幾百人全部被殺。 瑣高也被綁上, 史思明押著他送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處。

張守珪嘖嘖稱奇, 直說是“奇功奇功”, 立馬升史思明為折衝將。 至於挪用公款的“小事”, 誰也不敢也不會再提。

就此, 可見史思明的膽略, 但其凶狡殘忍, 也由此可見一斑。

天寶初年, 史思明頻頻立軍功, 升至將軍, 主管平盧軍軍務。 有次因公事入朝面見唐玄宗, 賜座交談, 玄宗很器重這個胡人邊將。 知道他當時已經有40歲, 玄宗還撫其背勉勵他:“卿貴在後, 當大器晚成。 ”

皇帝金口, 馬上就升遷為大將軍、北平太守。

天寶十一年, 安祿山推薦他為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

安祿山造反後, 史思明一軍為先鋒, 開始所向皆捷, 攻陷饒陽諸郡。 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初, 他才在常山被李光弼、郭子儀合軍擊敗, 逃至博陵。

本來叛軍馬上就要被李光弼攻滅, 忽然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消息傳來, 李光弼回軍, 史思明躡後追擊, 大破唐軍劉正臣部。 由於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祿山叛軍的精銳的部分, 他們乘勝進擊, 攻拔常山、趙郡、河間, 大破顏真卿部下和琳的一萬二千唐兵。

接著, 史思明率部攻下清河。 在信都, 史思明又把老上司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包圍在城裡, 掠其母、妻、兒子。 不得已, 烏承恩投降, 史思明與之把臂歡飲。 由此, 可見他還念一些昔日的舊情。

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 史思明包圍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 最後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戰”打得大敗。

當年十月,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等人殺死, 史思明頓起自立之心。

鄴郡一戰, 安慶緒困守孤城, 史思明率十幾萬軍起來, 大敗唐軍, 進而殺掉安慶緒, 並統其眾。

混亂之際, 史思明手下參謀耿仁智勸他向唐軍投降, 由於當時形勢未明, 史思明假裝答應。 唐廷封史思明為歸義王、河北節度使。 雖然假裝歸降, 史思明“外示順命, 內實通賊”, 不斷招兵買馬, 引起唐肅宗警覺。

乾元元年(西元758年)五月, 唐廷以烏承恩為副使, 派到史思明軍中做“策反”工作, 想伺機殺掉這個居心叵測的反賊。 李光弼也對烏知思嚴加囑託, 派他趕快行事。

烏承恩是個草包, 晚上多次打扮成婦人,夜入諸將家裡“策反”。沒想到,這些蕃將出身的將領對史思明很忠心,轉頭向史思明告發。

由於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

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一定除此逆胡!”

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史思明馬上帶兵抓住烏承恩,搜出李光弼的書信以及寫有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賊將大怒,大呼:“我們都投降了,怎麼還對我們這樣!”

烏承恩是個草包,咕咚跪下,說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幹的。史思明大怒,殺掉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反復,這個賊頭親手用棍擊碎這個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參謀的腦袋。

乾元二年正月(西元759年),史思明僭稱大聖燕王。四月,更國號大燕,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

史思明部下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每攻陷郡城,都殺光老弱男丁,以壯丁為挑夫,把婦女姦淫殆遍,凶淫無比。魏州一役,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平地流血數日。稱帝之後,他派間諜揚言自己軍士思歸,誘騙唐軍決戰。大太監魚朝恩想立大功,力勸唐肅宗下令各軍進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戰,唐軍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歸於史思明。

自作孽,不可活。史思明乘勝攻陝州,被唐軍擋在薑子阪一帶。出戰不利,退守永寧。

史思明下令築三角城,約期一個月時間築成,以貯備軍糧。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幹,城築好後,未及泥抹外牆。史思明巡視到此,大怒,把史朝義、駱悅等大將召至面前,想殺掉他們以立軍威。

史朝義戰戰兢兢,深知兇殘的史思明完全沒有父子之情,哀求說:“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馬上就上泥。”史思明呵斥道:“你愛惜屬下,就敢違我將命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害怕被殺,兵士們手忙腳亂,斯須而畢。

臨走,史思明沖史朝義大罵:“等我攻克陝州,斬卻此賊!”

史朝義大懼。駱悅等人也因兵敗懼誅,力勸史朝義先下手。

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威脅說要投降唐軍。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示諾。

當夜,史思明宿營中,其親信曹將軍率人守衛。史朝義等人召他來說明行事目的,曹將軍只得依從。

夜半時分,史思明因夢驚醒,踞床惆悵。他平時特別愛聽優人唱曲,吃飯睡覺都有幾個戲子不離左右。由於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戲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個人忙問原因,他說:“我剛剛夢見河裡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幹。”說完,就起身上廁所。

幾個戲子偷偷說:“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正說話間,駱悅等人提刀闖入,不由分說就劈死數人,逼問史思明所在,餘人忙指廁所方向。

史思明聽見臥帳內響動不對,翻牆而出,騎馬剛跑到馬槽處,被追趕而來的兵將射中胳膊,滾落馬下。

史思明忍住痛,問“何人造反?”有人答稱是懷王(史朝義)起事。史思明老奸巨猾,哀求說:“我早上說錯話,才有現在這等事。你們別這麼快就殺我,等我攻陷長安再殺我不遲。”一失往日兇暴之態,史思明連聲乞命。

轉頭看見耷拉著腦袋的親信曹將軍,史思明大罵:“這胡誤我!這胡誤我!”

駱悅揮手,兵士把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

史朝義心驚肉跳,見到駱悅等人覆命,還連問:“沒有驚動聖人(史思明)吧?沒有傷著聖人吧?”諸將回答說:“沒有。”

於是,一行人偽造史思明詔書,推擁史朝義繼位,並殺掉在外統軍的史思明親信大將周摯等人。

為絕後患,駱悅等人先行動手,用繩子勒死了這位動輒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比起史思明,史朝義為人寬厚,但他沒有什麼政治手腕。安祿山手下各大將本來就與史思明平起平坐,史朝義繼位,眾人更不拿他當回事。

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十一月,郭子儀、李光弼、以及僕固懷恩帶來的回紇兵合軍,在邙山與史朝義軍大戰,大破賊軍,斬首一萬六千,生擒四千多,降三萬兩千,叛軍精銳皆盡。此後,史朝義在四十多天內八戰八敗。最後,他被僕固懷恩的兒子僕固瑒率軍包圍在莫州。

寶應二年(西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莫州城內大閱諸兵,準備作最後殊死一戰。其屬下田承嗣勸他說:“陛下您不如攜精銳將卒還至幽州,與李懷仙的五萬兵相合,再掉頭來戰。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帶兵來我們內外夾擊。”

史朝義輕信,當夜帶精兵五千突圍。臨行,握著田承嗣雙手,以存亡為托。田承嗣叩首流淚,樣子極其“忠義”。已經上馬,史朝義又回頭,說“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託付給將軍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淚眼不止。

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召集諸將,說:“我們起事以來,攻破河百一百五十餘城,毀人墳墓,燒人房屋,掠人金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事已至此,大軍圍城,但自古禍福不常,或能轉危為安。明天我準備出降,諸位以為如何?”

諸將知大勢已去,都連忙稱是。

黎明,賊兵在城上高喊:“史朝義半夜跑掉,趕快去追!”唐軍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義老母及妻子兒子全都綁上押送到僕固瑒處。

諸軍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輕裝縱馬,追殺史朝義。

史朝義跑到范陽,精疲力竭。李懷仙授命其部下李抱忠閉城不讓史朝義進城,說:“你們史家人對天子時降時叛,沒有恩信可言,以後又要幹什麼呢!”

史朝義乞求說兵饑無糧。

念在舊日情誼,李抱忠派人送糧於開闊地。大家好歹吃了頓飽飯,士兵們逐漸散去。見周遭軍卒皆散,史朝義沒辦法,只能流淚大罵“田承嗣老奴誤我!”

他單人獨馬,就近轉了幾個地方,皆遭閉門羹。最後,史朝義跑回幽州城外,自殺上吊而死。平心而論,史朝義還真不是特別壞的人。李懷仙斬其首送于長安。

至此,史思明父子僭號四年而滅。

安史之亂,至此告一段落。史臣說得好:“彼(安祿山、史思明)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弑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

安祿山、史思明兩個叛賊雖然只折騰了七年,但使中原板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党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晚上多次打扮成婦人,夜入諸將家裡“策反”。沒想到,這些蕃將出身的將領對史思明很忠心,轉頭向史思明告發。

由於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

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一定除此逆胡!”

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史思明馬上帶兵抓住烏承恩,搜出李光弼的書信以及寫有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賊將大怒,大呼:“我們都投降了,怎麼還對我們這樣!”

烏承恩是個草包,咕咚跪下,說這些都是李光弼指使他幹的。史思明大怒,殺掉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反叛。史思明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反復,這個賊頭親手用棍擊碎這個跟了他三十多年的參謀的腦袋。

乾元二年正月(西元759年),史思明僭稱大聖燕王。四月,更國號大燕,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

史思明部下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每攻陷郡城,都殺光老弱男丁,以壯丁為挑夫,把婦女姦淫殆遍,凶淫無比。魏州一役,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平地流血數日。稱帝之後,他派間諜揚言自己軍士思歸,誘騙唐軍決戰。大太監魚朝恩想立大功,力勸唐肅宗下令各軍進攻。不得已,李光弼等人出戰,唐軍大敗,河陽、懷州等軍事要地盡歸於史思明。

自作孽,不可活。史思明乘勝攻陝州,被唐軍擋在薑子阪一帶。出戰不利,退守永寧。

史思明下令築三角城,約期一個月時間築成,以貯備軍糧。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幹,城築好後,未及泥抹外牆。史思明巡視到此,大怒,把史朝義、駱悅等大將召至面前,想殺掉他們以立軍威。

史朝義戰戰兢兢,深知兇殘的史思明完全沒有父子之情,哀求說:“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馬上就上泥。”史思明呵斥道:“你愛惜屬下,就敢違我將命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害怕被殺,兵士們手忙腳亂,斯須而畢。

臨走,史思明沖史朝義大罵:“等我攻克陝州,斬卻此賊!”

史朝義大懼。駱悅等人也因兵敗懼誅,力勸史朝義先下手。

史朝義不敢答應,駱悅等人就威脅說要投降唐軍。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示諾。

當夜,史思明宿營中,其親信曹將軍率人守衛。史朝義等人召他來說明行事目的,曹將軍只得依從。

夜半時分,史思明因夢驚醒,踞床惆悵。他平時特別愛聽優人唱曲,吃飯睡覺都有幾個戲子不離左右。由於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戲子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個人忙問原因,他說:“我剛剛夢見河裡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幹。”說完,就起身上廁所。

幾個戲子偷偷說:“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正說話間,駱悅等人提刀闖入,不由分說就劈死數人,逼問史思明所在,餘人忙指廁所方向。

史思明聽見臥帳內響動不對,翻牆而出,騎馬剛跑到馬槽處,被追趕而來的兵將射中胳膊,滾落馬下。

史思明忍住痛,問“何人造反?”有人答稱是懷王(史朝義)起事。史思明老奸巨猾,哀求說:“我早上說錯話,才有現在這等事。你們別這麼快就殺我,等我攻陷長安再殺我不遲。”一失往日兇暴之態,史思明連聲乞命。

轉頭看見耷拉著腦袋的親信曹將軍,史思明大罵:“這胡誤我!這胡誤我!”

駱悅揮手,兵士把史思明捆個結實,幽禁在柳泉驛。

史朝義心驚肉跳,見到駱悅等人覆命,還連問:“沒有驚動聖人(史思明)吧?沒有傷著聖人吧?”諸將回答說:“沒有。”

於是,一行人偽造史思明詔書,推擁史朝義繼位,並殺掉在外統軍的史思明親信大將周摯等人。

為絕後患,駱悅等人先行動手,用繩子勒死了這位動輒就要人命的老上司史思明。

比起史思明,史朝義為人寬厚,但他沒有什麼政治手腕。安祿山手下各大將本來就與史思明平起平坐,史朝義繼位,眾人更不拿他當回事。

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十一月,郭子儀、李光弼、以及僕固懷恩帶來的回紇兵合軍,在邙山與史朝義軍大戰,大破賊軍,斬首一萬六千,生擒四千多,降三萬兩千,叛軍精銳皆盡。此後,史朝義在四十多天內八戰八敗。最後,他被僕固懷恩的兒子僕固瑒率軍包圍在莫州。

寶應二年(西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莫州城內大閱諸兵,準備作最後殊死一戰。其屬下田承嗣勸他說:“陛下您不如攜精銳將卒還至幽州,與李懷仙的五萬兵相合,再掉頭來戰。為臣我替您死守此城,等你帶兵來我們內外夾擊。”

史朝義輕信,當夜帶精兵五千突圍。臨行,握著田承嗣雙手,以存亡為托。田承嗣叩首流淚,樣子極其“忠義”。已經上馬,史朝義又回頭,說“全家百口,老母幼子,全託付給將軍您了!”田承嗣深深下拜,淚眼不止。

史朝義剛出城,田承嗣就召集諸將,說:“我們起事以來,攻破河百一百五十餘城,毀人墳墓,燒人房屋,掠人金帛,壯者死鋒刃,弱者填溝壑。事已至此,大軍圍城,但自古禍福不常,或能轉危為安。明天我準備出降,諸位以為如何?”

諸將知大勢已去,都連忙稱是。

黎明,賊兵在城上高喊:“史朝義半夜跑掉,趕快去追!”唐軍不信。田承嗣就把史朝義老母及妻子兒子全都綁上押送到僕固瑒處。

諸軍才知田承嗣是真降,輕裝縱馬,追殺史朝義。

史朝義跑到范陽,精疲力竭。李懷仙授命其部下李抱忠閉城不讓史朝義進城,說:“你們史家人對天子時降時叛,沒有恩信可言,以後又要幹什麼呢!”

史朝義乞求說兵饑無糧。

念在舊日情誼,李抱忠派人送糧於開闊地。大家好歹吃了頓飽飯,士兵們逐漸散去。見周遭軍卒皆散,史朝義沒辦法,只能流淚大罵“田承嗣老奴誤我!”

他單人獨馬,就近轉了幾個地方,皆遭閉門羹。最後,史朝義跑回幽州城外,自殺上吊而死。平心而論,史朝義還真不是特別壞的人。李懷仙斬其首送于長安。

至此,史思明父子僭號四年而滅。

安史之亂,至此告一段落。史臣說得好:“彼(安祿山、史思明)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弑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

安祿山、史思明兩個叛賊雖然只折騰了七年,但使中原板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党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