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書,收穫卻不大?

一位朋友抱怨自己孩子不愛讀書。 一細問, 原來她在陪讀的時候, 會特意指讀, 教孩子認字。 時不時還會考一考孩子。 到後面, 孩子直接開始抵觸紙質書。

整個過程中, 媽媽和孩子時間也花了, 力氣也費了, 可為什麼結果不盡如意?因為當讀書成為一項任務, 樂趣便大大削減。 孩子們可精著呢。

又遇一位新手媽媽發愁地說, 她家1歲半的孩子太熊了, 根本不愛讀書!

這麼大點的小傢伙, 媽媽何出此斷言呢?原來買回家的繪本, 孩子一上來要麼撕, 要麼咬, 要麼亂畫, 或者亂扔。

這是個整天忙得團團轉的媽媽。 在她的概念裡,

孩子讀書的畫面, 應該是安靜又美好才對的。 孩子“玩”書顯然破壞了她的臆想, 也給她做衛生帶去了不少麻煩。

殊不知, 當你家的低幼孩子抓住書, 又是撕咬又是塗抹, 所有這些舉動, 恰是對書感興趣的表現。 因為, 在2歲前後的年齡段裡, 書更像是一種獨特的玩具, “玩”玩具當然需要手口並用才過癮呀。

還有一位爸爸說自己孩子學習太成績差, 平時根本也不讀書。 一問, 他一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頭應酬。 偶爾在家, 基本捧著手機,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忍不住問一句:你真的覺得讀書重要嗎?

我知道, 很多抱怨自家孩子不學習、不愛讀書的父母, 自己並沒有閱讀習慣。 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 讀書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他們的判斷標準裡, 孩子會考試就行了。 成績好就行了。 成績不好怎麼辦?送去補習班去就OK了吧?再不行?打呀。 罵呀。 反正不讀也得讀, 以後總得能找到一個像樣的工作才行啊?

這類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面對讀書和學習的實用主義態度。

所以, 他們的孩子要麼乾脆抵觸閱讀, 要麼被迫讀了不少書, 卻並無真正的收穫可言。

怎樣的讀書才能有收穫?

胡適說:“讀書跟吃飯一樣。 ”

言下之意, 那該是生活裡每天都在自然而然發生的事。 就像父母會放鬆下來, 跟孩子坐在桌邊吃飯一樣, 如果父母每週都有那麼幾天, 那本書坐那裡看, 那麼孩子很快也能學會。

相反, 如果父母整天捧著手機, 那麼孩子的關注點會在哪裡, 就可想而知了。 如下圖, 多鮮明的對比:

愛看書的母子倆和愛看手機的母女倆

真正把閱讀變成一項生活習慣的話, 到底有什麼用?

龍應台對她兒子說: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 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

俞敏洪則對年輕人說:

大三開始我就拼命地讀書, 幾乎以每天一本書的速度往前走。 讀書給你帶來了三樣東西:情懷、胸懷和氣質。 而一個人的情懷、胸懷和氣質絕對是長遠把事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個動力。

我告訴同學們, 你們想創業, 真正想厚積薄發的積蓄力量, 不讀書是不行的。

那麼, 如何將閱讀變成孩子的一個生活習慣, 變得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當然, 你家裡首先要有書。 其次, 父母自身要讀書。 當然, 以下一些親子陪讀的小細節, 你也需要注意。

別把親子閱讀變成閱讀理解課

本來是10分鐘可以講完的繪本, 卻被父母生生變成了半個小時的閱讀理解課, “小魚為什麼會逃走啊?”“不分享的小朋友最後做出了什麼改變?”“小丑魚為什麼很上心?”哎, 讀一句問孩子一句,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啊?你看明白了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特別費心的事, 他們享受不到讀書的樂趣, 繪本實際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對於孩子的滋養, 可是父母卻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變成了教條式的教育,變成了一個教育孩子或者考孩子的機會,那麼孩子怎麼還會喜歡讀書呢?

不要過於功利

現在很多繪本在宣傳時的腔調就是:這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培養一種什麼什麼樣的品德,幫助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實際上這些繪本迎合的是父母功利的心理,他們把繪本當成藥,就像孩子不舒服時就對症給他吃對應的藥,同樣的,孩子的行為有點偏差,那就給他讀一本相應的繪本,希望孩子的行為會因為這本繪本而有所改變,但實際上,繪本不是藥,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而不能把它變成了一種類似吃藥打針的行為。如果你長期地對孩子在閱讀的時候給他講道理,借用繪本刻意地去教育他,那最終會扼殺到孩子對於閱讀的一些熱情。

繪本不是補品,也不是止痛藥,一個好故事是需要融化進心裡去的,它或許牽動起你跟孩子的一些感受、感動,讓人覺得好玩、好看之外,也讓人懂得愛與善意。

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

不要過於強調識字、學知識

很多父母希望通過繪本的指讀能夠讓孩子多多少少認識一些字,但實踐證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識字,雖然孩子的識字量在一個階段會比較大,但並不會導致孩子詞彙量的增加,句子理解力的提高,也就是說,閱讀能力並不高。

同時,抱著識字、學知識的目的讓孩子閱讀,使孩子主動想看書的行為減少,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認了很多字反而不願讀書了,達不到父母預期的目的。

早期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進而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書裡附載著知識和文字都評判早期閱讀成果的標準,識字和學知識都是閱讀的副產品。

別為了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拒絕重複

明明昨天剛讀過的繪本今天卻又要求重複,為什麼一本書要反反復複讓父母讀十幾遍?多看幾本不同的書難道不好嗎?於是,很多父母會拒絕孩子選同一本書,而會選擇給孩子讀那些孩子從沒看過的書。但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孩子喜歡選擇同一本書,不停的要求重複。

成人對於所有的故事,不管多麼精彩,統統都是看一遍或聽一遍就夠了,因為我們的心智已經足夠成熟,我們可以在一遍過去之後就清楚地記住所有精彩的情節,並最大化地體驗到來自這些情節的樂趣或其他情感共鳴,但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對這個大千世界的閱歷非常有限,而且他們接受資訊的能力也不像我們成年人這樣快速有效,所以,雖然同一個故事他們已經聽了很多遍,但實際上每一遍他們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收穫,父母可能給他講到十遍二十遍時他才能慢慢理解繪本的內容。

總之,父母請記住,繪本閱讀最關鍵的目的不在於教會孩子一個道理或者某種知識,而是通過親子閱讀與孩子度過美好的歡樂時光,分享愛和快樂。可能多年以後你的孩子長大,也許不會記得你曾經講過的任何一本書,但是如果他能夠記住你輕攬他入懷並閱讀書中一個片段的場景,那就是最大的意義。

可是父母卻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變成了教條式的教育,變成了一個教育孩子或者考孩子的機會,那麼孩子怎麼還會喜歡讀書呢?

不要過於功利

現在很多繪本在宣傳時的腔調就是:這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培養一種什麼什麼樣的品德,幫助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實際上這些繪本迎合的是父母功利的心理,他們把繪本當成藥,就像孩子不舒服時就對症給他吃對應的藥,同樣的,孩子的行為有點偏差,那就給他讀一本相應的繪本,希望孩子的行為會因為這本繪本而有所改變,但實際上,繪本不是藥,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而不能把它變成了一種類似吃藥打針的行為。如果你長期地對孩子在閱讀的時候給他講道理,借用繪本刻意地去教育他,那最終會扼殺到孩子對於閱讀的一些熱情。

繪本不是補品,也不是止痛藥,一個好故事是需要融化進心裡去的,它或許牽動起你跟孩子的一些感受、感動,讓人覺得好玩、好看之外,也讓人懂得愛與善意。

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陪伴,是一種親子互動。

不要過於強調識字、學知識

很多父母希望通過繪本的指讀能夠讓孩子多多少少認識一些字,但實踐證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識字,雖然孩子的識字量在一個階段會比較大,但並不會導致孩子詞彙量的增加,句子理解力的提高,也就是說,閱讀能力並不高。

同時,抱著識字、學知識的目的讓孩子閱讀,使孩子主動想看書的行為減少,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認了很多字反而不願讀書了,達不到父母預期的目的。

早期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進而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書裡附載著知識和文字都評判早期閱讀成果的標準,識字和學知識都是閱讀的副產品。

別為了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拒絕重複

明明昨天剛讀過的繪本今天卻又要求重複,為什麼一本書要反反復複讓父母讀十幾遍?多看幾本不同的書難道不好嗎?於是,很多父母會拒絕孩子選同一本書,而會選擇給孩子讀那些孩子從沒看過的書。但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孩子喜歡選擇同一本書,不停的要求重複。

成人對於所有的故事,不管多麼精彩,統統都是看一遍或聽一遍就夠了,因為我們的心智已經足夠成熟,我們可以在一遍過去之後就清楚地記住所有精彩的情節,並最大化地體驗到來自這些情節的樂趣或其他情感共鳴,但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對這個大千世界的閱歷非常有限,而且他們接受資訊的能力也不像我們成年人這樣快速有效,所以,雖然同一個故事他們已經聽了很多遍,但實際上每一遍他們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收穫,父母可能給他講到十遍二十遍時他才能慢慢理解繪本的內容。

總之,父母請記住,繪本閱讀最關鍵的目的不在於教會孩子一個道理或者某種知識,而是通過親子閱讀與孩子度過美好的歡樂時光,分享愛和快樂。可能多年以後你的孩子長大,也許不會記得你曾經講過的任何一本書,但是如果他能夠記住你輕攬他入懷並閱讀書中一個片段的場景,那就是最大的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