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放前的上海紙幣堆成了山,工人們月薪幾百萬

1948年3月, 上海工廠發工資的情景, 紙幣堆積如山。 由於蔣介石政府無限制地發行法幣, 導致嚴重通貨膨脹, 錢不值錢了。

工人排隊領工資。 抗日戰爭之後, 蔣介石執意發動內戰, 國民黨軍費開支猛增。 當時中國剛剛擺脫日本侵略, 經濟亟待恢複, 國民黨政府財政收入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開支, 於是毫無節制地增加法幣發行量, 以平衡財政赤字。

圖爲印鈔廠工人整理剛剛印好的法幣。 1947年12月到1948年7月的半年間, 上海的五家印鈔廠以每分鍾1600萬元的速度晝夜不停地印刷法幣。

10億法幣的購買力只相當于3400美元。 法幣在市面上的流通量,

1945年8月有5000多億元, 1948年6月已猛增到250萬億元;在接下來的一個半月裏, 更猛增到604萬億元, 爲抗戰前的47萬倍。 最大票面面值甚至達到500萬元。

工廠內會計在數錢。 法幣不斷貶值, 在金融市場上已經喪失信譽, 大筆交易通常採用“黃白綠”, 即金條、銀洋、美鈔。 人們紛紛搶購黃金、美鈔。

工人在數錢。 《中國物價史》一書中記載, 在不同的年代100元法幣能夠買到:1937年兩頭大牛、1939年一頭大牛、1941年一頭豬、1943年一隻母雞、1945年一條魚、1946年一個蛋、1947年一隻煤球、1948年4粒大米。

領到一堆法幣。 上海工人之間流傳一句順口溜:工資增加像蝸牛, 物價上漲像氣球。 買米的步伐走慢一點, 米價已經翻了一番。 這種情況下, 百姓的生活受到了災難性影響。

從車上擡下一麻袋一麻袋的法幣。

在上海, 1948年6月吃一塊大餅要3萬元, 甚至乞丐也不願收千元以下的法幣。

用麻袋裝的紙幣被擡進工廠, 爲工人發工資。 1948年4月, 低級職工的薪金在100-380萬元之間, 而照當時物價, 一天買兩斤玉米麵(每斤23000元), 一月就得138萬元。

錢多到口袋塞不下。 1948年反饑餓大遊行有一條聲明稱:“現在百物飛騰米珠薪桂之際, 每月所入甚微, 無法維持生活, 況家有老少數口難得一飽。 又值嚴冬季節, 身上無衣, 腹內無食, 勤務甚虞……”道出了百姓生活的實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