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鮮卑皇室和貴族有多少漢族血統?(下)


《北魏世系圖》

北魏帝王的漢血統的比例

北魏的前身是代國, 代國最後一代王拓跋什翼犍的母親王皇后是漢人。 北魏開國道武帝就有漢族血統,

暫時忽略不計, 算純鮮卑人。

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編著《兩晉南北朝史》他認為孝文帝元宏是馮太后與某漢族近臣的私生子, 是100%漢人, 許多專家認同這一看法, 下面暫時以正史為准。

1.道武帝拓跋珪0%漢血統 ======劉貴人(匈奴獨孤部)

2.明元帝拓拔嗣0%漢血統 ======杜貴妃(漢族)

3.太武帝拓拔燾50% (1/2)漢血統 ======賀夫人(鮮卑或漢, 暫算作鮮卑)

4.景穆帝拓拔晃25% (1/4)漢血統 ======鬱久閭氏(柔然人)

5.文成帝拓拔濬12.5% (1/8)漢血統 ======李貴人(漢族)

6.獻文帝拓拔弘56.25% (9/16)漢血統 ======李夫人(漢族) //潘氏(漢族)生彭城王元勰 //孟氏(漢族)生廣陵王元羽

7.孝文帝元宏78.125% (25/32)漢血統 ====== 高夫人(漢族)又生廣平王元懷 //袁氏(漢族)生京兆王元愉

8.宣武帝元恪89.0625% (57/64)漢血統====== 胡皇后(漢族)

9.孝明帝元詡94.53125% (121/128)漢血統

粗略統計漢族妻子生出的宗室王有30多人.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鮮卑皇室和貴族漢血統比例達到90%左右, 再加上文化上的全盤漢化, 北魏已經是漢家王朝了。

這種局面與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有極大的關係, 下面T按照時間先後談一談。

在政治及經濟方面

孝文帝於太和八年(484年), 仿效漢人的班祿制, 官員定時發薪。 以前北魏的官吏都沒有俸祿, 竟然可以掠奪民間財物, 貪污腐敗盛行, 且被朝廷認為合法, 老百姓苦不堪言。

孝文帝於太和九年(485年), 制定“均田制”, 按一定的標準, 將國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按人口授田, 平均土地和牲畜, 推行“均田制”使北魏政權由遊牧政權逐漸轉為農業政權。

孝文帝於太和十年(486年), 制定“三長制”, 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 以五家一鄰, 五鄰一裡, 五裡一黨。 “三長制”健全了地方基層政權, 方便收稅, 抑制地方豪強隱藏戶口。

西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到西元495年, 孝文帝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改善經濟條件, 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漢文化積澱深厚的河南洛陽。

實行漢文化與移風易俗

尊孔子

《北史· 魏本紀第三》記載:“十三年……立孔子廟于京師。 ”

"十九年……幸魯城。 親祠孔子廟……又詔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聖侯"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西元489年)孝文帝下令修建孔廟祭孔。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到曲阜親自祭祀孔子, 封孔子後裔崇聖侯。

易胡服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西元494年)下詔, 禁止人民穿胡服, 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族人一律改穿漢人服裝。 孝文帝以身作則穿戴漢族冠服, 並在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

T覺得這服裝在古代可是家庭重要資產之一, 當時置辦一身普通漢服和如今買名牌衣服的銀子壓力是相同的,

裘皮和絲綢則更是價格高昂, 裁縫們可發財了。

講漢語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十有九年……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 若有違者, 免所居官。 ”

《魏書 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 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下詔,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俗之語”。令官員上朝時要講漢話,30歲以上的官員習慣講鮮卑話較久,允許暫時講鮮卑話,30歲以下朝廷官員明知故犯不講漢語的要降職。

T覺得講漢話學漢語且放棄鮮卑話是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

改籍貫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十有九年……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下詔,遷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葬于河南,不得回到北方,於是南遷的鮮卑人都成了“河南洛陽人”。這樣可斷絕鮮卑人故土之戀,使鮮卑人中原化。

改漢姓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為元氏。”

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西元496年),拓跋宏將鮮卑族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自己改名元宏。

自代郡來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資治通鑒》)

通婚姻

《魏書·卷二十一上·列傳第九上》:

詔曰:“夫婚姻之義,曩葉攸崇,求賢擇偶,綿代斯慎,故剛柔著于易經,鵲巢載於詩典,所以重夫婦之道,美屍鳩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後昆者也。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必敬慎重正而後親之。夫婦即親,然後父子君臣、禮義忠孝,於斯備矣。太祖龍飛九五,始稽遠則,而撥亂創業,日昃不暇。至於諸王聘合之儀,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賢淑,或乖好逑。自茲以後,其風漸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兩,擬匹卑濫,舅氏輕微,違典滯俗,深用為歎。以皇子茂年,宜簡令正,前者所納,可為妾媵。將以此年為六弟聘室。長弟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幹可聘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

孝文帝鼓勵甚至強迫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自已取盧崔鄭王及隴西李氏女入宮。

孝文帝的六個皇弟王爺本來都有妻室,孝文帝要他們把前娶妻室降為側室,重新再娉娶漢世家大族女兒為妃。並指定咸陽王元禧聘隴西李輔女、河南王元幹聘代郡穆明安女、廣陵王元羽聘滎陽鄭平城女、潁川王元雍聘范陽盧神寶女、始平王元勰聘隴西李沖女、北海王元詳聘滎陽鄭懿女。

這種對宗室諸王正妃選娶漢家女的指定,影響著以後諸位皇帝和王公侯子[注1]這些貴族們的血統。縱觀古今,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人瞠目結舌。T認同呂思勉先生和中外許多專家的看法,孝文帝元宏是馮太后(漢)與某漢族近臣的私生子,是100%漢人。孝文帝本人也大概自認為是漢人吧,不然事情怎麼做得這麼絕。滿清雖然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但也沒有強迫漢人改滿姓講滿語。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T以為這是一場大規模運動,一場深刻的變革,對鮮卑保守舊勢力來講是一場不流血的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北魏孝文帝在武功方面雖不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在文治上,在保護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加強各民族團結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一位值得歌頌的大帝。

北魏從裡子到面子都徹底漢化了。

列寧說:“ 民族差別就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還要保持很久很久。”[注2]

有那麼困難?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在1500年前就解決了漢與鮮卑的民族差別問題。

解決差別用了多久?頂多35年。

至於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效果,咱們還是來看看當時北魏的敵人南朝戰神陳慶之怎麼說。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記載:

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北魏永安二年(西元529年)曾攻取洛陽的南朝戰神陳慶之從洛陽回來後特別尊重北方人,說:“我開始認為大江以北都是戎狄的故鄉面貌,到了洛陽才知道衣冠人物盡在中原,江東也比不上,怎麼能輕視北人?”

從西元494年開始易胡服到西元529年,僅35年後,陳慶之發出了肺腑之言,十分感歎洛陽全是中原漢家面貌。陳慶之有如此驚人的戰績,原因之一可能是北軍戰意不足不想漢人打漢人吧。當時北魏已是全面漢化王朝了。

北齊和北周T再簡要說明一下:

北齊(550年—577年)鮮卑化漢人建立的王朝,歷時20多年。

北周(557年—581年)鮮卑宇文部建立的王朝,歷時20多年。

北周最後一個皇帝靜帝宇文闡(原名宇文衍),父親宣帝宇文贇,祖父武帝宇文邕。母親朱滿月(漢族),祖母李娥姿(漢族),有81.25%(13/16)漢族血統,這是假設前面皇帝的鮮卑母親是100%鮮卑血統來計算的,由於北魏後期鮮卑血統漢化,宇文衍實際可能有九成以上漢族血統。

北齊幼主髙恒,父親後主髙緯,祖父武成帝髙湛。母親穆黃花(父宋欽道,漢族),祖母胡皇后(父安定郡人胡延之,漢族),有八成以上漢族血統,這是假設前面皇帝的鮮卑母親是100%鮮卑血統來計算的,由於北魏後期鮮卑血統漢化,幼主髙恒實際可能有九成以上漢族血統。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上來看,還是從血統上來看,不用等到隋朝、唐朝,早在北魏時期,大部分鮮卑人已經變得與漢人相差無幾,只有少部分鮮卑人還遺留個空頭的鮮卑姓氏符號。所以,無論是文化上還是血統上,北魏政權是漢人王朝。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到隋唐之時,鮮卑皇室與貴族只有一成左右鮮卑血統,純種的鮮卑族已經很少,即使鮮卑人有意專門找鮮卑人成親,1/8鮮卑血統和1/8鮮卑血統生出的還是1/8鮮卑血統,漢化局勢已經不可逆轉。

這樣我們就可以對隋唐皇室裡那一點兒少得可憐的鮮卑血統作出比較客觀的判斷。

有些人喜歡籠統模糊的談胡漢混血,胡漢混血貌似胡漢血統一半對一半漢五胡五,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漢九胡一。於是,鮮卑消失了,契丹不見了,黨項沒影了。。。但漢族依然傲立於神州。

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和糊裡糊塗的人過分強調隋唐皇室的胡人血統,母親是胡人,就故意或想當然認為是100%純胡人,豈有此理?

我們走路不能只顧低頭看腳下,也要抬頭看看前面方向,不要求你看到黃帝那麼遠,看到北魏總可以吧。

生出唐朝皇帝的漢化胡女一共就三位:獨孤氏(至少50%漢血統)竇氏(有漢血統)和長孫氏(有漢血統),這三位文化上已漢化且均有漢血統,由於竇氏和長孫氏具體漢血統比例不詳,即使按100%純胡人計算,漢人血統最低的髙宗李治其漢人血統也在一半以上,而實際髙宗李治漢人血統應在九成以上。最重要的是,隋唐是漢文化傳統王朝,民族自我認同也是漢族。

民族不是種族,民族是偏重文化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單純的遺傳概念。

T以為民族屬性的判斷是以文化傳統、民族自我認同、血統等多個角度來判定的。民族界定最重要的是文化傳統,然後是民族認同,最後才是血統。

對於特別看重血統的人,希望不要想當然。按照某些人的理論,隋室和唐室漢女嫁突厥,吐谷渾,吐蕃,奚,契丹,南詔等君主20多人,皇子6人,這些都是漢政權了。

有人講胡人有狼性,T不以為然,提出個野貓家貓論:胡人好比野貓,漢人好比家貓,野貓進了家後就漸變成家貓。不管家貓野貓,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就是好貓!

講了三集,重要的事情要重申,T再次強調,無論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基於現實的考慮,漢族保持人口的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注1]“王公侯子”《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十九 官氏志》載:“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

[注2]見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

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下詔,以漢語為“正音”,稱鮮卑語為“北俗之語”。令官員上朝時要講漢話,30歲以上的官員習慣講鮮卑話較久,允許暫時講鮮卑話,30歲以下朝廷官員明知故犯不講漢語的要降職。

T覺得講漢話學漢語且放棄鮮卑話是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

改籍貫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十有九年……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下詔,遷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葬于河南,不得回到北方,於是南遷的鮮卑人都成了“河南洛陽人”。這樣可斷絕鮮卑人故土之戀,使鮮卑人中原化。

改漢姓

《魏書卷七下 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雲:“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為元氏。”

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西元496年),拓跋宏將鮮卑族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自己改名元宏。

自代郡來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資治通鑒》)

通婚姻

《魏書·卷二十一上·列傳第九上》:

詔曰:“夫婚姻之義,曩葉攸崇,求賢擇偶,綿代斯慎,故剛柔著于易經,鵲巢載於詩典,所以重夫婦之道,美屍鳩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後昆者也。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必敬慎重正而後親之。夫婦即親,然後父子君臣、禮義忠孝,於斯備矣。太祖龍飛九五,始稽遠則,而撥亂創業,日昃不暇。至於諸王聘合之儀,宗室婚姻之戒,或得賢淑,或乖好逑。自茲以後,其風漸缺,皆人乏窈窕,族非百兩,擬匹卑濫,舅氏輕微,違典滯俗,深用為歎。以皇子茂年,宜簡令正,前者所納,可為妾媵。將以此年為六弟聘室。長弟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幹可聘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

孝文帝鼓勵甚至強迫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自已取盧崔鄭王及隴西李氏女入宮。

孝文帝的六個皇弟王爺本來都有妻室,孝文帝要他們把前娶妻室降為側室,重新再娉娶漢世家大族女兒為妃。並指定咸陽王元禧聘隴西李輔女、河南王元幹聘代郡穆明安女、廣陵王元羽聘滎陽鄭平城女、潁川王元雍聘范陽盧神寶女、始平王元勰聘隴西李沖女、北海王元詳聘滎陽鄭懿女。

這種對宗室諸王正妃選娶漢家女的指定,影響著以後諸位皇帝和王公侯子[注1]這些貴族們的血統。縱觀古今,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人瞠目結舌。T認同呂思勉先生和中外許多專家的看法,孝文帝元宏是馮太后(漢)與某漢族近臣的私生子,是100%漢人。孝文帝本人也大概自認為是漢人吧,不然事情怎麼做得這麼絕。滿清雖然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但也沒有強迫漢人改滿姓講滿語。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T以為這是一場大規模運動,一場深刻的變革,對鮮卑保守舊勢力來講是一場不流血的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北魏孝文帝在武功方面雖不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在文治上,在保護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加強各民族團結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一位值得歌頌的大帝。

北魏從裡子到面子都徹底漢化了。

列寧說:“ 民族差別就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還要保持很久很久。”[注2]

有那麼困難?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在1500年前就解決了漢與鮮卑的民族差別問題。

解決差別用了多久?頂多35年。

至於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效果,咱們還是來看看當時北魏的敵人南朝戰神陳慶之怎麼說。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記載:

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北魏永安二年(西元529年)曾攻取洛陽的南朝戰神陳慶之從洛陽回來後特別尊重北方人,說:“我開始認為大江以北都是戎狄的故鄉面貌,到了洛陽才知道衣冠人物盡在中原,江東也比不上,怎麼能輕視北人?”

從西元494年開始易胡服到西元529年,僅35年後,陳慶之發出了肺腑之言,十分感歎洛陽全是中原漢家面貌。陳慶之有如此驚人的戰績,原因之一可能是北軍戰意不足不想漢人打漢人吧。當時北魏已是全面漢化王朝了。

北齊和北周T再簡要說明一下:

北齊(550年—577年)鮮卑化漢人建立的王朝,歷時20多年。

北周(557年—581年)鮮卑宇文部建立的王朝,歷時20多年。

北周最後一個皇帝靜帝宇文闡(原名宇文衍),父親宣帝宇文贇,祖父武帝宇文邕。母親朱滿月(漢族),祖母李娥姿(漢族),有81.25%(13/16)漢族血統,這是假設前面皇帝的鮮卑母親是100%鮮卑血統來計算的,由於北魏後期鮮卑血統漢化,宇文衍實際可能有九成以上漢族血統。

北齊幼主髙恒,父親後主髙緯,祖父武成帝髙湛。母親穆黃花(父宋欽道,漢族),祖母胡皇后(父安定郡人胡延之,漢族),有八成以上漢族血統,這是假設前面皇帝的鮮卑母親是100%鮮卑血統來計算的,由於北魏後期鮮卑血統漢化,幼主髙恒實際可能有九成以上漢族血統。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上來看,還是從血統上來看,不用等到隋朝、唐朝,早在北魏時期,大部分鮮卑人已經變得與漢人相差無幾,只有少部分鮮卑人還遺留個空頭的鮮卑姓氏符號。所以,無論是文化上還是血統上,北魏政權是漢人王朝。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到隋唐之時,鮮卑皇室與貴族只有一成左右鮮卑血統,純種的鮮卑族已經很少,即使鮮卑人有意專門找鮮卑人成親,1/8鮮卑血統和1/8鮮卑血統生出的還是1/8鮮卑血統,漢化局勢已經不可逆轉。

這樣我們就可以對隋唐皇室裡那一點兒少得可憐的鮮卑血統作出比較客觀的判斷。

有些人喜歡籠統模糊的談胡漢混血,胡漢混血貌似胡漢血統一半對一半漢五胡五,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漢九胡一。於是,鮮卑消失了,契丹不見了,黨項沒影了。。。但漢族依然傲立於神州。

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和糊裡糊塗的人過分強調隋唐皇室的胡人血統,母親是胡人,就故意或想當然認為是100%純胡人,豈有此理?

我們走路不能只顧低頭看腳下,也要抬頭看看前面方向,不要求你看到黃帝那麼遠,看到北魏總可以吧。

生出唐朝皇帝的漢化胡女一共就三位:獨孤氏(至少50%漢血統)竇氏(有漢血統)和長孫氏(有漢血統),這三位文化上已漢化且均有漢血統,由於竇氏和長孫氏具體漢血統比例不詳,即使按100%純胡人計算,漢人血統最低的髙宗李治其漢人血統也在一半以上,而實際髙宗李治漢人血統應在九成以上。最重要的是,隋唐是漢文化傳統王朝,民族自我認同也是漢族。

民族不是種族,民族是偏重文化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單純的遺傳概念。

T以為民族屬性的判斷是以文化傳統、民族自我認同、血統等多個角度來判定的。民族界定最重要的是文化傳統,然後是民族認同,最後才是血統。

對於特別看重血統的人,希望不要想當然。按照某些人的理論,隋室和唐室漢女嫁突厥,吐谷渾,吐蕃,奚,契丹,南詔等君主20多人,皇子6人,這些都是漢政權了。

有人講胡人有狼性,T不以為然,提出個野貓家貓論:胡人好比野貓,漢人好比家貓,野貓進了家後就漸變成家貓。不管家貓野貓,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就是好貓!

講了三集,重要的事情要重申,T再次強調,無論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基於現實的考慮,漢族保持人口的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注1]“王公侯子”《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十九 官氏志》載:“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

[注2]見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