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禹的傳說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共祖之一, 自古以來, 大禹的傳說不但在漢族地區流傳甚廣, 也一直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 大禹所在的古羌部族, 被帝堯徵召治水, 大禹接替治水失敗的父親鯀後, 歷時十三年, 最終完成治水大業。 自此以後, 中原地區成為適合農耕的沃土, 華夏文明從此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

在羌族民間流傳的“禹的傳說”歷史悠久, 以“民間文學”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 大禹出生在西羌, 治水始於岷江, “岷山導江”既是傳說, 也是歷史。 故事由六個部分組成:石紐投胎,

出世不凡, 塗山聯姻, 背嶺導江, 化豬拱山, 功德永垂。 “禹的傳說”歌頌和讚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長, 以及治水建功的成就。

如今在進入汶川縣綿虒的213國道路口, 一尊高達16米、重30噸的大禹像巍然挺立于群山和岷江之間, 作為汶川縣的文化地標之一, 這裡的大禹文化旅遊區已成為宣傳和弘揚大禹治水精神, 傳承羌族民間文化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莫然/文 餘耀明/圖

故事

千百年來, 關於大禹的傳說一直在民間口頭流傳, 雖版本各異, 但都反映出羌族人民對於遠祖大禹的崇拜歌頌之情。 汶川縣境內的大禹傳說流傳地主要分佈在岷江河谷的威州鎮、龍溪鄉、雁門鄉、克枯鄉、綿虒鎮等地。 從大禹帶著天意出生、立志為民治水、戀愛成婚、夫妻治水、背嶺導江、萬事敬仰等方面, 積極歌頌和讚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長以及治水建功的成就, 讓後人受到鼓舞和教益。 此外, 在北川縣、理縣通化鎮、什邡市等羌族聚居區, 也有不少關於大禹傳說的故事, 情節大同小異。 這些傳說看似有些神話色彩,

但卻反映出羌族人民對大禹的民間記憶。

先秦時期, 禹生石紐作為四川岷江上游羌人的神話傳說, 已在多種漢文典籍上有所記載。 到了漢代, 正統的文獻多說“禹生西羌”或“禹興西羌”, 並在當時的碑銘中有這樣的記載。 揚雄《蜀王本紀》根據歷史傳說雲:“禹本汶川郡廣柔縣人也, 生於石紐。 ”並經司馬遷寫入《史記》, 從而成為大禹誕生地最重要的文獻依據。 也就是說, 關於大禹出生地最早的漢文獻版本也來源於古羌人的歷史傳說。

大致在兩漢時期, 漢羌關於大禹的傳說開始走向融合, 但依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點。 也許是受“禹生廣柔石紐”的影響, 在現今的羌族地區多有大禹傳說中的地方如汶川縣綿池鎮、理縣通化鎮、什邡市就聯坪等地都有“石紐山”、“禹穴”這些古跡的存在。

那時的廣柔縣地域很廣, 幾乎包括了現在上述各地, 這一帶過去是羌人聚居區, 羌人崇拜大禹, 他的傳說和遺跡就自然遍佈於此了。

同時, 北川縣的禹裡鄉也被多數專家認定為大禹誕生地。 從唐代開始, 由於受漢文化影響, 羌人對大禹的原始崇拜逐漸演變成建廟祭祀。 當地人認為農曆六月初六是大禹誕辰, 遂於每年這天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 歷時千年不絕, 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民協根據這裡有關大禹的傳說遺跡與祭奠儀式, 將北川命名為“大禹文化之鄉”。 北川的“大禹祭祀習俗”同樣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汶川關於大禹的傳說更多,

留下的遺址也更為集中, 而且盛傳二牛抬杠的耕田方法、用羌活魚(大涼疣螈)治療風濕等都是大禹流傳下來的, 修建房屋的一種工具叫禹夾板, 據說也是大禹發明的, 命名則直接跟大禹有關了。 這些傳說固然有後世的牽強附會, 但大禹生於這片高原的某地, 卻是自先秦以來就被確立的主流觀點。

誕生

關於大禹的出生,在羌族各地的傳說中有三個版本,內容各異。流傳在羌族中的大禹傳說都講到大禹是羌族天神木比塔派來的治水英雄。如“石紐投胎”傳說中講到大禹是天上的神龍,他投胎那天,他的母親看見蔚藍的天空飄著如羊角花一樣的彩雲,當彩雲飄到石紐山上空時,突然從雲中掉下一塊雪白的大石頭,就在白石頭觸地的一瞬間,大禹的母親感到肚子裡被什麼東西攪動了一下,就懷孕並後來生下了大禹。

“ 兒坪出世”講的是大禹的母親到清泗溝(北川境內)去尋食,覺得肚子痛,便靠在崖邊休息,但是肚子一直痛了三天三夜,她的痛苦呻吟驚動了女神俄司巴西,慈善的女神見她很可憐,於是用神刀剖開她的肚子,生下了大禹。後來,大禹母親休息的地方人們叫“ 兒坪”,意思是生兒的地方,現在祈求生兒子的婦女們都愛到 兒坪坐一坐。

“石紐出世”這個傳說講天神手下的火神和水神打架,水神輸了,被貶到人間,撒氣發大水,淹沒了田地、寨房和牛羊,給百姓帶來災難,於是天神派了一個治水英雄下凡,某天夜裡,一位羌家婦女生下了懷胎十年的兒子(即大禹),母親把兒子放進金鑼岩邊一個水池中洗,把一塘水都洗紅了(傳說後來那塘水每到八月十五晚上看上去便是紅的);大禹被水一驚,哇哇大哭起來,驚動了天神木比塔,後者為大禹下了三天三夜的金雨,這些金雨落到地上變成了現在人們所說的銅這種物質。至今,汶川縣境內仍然保存著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刳兒坪、塗禹山、禹王宮、禹王廟、洗兒池、禹跡石紋、禹碑嶺、聖母塔”等眾多遺跡。

北川的禹裡羌族鄉的清泗溝,兩山峽峙,一條溪水流過此地,入清泗溝八裡就是九龍山禹穴。清泗溝的大禹遺跡有血石、洗兒池、禹床、禹母池、大禹采藥山、望崇山,還有石紐山下的岣嶁碑摩崖刻石等,羌人稱為“禹穴溝”。據說血石的石皮如血染,以滾水洗之有腥氣,取血石煎水可治難產。而所謂洗兒池是一小池,池水一年四季呈金赤色,相傳禹母生禹後用池水給兒子洗澡。

岷江上游理縣雜谷腦河南岸有座禹王山,傳說大禹治水時曾走過那裡,大禹因疲憊而躺在山坡上休息,頭上戴的帽子變成了長長的北坡,身體上長出了茂密的森林,漸漸變成了一座山。在汶川還流行這樣的民間傳說,因這裡是大禹的出生地,百里之內人不敢居,否則招禍。

而在北川,自古以來,人們即視石紐山為神聖之地。漢代時,石紐一帶就是以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管轄的地方,方圓百里之內不得人居並放牧,被視為神聖之地。甚至傳說犯罪之人潛入此地朝廷不得入內追捕,三年後可獲赦免。由於汶川、北川一帶自古都是地震多發帶,古羌人流傳下來的禁忌,撇開神話色彩,其實對古羌人選擇居住地有很現實的意義。

治水

當時中原地帶洪水氾濫,人民流離失所。帝堯為消除水患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將治水的任務委派給大禹的父親鯀,封為“崇伯”。鯀採用“堵”的辦法,治水九年無功。帝舜繼位後,鯀被革職處死。大禹是鯀的兒子,帝舜任命他為“夏伯”繼續治水。面對滔滔洪水,他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

治理江河水患必須從源頭開始,因此大禹數次前往江河源頭,在岷江流域不斷出現。傳說中大禹治水是從岷江開始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從此有了岷江和沱江,減輕了下游特別是成都平原的水患。

大禹接受治水任務後,認為只有找到水流的路線圖才能治水成功,有老者告訴他要到石紐山對面的塗山上,才能看到水流的方向。大禹翻山越嶺,到了塗山頂,似乎並沒有看到水流的方向,卻看到一個吹著羌笛的美麗的羌家女子,她眼睛像星星,臉色像桃花,身穿長衫,頭頂花帕,她旁邊的一塊石頭上放著一張羊皮圖。羌家女子看見大禹,告訴他那張羊皮圖是塗山祖傳的三江九水的地圖,送給他助他治水。大禹十分感激,兩人情投意合並結成了夫婦。

大禹搞清了三江九水的流向後,認為只有疏通水路才能把洪水導入大海。他沿江而上,尋查是哪些大山擋住了水的出路,塗山氏用五彩金線在他的鞋幫上繡上了兩朵彩雲,讓大禹行步如飛,這就是現在羌人穿的“云云鞋”。

傳說鯀為舜所殺後化為神靈黃龍,住在弓杠嶺下,暗中庇佑自己的獨子,促成其治水成功。它讓大禹騎在它身上並查清了水路,大禹不知黃龍是自己父親的化身,為感激其幫助,求天神木比塔封黃龍為神。黃龍不願受封,藏在大山腳下,後人則修了黃龍寺為紀念。。

大禹查清水路後決心移開幾座阻擋水流向大海的大山,岷江水流到廣柔這個地方時,被一座高大的山嶺擋住了去路,在七八月份雨水多時,幾百條山溝的水都流入岷江,岷江水卻被大山堵住流不出去,於是暴發洪水;而大山後面的平原卻因為水量不夠而發生旱災。於是,傳說大禹甩開膀子,登起八字腳,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把擋住水路的大山背了起來,摔到一邊去,這座山后來就叫“禹背嶺”。

傳說大禹治水期間,古茂州(現茂縣)的大山裡有一條烏龍,經常在發洪災時出來禍害當地百姓。它的尾巴一甩能推平幾座山,口一張能吞食千百牛羊,茂州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在洪澇來之前,給它獻上牛群羊群。也是大禹,從天神那裡借來九釘神耙,同烏龍大戰,妻子塗山氏親自擂響岷江邊上的一面石鼓,為大禹助威,最終大禹戰勝了烏龍。大禹用釘耙釘住烏龍,釘耙化作了九頂山峰,使烏龍永世不能出來作孽。如今,茂縣擂鼓鎮據說就是當年塗山氏擂石鼓的地方。距汶川綿虒鎮15公里的羊龍山腰,還有一個村落叫禹碑嶺,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樹包裹,相傳那裡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

傳說塗山氏在大禹治水過程中勞苦功高,從獻羊皮圖、做云云鞋到擂鼓助戰,但為治水東奔西跑的大禹,卻在九年中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祈求天神把自己變成了一頭神豬,去幫助大禹開山導水。她每天黑夜悄悄來到大山下,用嘴拱山,給江水開路,天亮前變成人回到塗山。大禹發現擋水的大山被推平了許多,岩石上還有豬毛和血跡,於是晚上來到江邊觀看。只見擋住水路的那座大山正漸漸垮下去,水通過山口向東流去,大禹看到是一隻如小山包一樣的豬正用力拱山。他上前致謝,塗山氏見大禹來了要逃走,被大禹一把拉住,現出了原形。見大禹識破了自己,塗山氏覺得自己化成豬的樣子太醜,於是又變回神豬沿江向西跑去,一口氣跑到古西涼國去了。

大禹治水從岷江開始,以後又治理黃河流域,歷時十三年,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民間流傳的大禹傳說內容十分豐富,不但是羌族、也是整個華夏民族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古的華夏大地遠不如今天這樣宜居,正是經過一代一代先民們治山治水,方使華夏大地成為農耕文明誕生的一塊寶地。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屬於神話傳說,但其實它是文字發明前,我國先民從狩獵遊牧文明發展到後來的農耕文明的一種集體記憶的體現。大禹的傳說流傳至今,傳遞著一個重要而可貴的資訊,那就是大禹為民謀利、戰天鬥地的開拓進取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

誕生

關於大禹的出生,在羌族各地的傳說中有三個版本,內容各異。流傳在羌族中的大禹傳說都講到大禹是羌族天神木比塔派來的治水英雄。如“石紐投胎”傳說中講到大禹是天上的神龍,他投胎那天,他的母親看見蔚藍的天空飄著如羊角花一樣的彩雲,當彩雲飄到石紐山上空時,突然從雲中掉下一塊雪白的大石頭,就在白石頭觸地的一瞬間,大禹的母親感到肚子裡被什麼東西攪動了一下,就懷孕並後來生下了大禹。

“ 兒坪出世”講的是大禹的母親到清泗溝(北川境內)去尋食,覺得肚子痛,便靠在崖邊休息,但是肚子一直痛了三天三夜,她的痛苦呻吟驚動了女神俄司巴西,慈善的女神見她很可憐,於是用神刀剖開她的肚子,生下了大禹。後來,大禹母親休息的地方人們叫“ 兒坪”,意思是生兒的地方,現在祈求生兒子的婦女們都愛到 兒坪坐一坐。

“石紐出世”這個傳說講天神手下的火神和水神打架,水神輸了,被貶到人間,撒氣發大水,淹沒了田地、寨房和牛羊,給百姓帶來災難,於是天神派了一個治水英雄下凡,某天夜裡,一位羌家婦女生下了懷胎十年的兒子(即大禹),母親把兒子放進金鑼岩邊一個水池中洗,把一塘水都洗紅了(傳說後來那塘水每到八月十五晚上看上去便是紅的);大禹被水一驚,哇哇大哭起來,驚動了天神木比塔,後者為大禹下了三天三夜的金雨,這些金雨落到地上變成了現在人們所說的銅這種物質。至今,汶川縣境內仍然保存著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刳兒坪、塗禹山、禹王宮、禹王廟、洗兒池、禹跡石紋、禹碑嶺、聖母塔”等眾多遺跡。

北川的禹裡羌族鄉的清泗溝,兩山峽峙,一條溪水流過此地,入清泗溝八裡就是九龍山禹穴。清泗溝的大禹遺跡有血石、洗兒池、禹床、禹母池、大禹采藥山、望崇山,還有石紐山下的岣嶁碑摩崖刻石等,羌人稱為“禹穴溝”。據說血石的石皮如血染,以滾水洗之有腥氣,取血石煎水可治難產。而所謂洗兒池是一小池,池水一年四季呈金赤色,相傳禹母生禹後用池水給兒子洗澡。

岷江上游理縣雜谷腦河南岸有座禹王山,傳說大禹治水時曾走過那裡,大禹因疲憊而躺在山坡上休息,頭上戴的帽子變成了長長的北坡,身體上長出了茂密的森林,漸漸變成了一座山。在汶川還流行這樣的民間傳說,因這裡是大禹的出生地,百里之內人不敢居,否則招禍。

而在北川,自古以來,人們即視石紐山為神聖之地。漢代時,石紐一帶就是以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管轄的地方,方圓百里之內不得人居並放牧,被視為神聖之地。甚至傳說犯罪之人潛入此地朝廷不得入內追捕,三年後可獲赦免。由於汶川、北川一帶自古都是地震多發帶,古羌人流傳下來的禁忌,撇開神話色彩,其實對古羌人選擇居住地有很現實的意義。

治水

當時中原地帶洪水氾濫,人民流離失所。帝堯為消除水患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將治水的任務委派給大禹的父親鯀,封為“崇伯”。鯀採用“堵”的辦法,治水九年無功。帝舜繼位後,鯀被革職處死。大禹是鯀的兒子,帝舜任命他為“夏伯”繼續治水。面對滔滔洪水,他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

治理江河水患必須從源頭開始,因此大禹數次前往江河源頭,在岷江流域不斷出現。傳說中大禹治水是從岷江開始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從此有了岷江和沱江,減輕了下游特別是成都平原的水患。

大禹接受治水任務後,認為只有找到水流的路線圖才能治水成功,有老者告訴他要到石紐山對面的塗山上,才能看到水流的方向。大禹翻山越嶺,到了塗山頂,似乎並沒有看到水流的方向,卻看到一個吹著羌笛的美麗的羌家女子,她眼睛像星星,臉色像桃花,身穿長衫,頭頂花帕,她旁邊的一塊石頭上放著一張羊皮圖。羌家女子看見大禹,告訴他那張羊皮圖是塗山祖傳的三江九水的地圖,送給他助他治水。大禹十分感激,兩人情投意合並結成了夫婦。

大禹搞清了三江九水的流向後,認為只有疏通水路才能把洪水導入大海。他沿江而上,尋查是哪些大山擋住了水的出路,塗山氏用五彩金線在他的鞋幫上繡上了兩朵彩雲,讓大禹行步如飛,這就是現在羌人穿的“云云鞋”。

傳說鯀為舜所殺後化為神靈黃龍,住在弓杠嶺下,暗中庇佑自己的獨子,促成其治水成功。它讓大禹騎在它身上並查清了水路,大禹不知黃龍是自己父親的化身,為感激其幫助,求天神木比塔封黃龍為神。黃龍不願受封,藏在大山腳下,後人則修了黃龍寺為紀念。。

大禹查清水路後決心移開幾座阻擋水流向大海的大山,岷江水流到廣柔這個地方時,被一座高大的山嶺擋住了去路,在七八月份雨水多時,幾百條山溝的水都流入岷江,岷江水卻被大山堵住流不出去,於是暴發洪水;而大山後面的平原卻因為水量不夠而發生旱災。於是,傳說大禹甩開膀子,登起八字腳,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把擋住水路的大山背了起來,摔到一邊去,這座山后來就叫“禹背嶺”。

傳說大禹治水期間,古茂州(現茂縣)的大山裡有一條烏龍,經常在發洪災時出來禍害當地百姓。它的尾巴一甩能推平幾座山,口一張能吞食千百牛羊,茂州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在洪澇來之前,給它獻上牛群羊群。也是大禹,從天神那裡借來九釘神耙,同烏龍大戰,妻子塗山氏親自擂響岷江邊上的一面石鼓,為大禹助威,最終大禹戰勝了烏龍。大禹用釘耙釘住烏龍,釘耙化作了九頂山峰,使烏龍永世不能出來作孽。如今,茂縣擂鼓鎮據說就是當年塗山氏擂石鼓的地方。距汶川綿虒鎮15公里的羊龍山腰,還有一個村落叫禹碑嶺,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樹包裹,相傳那裡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

傳說塗山氏在大禹治水過程中勞苦功高,從獻羊皮圖、做云云鞋到擂鼓助戰,但為治水東奔西跑的大禹,卻在九年中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祈求天神把自己變成了一頭神豬,去幫助大禹開山導水。她每天黑夜悄悄來到大山下,用嘴拱山,給江水開路,天亮前變成人回到塗山。大禹發現擋水的大山被推平了許多,岩石上還有豬毛和血跡,於是晚上來到江邊觀看。只見擋住水路的那座大山正漸漸垮下去,水通過山口向東流去,大禹看到是一隻如小山包一樣的豬正用力拱山。他上前致謝,塗山氏見大禹來了要逃走,被大禹一把拉住,現出了原形。見大禹識破了自己,塗山氏覺得自己化成豬的樣子太醜,於是又變回神豬沿江向西跑去,一口氣跑到古西涼國去了。

大禹治水從岷江開始,以後又治理黃河流域,歷時十三年,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民間流傳的大禹傳說內容十分豐富,不但是羌族、也是整個華夏民族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古的華夏大地遠不如今天這樣宜居,正是經過一代一代先民們治山治水,方使華夏大地成為農耕文明誕生的一塊寶地。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屬於神話傳說,但其實它是文字發明前,我國先民從狩獵遊牧文明發展到後來的農耕文明的一種集體記憶的體現。大禹的傳說流傳至今,傳遞著一個重要而可貴的資訊,那就是大禹為民謀利、戰天鬥地的開拓進取精神,激勵著人們不斷前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