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讀書人就是一粒教育的種子

大定縣私立初級中學舊照

大方縣高店鄉白布河有一個幽靜嫻雅的小山村, 名叫小寨。

小寨三面依山, 一面傍水。 “水”, 就是款款向東流淌的烏江支流白布河。

白布河水常常清澈見底, 宛如一條玉帶從村前飄然而過。 岸邊是一片梯田, 水波盈盈。

小寨200米外便是《中華名勝大辭典》上有記載的古驛道:“千歲衢”。 “千歲衢”蜿蜒的古石階盤山而上, 一直伸向白雲深處。

在那“雲深不知處”的地方, 有一個寨子小地名叫“嘉寬岩頭”。 本文的主人公吳仲恭就誕生於這裡。

吳仲恭誕生的十九世紀90年代, 正是列強掀起瓜分在華勢力範圍狂潮的時代。 這場瓜分狂潮, 加深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 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防建設, 也喚起資產階級改良派“救亡圖存”的維新運動。

吳仲恭家是地主, 但他的父親很開明, 除在災年給佃戶免租外, 還經常接濟寨中的赤貧人家。 更重要的是,

他還把吳仲恭送到縣城的農林小學讀書, 接受剛剛開辦不久的新式教育。

民國五年, 吳仲恭考入天津南開中學, 跟周恩來總理成為校友(晚周總理三年進南開)。 民國八年, 吳仲恭也東渡扶桑留學, 先入東京宏文學院學日文, 繼而考入東京中央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系。 民國十二年吳仲恭學成歸國, 曾任北洋軍閥政府僉事(相當於科長, 但官階略高於現在的正科級。 魯迅曾在此前任過教育部僉事)。 後因看不慣北洋政府的黑暗政治辭職回鄉。

後來吳仲恭在照料病重老父的一年中, 幾次拒絕貴州省政府和大定縣政府委任的省政府諮議、縣教育局長等職。 待老父痊癒後, 一顆火熱報國心的吳仲恭再也不願呆在崇尚農耕生活的故里,

來到縣城, 聯絡了留日同學楊筱耿、符詩誠等, 創辦了大定縣私立初級中學。 這所學校就是今天的貴州省級示範性高中大方一中和畢節地區重點高中大方二中的共同前身。 學校是在經費非常拮据的情況下辦起來的, 所以吳仲恭們都沒有領取報酬。 不但如此, 連學校的辦公、業務等經費, 都是吳仲恭從老家白布河嘉寬岩頭用馬馱大米賣錢來解決, 直至三年後的民國十六年貴州省教育廳批准這所學校為縣立中學為止。

民國二十四年, 吳仲恭出任城區男小校長, 教育局未及時發放教師薪水, 教師生活困難, 部分教師面臨斷炊, 眼看正常的教學秩序無法維持下去。 吳仲恭為解燃眉之急, 又派人到白布河老家用馬馱來大米,

按教師家庭實際困難發放。 吳仲恭的義舉, 使學校得以堅持辦學, 沒有停一節課。 後來縣裡撥來經費補償吳仲恭, 吳仲恭又把這一大筆經費提供給老師們作為對老師們的資助。

據《大方縣誌》記載, 當時, 大方城區中小學每遇辦學經費困難就找吳仲恭想辦法, 吳仲恭傾盡家財也要慷慨相助。 吳仲恭一生中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的義舉, 至今在大方縣一直傳為佳話。

同為南開學子, 同是東渡扶桑留學。 周總理一生致力於偉大的變革, 致力於為億萬中國人民謀幸福。 吳仲恭因個人境遇的不同回鄉辦學, 甘做一顆教育的種子, 把自己種植在山鄉貧瘠的土地上並生根發芽、壯大, 為山鄉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這樣的人, 也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的。

巍巍嘉寬岩頭依然屹立在款款流淌的白布河畔, 每每矚目它, 總讓人想起吳仲恭這個銀髯飄飄的現代儒者。 先生雖然已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作古, 但他留在悠長的“千歲衢”古驛道上的奮鬥者的足印, 至今尚未磨滅。

(楊鎮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