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孫出身,為畫賣李蓮英豪宅,一生傳奇,晚年竟如此落魄

文 : 晶晶

他是馬未都最推崇的收藏家, 是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談起來潸然淚下的男人。 故宮半數頂級字畫為他所捐贈, 但他的一生,

卻比所捐文物更為傳奇;他的為人, 更比國寶珍貴。 他的名字, 要麼不知道, 只要知道了, 便終生難忘。

1

1898年3月14日, 項城富豪大族張家傳出一聲啼哭, 一個男嬰呱呱墜地。

父親喜上眉梢, 給他起名張伯駒。

顯赫的家世, 張家的家學淵源、人文積澱, 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 這位“末代王孫”註定將有不凡的一生。

▲張伯駒

他的父親張錦芳和伯父張鎮芳皆位高權重, 並且與袁世凱家族淵源頗深, 仕途上平步青雲。

尤其是伯父張鎮芳, 活躍於政界、軍界、財界, 掙得家財萬貫, 富甲一方, 但唯一遺憾是兩個子女先後夭折, 眼看年過四十生子無望, 令他十分苦惱。

那時, 大家族有“過繼”的傳統, 即若本人膝下無子, 兄弟中兒子多的應該過繼給他一個, 為他養老送終、傳宗接代, 同時繼承家業。

因此, 張伯駒在6歲時, 就被過繼給了張鎮芳。

當他用濃濃的河南腔改叫伯父伯母“爹娘”時, 張鎮芳夫婦喜上心頭, 往後更是對這個文靜乖巧的孩子寵愛有加。

那時, 科舉考試剛剛廢除, 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張鎮芳雖大力捐款興辦新學, 但對於自己的兒子, 還是沿用舊式私塾, 請來名師教導。

張伯駒聰慧異常, 剛剛9歲已能寫詩, 一部《古文觀止》倒背如流, 一時贏得“神童”之譽。

張鎮芳見他如此聰明伶俐, 意欲讓其早日承襲父業。

於是, 張伯駒17歲那年, 在父親的安排下, 被破格編入混成模範團的騎科, 進入他“寶馬金鞭, 雕冠劍佩, 年少英姿, 意氣豪橫”的軍界時期。

畢業後, 他先後在曹琨、吳佩孚、張作霖部下任提調。 21歲時, 任安徽蚌埠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

▲張伯駒

張伯駒終究是看不慣軍界中的爾虞我詐, 不顧父母的反對退出軍界。

雖然他對“毛票換大洋”的生意也沒興趣, 但是父親的家業是要有人繼承的, 最終妥協進入父親的鹽業銀行任職。

作為鹽業銀行的董事、稽核、老闆, 卻完全是個甩手掌櫃, 只有讀書能讓他快樂。 古人的著作, 給了他一方天地, 使他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 他20多歲時便已讀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鑒》, 他可以從頭講到尾, 如數家珍;唐詩宋詞,

更是脫口而出。

▲民國四公子

因他詩詞歌賦, 無所不曉, 琴棋書畫, 無一不精, “面龐白皙, 身材頎長, 舉手投足間, 不沾一絲一毫的煙火氣”, 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

2

1927年, 是他一生中的一個轉捩點。

張伯駒的鹽業銀行在北京的西河沿路, 緊鄰琉璃廠。

琉璃廠形成於乾隆年間,當時名落孫山的書生,回鄉前便把帶來的書籍、墨硯等拿這來賣;民國前後,敗了家的貴族子孫們也把家中的收藏拿這出售換錢。漸漸的,這裡就成了當時的收購和買賣傳統文化作品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古玩城。

那年,張伯駒偶然路過琉璃廠,看到一塊“叢碧山房”匾額,文化底蘊深厚的張伯駒一眼便看出這是出自康熙皇帝御筆的真品,當即買下,如獲至寶,並從此以“叢碧”為號。

▲張伯駒

也是這次“偶然”,張伯駒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收藏,他的一生,便與書畫有了不解之緣。

由“叢碧山房”匾額到《平復帖》,他從“酷愛收藏不惜重金買字畫的公子哥”,變成了“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的收藏家”。

《平復帖》是三國名將陸遜之孫、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所寫的一封信劄。此帖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要早,是我國現有存世最早的書法真跡,歷代都奉為至寶。

當得知《平復帖》下落時,張伯駒再也坐不住,當初傾盡全力也未能阻止《照夜白圖》流往國外時,他痛心疾首,這次再不能讓《平復帖》重蹈覆轍。

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如願買下《平復帖》的張伯駒欣喜若狂,將自己的寓所改名“平復堂”,以紀念此臻寶未被轉手賣於國外。

後來在抗戰期間,張伯駒為安全計,將《平復帖》藏在棉被之中,雖顛沛流離,幾經劫難,但《平復帖》卻是安然無恙。

此後,為了讓更多古字畫留在國內,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與財力,不惜賣掉家產,甚至負債。

為購“天下第一畫卷”《遊春圖》,他變賣居住的宅院——李蓮英舊墅。

▲《遊春圖》

《遊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堪稱鎮國之寶。張伯駒對《遊春圖》愛不釋手,更因留住這件國寶後欣喜萬分,他為自己起的別號“游春主人”。

《張好好詩》是大詩人杜牧留存於世的唯一墨蹟,張伯駒最終有幸得到,從此自號“好好先生”。

生於王侯官宦之家,張伯駒天生就有一種貴族之質,逢國家糜難之時,又自視匹夫有責,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上陽臺帖》

李白的《上陽臺帖》,范仲淹《道服贊》,黃庭堅草書《諸上座》……這些古人墨寶,皆因張伯駒一人之力,得以留存在國內,供後人研究拜讀……

3

20世紀40年代初的中國大地,風雨飄搖,被黎明前的沉沉夜靄包圍著。

為了保存珍貴的國寶,張伯駒一家常避險地而居,然而不幸還是發生了。

1941年,初春的一個早晨,他在上海乘車上班時,突然遭日本人綁架,索價300萬元偽幣。

此時的他,早已為收藏書畫囊空如洗。他深知日本綁匪的真實意圖是為了敲詐他的那些收藏,悄悄關照妻子,寧可自己葬身魔窟,也堅決不許變賣字畫為他贖身。

八個月後,綁匪終做出妥協。

張伯駒的妻子最終用40根金條,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張伯駒,而字畫一張未動。

1956年,為回應國家建設政策,張伯駒做了個重大決定,他要將那些用性命換來的藏品捐給國家。

他和妻子撿出藏品中的幾件極品,一字攤開,並肩而立,最後一次欣賞,如同骨肉分離,如至交永訣,這一眼,仿佛將他全部的精氣神都消耗殆盡。

最終由妻子將這些字畫收拾停當,將他扶上車。

“我一生的收藏之精華,都在這裡,現在都屬於國家了。”

此語樸實無華,卻是舉重若輕,張伯駒的一生心血,潑天的家產,不懈的追求,全凝聚在這幾張字畫上,卻讓在場的人都感動落淚。

此後,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

再後來,張伯駒將餘下所藏書畫,分批捐獻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包括《百花圖》——這件被張伯駒視為最後精神慰藉的作品,他也捐了出去。經張伯駒之手捐出的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僅在冊收錄的就有118件之多。

▲《百花圖》

張伯駒被譽為 “天下第一收藏家”,可他卻顛覆了收藏的概念,收而不藏,凡收必捐。

“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然而,終生心血換來的這紙褒獎狀也沒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

4

無償捐贈後的第二年,為響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號召,文化部在全國戲曲劇碼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大膽地放,要放手,還要放心”。

張伯駒立即組織成立了“老藝人演出委員會”。他在京劇界的名氣,不亞於收藏界。

他曾在京劇大師余叔岩門下潛心學習十年,“余叔岩平生,只教了孟小冬三出半戲,李少春兩出,但教了張伯駒四五十出。”,二人合寫了中國第一部關於京劇音韻的論著《亂彈音韻》,被奉為“京劇理論的首創和奠基人”。

▲ 張伯駒演出《四郎探母》餘敘岩飾楊延昭,張伯駒(右)飾楊延輝

張伯駒把所有精力投入戲曲排練中,像曾經挽回書畫那樣,奮不顧身地希望挽回傳統文化的品質和意境。不過,他這一次努力是徒勞的。

他排練的戲,很快遭到了攻擊。後得陳毅幫助,擔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可好景不長,由於身份原因,他去舒蘭,回北京,無糧票,成黑戶。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

解放前,他是僅管家就有10位的張家大少爺,現在卻變成窩居於10平米小屋的落破老頭,他也默默承受。

白天,張伯駒夫妻倆被遊街,晚上,兩人依然故我,寫詩作畫。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

1969年至1972年,在張伯駒最困難的三年間,故交王世襄曾多次去看望他。“他除了年齡增長,心情神態和20年前住在李蓮英舊宅時並無差異。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面對磨難,張伯駒一直坦然自若,唯有一次,他低下了頭顱。那一天,xxx將他收藏的卷軸丟到院裡焚燒,70多歲的張伯駒跪在火旁,不停哀求:“要燒就燒我吧,這可都是國家的寶貝,燒了就再也沒有了。”

5

張伯駒與陳毅,一位是舊社會的“貴公子”,一位是新中國的“大元帥”,由於心有靈犀和人格的魅力,彼此走到了一起,成為莫逆之誼。

1972年,陳毅逝世。

因為身份原因,他不被允許參加追悼會,含淚寫下一幅挽聯,“仗劍從雲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這幅用別致的挽聯,用張伯駒獨特的鳥羽體書寫,共七十二字,一氣呵成,文思敏捷、滿溢詩情才氣,吸引了毛的注意:“好出色的文筆呀!這個張伯駒是什麼人哪?”

陳毅夫人張茜立即將張伯駒的事情詳細道來,說到張伯駒的現狀,她兩眼又含滿了淚,哽咽不能語。

張伯駒一生為保護書畫傾盡家財,而救他於水火的卻是自己的詩詞和書法。

聽後,立即囑託周恩來安排一下。不久,張伯駒被安排到文史館工作。

1982年,中華書局成立70周年,張伯駒前往參加紀念會,並題詩作畫。

歸來後他患上感冒,2月8日,住進北大醫院,醫院判定他“級別不夠”,不能轉單間,在八人間中,平常的感冒,因感染發展成為肺炎,病危去世。

終年85歲。

6

山河破碎之際,他挺身而出,散盡家財,負債累累,也要保住傳統文化至寶。

新中國成立後,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卻依舊瀟灑不羈:“國家大,人多,個人受點委屈難免,算不了什麼,自己看古畫也有過差錯,為什麼不許別人錯我一頂帽子呢?”

▲張伯駒晚年照

千家駒在張伯駒的追悼會上說:“我參加八寶山追悼會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辭上無一例外地寫著‘永垂不朽’。依我看,並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張伯駒是一個。”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緊鄰琉璃廠。

琉璃廠形成於乾隆年間,當時名落孫山的書生,回鄉前便把帶來的書籍、墨硯等拿這來賣;民國前後,敗了家的貴族子孫們也把家中的收藏拿這出售換錢。漸漸的,這裡就成了當時的收購和買賣傳統文化作品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古玩城。

那年,張伯駒偶然路過琉璃廠,看到一塊“叢碧山房”匾額,文化底蘊深厚的張伯駒一眼便看出這是出自康熙皇帝御筆的真品,當即買下,如獲至寶,並從此以“叢碧”為號。

▲張伯駒

也是這次“偶然”,張伯駒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收藏,他的一生,便與書畫有了不解之緣。

由“叢碧山房”匾額到《平復帖》,他從“酷愛收藏不惜重金買字畫的公子哥”,變成了“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的收藏家”。

《平復帖》是三國名將陸遜之孫、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所寫的一封信劄。此帖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要早,是我國現有存世最早的書法真跡,歷代都奉為至寶。

當得知《平復帖》下落時,張伯駒再也坐不住,當初傾盡全力也未能阻止《照夜白圖》流往國外時,他痛心疾首,這次再不能讓《平復帖》重蹈覆轍。

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如願買下《平復帖》的張伯駒欣喜若狂,將自己的寓所改名“平復堂”,以紀念此臻寶未被轉手賣於國外。

後來在抗戰期間,張伯駒為安全計,將《平復帖》藏在棉被之中,雖顛沛流離,幾經劫難,但《平復帖》卻是安然無恙。

此後,為了讓更多古字畫留在國內,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與財力,不惜賣掉家產,甚至負債。

為購“天下第一畫卷”《遊春圖》,他變賣居住的宅院——李蓮英舊墅。

▲《遊春圖》

《遊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堪稱鎮國之寶。張伯駒對《遊春圖》愛不釋手,更因留住這件國寶後欣喜萬分,他為自己起的別號“游春主人”。

《張好好詩》是大詩人杜牧留存於世的唯一墨蹟,張伯駒最終有幸得到,從此自號“好好先生”。

生於王侯官宦之家,張伯駒天生就有一種貴族之質,逢國家糜難之時,又自視匹夫有責,以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

▲《上陽臺帖》

李白的《上陽臺帖》,范仲淹《道服贊》,黃庭堅草書《諸上座》……這些古人墨寶,皆因張伯駒一人之力,得以留存在國內,供後人研究拜讀……

3

20世紀40年代初的中國大地,風雨飄搖,被黎明前的沉沉夜靄包圍著。

為了保存珍貴的國寶,張伯駒一家常避險地而居,然而不幸還是發生了。

1941年,初春的一個早晨,他在上海乘車上班時,突然遭日本人綁架,索價300萬元偽幣。

此時的他,早已為收藏書畫囊空如洗。他深知日本綁匪的真實意圖是為了敲詐他的那些收藏,悄悄關照妻子,寧可自己葬身魔窟,也堅決不許變賣字畫為他贖身。

八個月後,綁匪終做出妥協。

張伯駒的妻子最終用40根金條,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張伯駒,而字畫一張未動。

1956年,為回應國家建設政策,張伯駒做了個重大決定,他要將那些用性命換來的藏品捐給國家。

他和妻子撿出藏品中的幾件極品,一字攤開,並肩而立,最後一次欣賞,如同骨肉分離,如至交永訣,這一眼,仿佛將他全部的精氣神都消耗殆盡。

最終由妻子將這些字畫收拾停當,將他扶上車。

“我一生的收藏之精華,都在這裡,現在都屬於國家了。”

此語樸實無華,卻是舉重若輕,張伯駒的一生心血,潑天的家產,不懈的追求,全凝聚在這幾張字畫上,卻讓在場的人都感動落淚。

此後,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

再後來,張伯駒將餘下所藏書畫,分批捐獻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包括《百花圖》——這件被張伯駒視為最後精神慰藉的作品,他也捐了出去。經張伯駒之手捐出的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僅在冊收錄的就有118件之多。

▲《百花圖》

張伯駒被譽為 “天下第一收藏家”,可他卻顛覆了收藏的概念,收而不藏,凡收必捐。

“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然而,終生心血換來的這紙褒獎狀也沒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

4

無償捐贈後的第二年,為響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號召,文化部在全國戲曲劇碼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大膽地放,要放手,還要放心”。

張伯駒立即組織成立了“老藝人演出委員會”。他在京劇界的名氣,不亞於收藏界。

他曾在京劇大師余叔岩門下潛心學習十年,“余叔岩平生,只教了孟小冬三出半戲,李少春兩出,但教了張伯駒四五十出。”,二人合寫了中國第一部關於京劇音韻的論著《亂彈音韻》,被奉為“京劇理論的首創和奠基人”。

▲ 張伯駒演出《四郎探母》餘敘岩飾楊延昭,張伯駒(右)飾楊延輝

張伯駒把所有精力投入戲曲排練中,像曾經挽回書畫那樣,奮不顧身地希望挽回傳統文化的品質和意境。不過,他這一次努力是徒勞的。

他排練的戲,很快遭到了攻擊。後得陳毅幫助,擔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可好景不長,由於身份原因,他去舒蘭,回北京,無糧票,成黑戶。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

解放前,他是僅管家就有10位的張家大少爺,現在卻變成窩居於10平米小屋的落破老頭,他也默默承受。

白天,張伯駒夫妻倆被遊街,晚上,兩人依然故我,寫詩作畫。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

1969年至1972年,在張伯駒最困難的三年間,故交王世襄曾多次去看望他。“他除了年齡增長,心情神態和20年前住在李蓮英舊宅時並無差異。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面對磨難,張伯駒一直坦然自若,唯有一次,他低下了頭顱。那一天,xxx將他收藏的卷軸丟到院裡焚燒,70多歲的張伯駒跪在火旁,不停哀求:“要燒就燒我吧,這可都是國家的寶貝,燒了就再也沒有了。”

5

張伯駒與陳毅,一位是舊社會的“貴公子”,一位是新中國的“大元帥”,由於心有靈犀和人格的魅力,彼此走到了一起,成為莫逆之誼。

1972年,陳毅逝世。

因為身份原因,他不被允許參加追悼會,含淚寫下一幅挽聯,“仗劍從雲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這幅用別致的挽聯,用張伯駒獨特的鳥羽體書寫,共七十二字,一氣呵成,文思敏捷、滿溢詩情才氣,吸引了毛的注意:“好出色的文筆呀!這個張伯駒是什麼人哪?”

陳毅夫人張茜立即將張伯駒的事情詳細道來,說到張伯駒的現狀,她兩眼又含滿了淚,哽咽不能語。

張伯駒一生為保護書畫傾盡家財,而救他於水火的卻是自己的詩詞和書法。

聽後,立即囑託周恩來安排一下。不久,張伯駒被安排到文史館工作。

1982年,中華書局成立70周年,張伯駒前往參加紀念會,並題詩作畫。

歸來後他患上感冒,2月8日,住進北大醫院,醫院判定他“級別不夠”,不能轉單間,在八人間中,平常的感冒,因感染發展成為肺炎,病危去世。

終年85歲。

6

山河破碎之際,他挺身而出,散盡家財,負債累累,也要保住傳統文化至寶。

新中國成立後,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卻依舊瀟灑不羈:“國家大,人多,個人受點委屈難免,算不了什麼,自己看古畫也有過差錯,為什麼不許別人錯我一頂帽子呢?”

▲張伯駒晚年照

千家駒在張伯駒的追悼會上說:“我參加八寶山追悼會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辭上無一例外地寫著‘永垂不朽’。依我看,並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張伯駒是一個。”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