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說說中秋和月餅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說起月餅, 最傳奇要數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 長二尺, 重二十斤, 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歎為觀止。

正因為溥儀喜歡吃糕點,

禦膳房專門設立點心局。 中秋節之夜, 禦案中央碼的“月餅山”, 從上往下, 月餅漸大。 名為“桃頂”的月餅最小, 碼於頂端。 重20多斤的月餅最大, 用於墊底。 當夜, 溥儀要用最大的月餅行賞, 或切開分賞眾人, 或整塊賞給御前大臣。

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就曾受過整塊大月餅的獎賞。 一幅攝于20世紀初的“月餅照”上是一大一小兩塊月餅, 用尺一量, 小的只是大的1/10!

原來, 紹英家人在拍照時, 特意在宮廷大月餅旁邊放了一塊民間月餅, 以便於比較。 仔細端詳那塊形圓體大、蔚為壯觀的清宮大月餅, 便會發現月餅上的圖案, 層次分明, 井然有致。 最外層是花葉蓓蕾形;第二層, 呈良田沃土狀;第三層, 作八寶圖案;最裡層為月宮圖,

殿上的“廣寒宮”三個字, 工整清秀;殿門正中, 簾幕低垂, 綿帶微拂;殿門兩旁, 隔扇雕窗, 框亮窗明;殿前玉階, 潔白無瑕, 階梯清晰;殿旁有株參天桂樹, 枝繁葉茂;玉兔立于桂蔭之下, 高大翩然, 嘴頰兩旁的絲絲銀須, 根根可見。 兔正誠搗仙藥, 藥舀中有長生不老之靈芝。

清宮禦廚憑藉他們的智慧和技藝, 將中國古代“月亮上有廣寒宮和玉兔”的神話故事再現于中秋月餅之上, 構圖之美, 飾紋之精, 內涵之豐, 都達到了巧奪天工的地步。

一幅“月餅照”詮譯了清代詩人對中秋月餅的讚美:“月宮符, 畫成玉兔瑤前居;月宮餅, 制就銀蟾紫符影。 一雙蟾兔滿人間, 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 空勞玉杵駐丹顏。 ”也正是這幅極為珍貴的“月餅照”, 不僅讓今人看到了清宮月餅的形狀和工藝, 而且對研究清宮禦膳的特色和清宮禦廚的技藝, 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宮禦膳是一種特殊的膳食, 在過去很長時間並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陌生, 神秘, 甚至誤解。 隨著新時期飲食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

宮廷禦膳這一貫穿古今的烹飪亮點, 正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 “昔日宮廷宴, 今日百姓餐。 ”

據說, 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 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 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多麼美好的詩句, 而嫦娥奔月, 吳剛折桂, 玉兔搗藥, 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 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 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月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放三天假。“秋夕”那天一定要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或回鄉參與祭祖掃墓。

因此,每逢節前,韓國的高速公路就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只有4000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3000多萬人在路上,是不是和中國的春運差不多呢?

朝鮮是離韓國較近的國家,所以朝鮮也把”中秋節”叫做“秋夕節”。在節日裡,朝鮮人會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到了晚上,他們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總之就是人越多越好玩!

十五夜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

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

受中國民間文化影響,泰國人民把中秋節喚作“祈月節”。每到農曆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節日之夜,各家各戶還用甘蔗紮成拱門。

緬甸人在8月的“月圓日”要大張燈火,以慶祝“光明節”的光臨。各地要通宵達旦放電影、演出話劇、木偶戲、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佈施齋飯等活動,好不熱鬧。

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在坦尚尼亞,每當西曆九月的月圓之夜就是坦尚尼亞的“月圓節”,各家各戶的大門都輕輕地打開,人們靜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空曠處,圍成一個個圓圈,默默地坐下。

而且要一直坐到皎潔的月亮高懸中天,人們才會打破沉默,開始熱烈交談,並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和亞洲國家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不同,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

“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月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放三天假。“秋夕”那天一定要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或回鄉參與祭祖掃墓。

因此,每逢節前,韓國的高速公路就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只有4000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3000多萬人在路上,是不是和中國的春運差不多呢?

朝鮮是離韓國較近的國家,所以朝鮮也把”中秋節”叫做“秋夕節”。在節日裡,朝鮮人會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並互相饋送。

到了晚上,他們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總之就是人越多越好玩!

十五夜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

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

受中國民間文化影響,泰國人民把中秋節喚作“祈月節”。每到農曆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節日之夜,各家各戶還用甘蔗紮成拱門。

緬甸人在8月的“月圓日”要大張燈火,以慶祝“光明節”的光臨。各地要通宵達旦放電影、演出話劇、木偶戲、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佈施齋飯等活動,好不熱鬧。

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在坦尚尼亞,每當西曆九月的月圓之夜就是坦尚尼亞的“月圓節”,各家各戶的大門都輕輕地打開,人們靜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空曠處,圍成一個個圓圈,默默地坐下。

而且要一直坐到皎潔的月亮高懸中天,人們才會打破沉默,開始熱烈交談,並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和亞洲國家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不同,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曆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

“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餚後,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