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全系無ESP,僅主副駕駛兩個氣囊,全新瑞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說起當下的北京現代, 公眾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其疲軟的銷量了, 其實, 銷量矩陣式下滑也僅僅只是危險信號的一部分, 北京現代如今已是多事之秋, 先是一周內接連兩次被曝出工廠停產的消息, 隨後北京現代官方宣佈已更換中國地區的業務負責人。 用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吳周濤的話來講, “今年是北京現代成立15周年, 同時也是北京現代15年來遭受最嚴重挑戰的一年。 ”

然而, 讓人倍感意外的是, 近日其緊湊車型全新瑞納僅僅以4.99萬元的起步價入市, 如此低價格擺明瞭一副衝擊市場的姿態,

意欲改變頹勢, 東山再起。

豈不知, 對於北京現代來講, 如此價格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 並且這個危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一旦第一塊被推到就預示著“災難”的到來。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對於北京現代來講, 這樣做的目的十分明顯,

那就是“將”消費者的軍, 換言之也可稱之為“自殺式炸彈襲擊”, 用勁爆的價格來換取市場的鬆動, 以此來緩解緊張的銷售狀態, 招數一如當初韓國零售巨頭樂天採取的大降價舉措。

只不過,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就影響整體駕乘舒適度的幾處配置來講,

全新瑞納的確是個“大忽悠”。

比如說早已不屬於21世紀汽車的盤式後制動器, 居然出現在了全新瑞納身上;比如說全系不配備ESP車身穩定系統以及最要求標配的胎壓監測系統, 更是幾乎全系僅提供主副駕駛兩個安全氣囊;比如說各項智慧科技寒酸到不能提及, 更不用說提升用戶使用體驗的舒適性配置了, 比如說LED日間行車燈、自動空調、車內空氣調節、無鑰匙進入/啟動等等, 這樣的全新瑞納用裸奔來形容毫不為過。

低價非良藥, 副作用明顯

事實上, 在寄希望於低價藥到病除時, 一個讓北京現代萬萬沒想到的“副作用”開始顯現。 那就是, 如此低廉的價格, 將韓系車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品牌溢價擊落的粉碎。

要知道, 樹立起品牌溢價能力, 絕非一朝一夕功夫, 而是一個長年累月的過程, 當下德系品牌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吃香的喝辣的, 靠的就是當初建立下來的品牌優勢, 這就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但是, 要想降低這種優勢, 可是分分鐘的功夫, 正如我們常說的學習如逆水行舟一樣,

不進則退, 車市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說, 儘管低廉的價格能夠吸引一部分消費者, 但是卻是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

以國貨一哥長安為例, 這麼些年來, 其一直在15萬元以下的產品區間生存, 更多的時候是依靠5-10萬元的麵包車、小型SUV以及緊湊型SUV車型充實銷量, 這都要歸結於其前些年主打的性價比策略,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讓消費者產生了“長安就是低端車”的印象,而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長安於近些年奮起反擊,推出CS95高端車型,從主打高性價比策略到向高品質產品轉變,同時,從上汽、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也能發現這種趨勢。

如此一來就十分明顯,在大家都強調品牌向上的時候,北京現代反其道而行之,無疑加快了其衰落的步伐。

中國品牌崛起,韓系夾縫生存

書接上文,如此瘋狂舉動下,北京現代恐陷入被“夾擊”的困境,腹背受敵。

首先,在中國市場,以大眾、豐田、別克為代表的德系、日系、美系品牌位居合資裡的第一陣營,而韓系品牌這麼多年也一直是在後邊僅僅追趕,雖然有那麼一段時間排到過前面,但是整體上還是處於合資裡的第三陣營。

既然在品牌方面無法趕超對手,韓系車只能在配置上下功夫了,於是你就看到了朗動上的配置完爆朗逸,K5上的配置勝過帕薩特、凱美瑞。可以說,依靠配置上的優勢,韓系車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更多的德系、美系、歐系、日系開始了高配置戰術,如此這般,韓系的競爭力在不斷削弱。

其次,以江淮、吉利、比亞迪、奇瑞、上汽、廣汽、北汽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異軍突起。自主品牌在外形設計、核心技術、工藝水準方面的進步,已經在中級車領域達到了合資品牌標準,加上優於合資車型的性價比。這樣,在同等的配置條件下,消費者更願意買價格便宜、配置和性價比更高的自主品牌產品。如此,韓系品牌的銷量暴跌也不難理解。

【結語】隨著車市競爭的持續激烈,以往依靠性價比來吸引消費者買單的傳統手段已經越來越失效,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不斷成熟,用戶對於品質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只有在造車水準上下功夫,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佔據主動權,您說呢?

這都要歸結於其前些年主打的性價比策略,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讓消費者產生了“長安就是低端車”的印象,而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長安於近些年奮起反擊,推出CS95高端車型,從主打高性價比策略到向高品質產品轉變,同時,從上汽、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也能發現這種趨勢。

如此一來就十分明顯,在大家都強調品牌向上的時候,北京現代反其道而行之,無疑加快了其衰落的步伐。

中國品牌崛起,韓系夾縫生存

書接上文,如此瘋狂舉動下,北京現代恐陷入被“夾擊”的困境,腹背受敵。

首先,在中國市場,以大眾、豐田、別克為代表的德系、日系、美系品牌位居合資裡的第一陣營,而韓系品牌這麼多年也一直是在後邊僅僅追趕,雖然有那麼一段時間排到過前面,但是整體上還是處於合資裡的第三陣營。

既然在品牌方面無法趕超對手,韓系車只能在配置上下功夫了,於是你就看到了朗動上的配置完爆朗逸,K5上的配置勝過帕薩特、凱美瑞。可以說,依靠配置上的優勢,韓系車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更多的德系、美系、歐系、日系開始了高配置戰術,如此這般,韓系的競爭力在不斷削弱。

其次,以江淮、吉利、比亞迪、奇瑞、上汽、廣汽、北汽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異軍突起。自主品牌在外形設計、核心技術、工藝水準方面的進步,已經在中級車領域達到了合資品牌標準,加上優於合資車型的性價比。這樣,在同等的配置條件下,消費者更願意買價格便宜、配置和性價比更高的自主品牌產品。如此,韓系品牌的銷量暴跌也不難理解。

【結語】隨著車市競爭的持續激烈,以往依靠性價比來吸引消費者買單的傳統手段已經越來越失效,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不斷成熟,用戶對於品質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只有在造車水準上下功夫,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佔據主動權,您說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