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這個皇帝最悲催:剛登基十個月就被大臣“污蔑好色”後氣死!

在普通人眼中皇帝是古代中國權力最大的人, 但是這並不是真相, 皇帝這個職務從一開始就受到各方面的制約, 有這麼一個悲催的皇帝:明仁宗時期翰林侍讀李時勉上了一份疏, 因為仁宗登基要更換一些侍女, 他不知根據哪來的小道消息, 硬說仁宗在父喪守孝期間近女色。 仁宗將她打了一頓關進獄中。 自己也氣得一病不起, 最後一命嗚呼。

那麼皇權都受到哪些制約呢? 皇權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相權。 幾千來政治上最高級別的鬥爭就是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皇權不是孤立的存在, 必須與其它因素結成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 因而至高無上並非無條件地超越一切, 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制度創建時期, 為了完善和鞏固統治, 最高統治者創立了較系統的官僚體系, 最高級別的官職是宰相。 秦漢宰相制度在皇權的制約下特點鮮明。

秦漢實行三公九卿制, 宰相是獨相, 權力較大, 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 在秦漢時代, “皇帝是國家的惟一領袖, 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 代表政府的是宰相”。 在唐代三省六部制下, 皇帝的詔令、制敕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副署, 凡屬皇帝命令, 在敕字之下, 如果不加蓋“中書門下”之印, 在當時被認為是非法的, 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所以皇帝並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

到了宋代相權雖然衰落了了, 但仍保留了唐制中某些對皇權的制約因素, 如封駁制度, 也就是拒不起草、拒不頒行皇帝的旨意。 到明代朱元璋罷相後, 一切政務總攬于皇帝, 皇權大大加強。 明代內閣雖然一直不是法定一級的中央機構, 但隨著內閣權力的加強, 也對皇權構成了一定的制約。 清朝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 尤其是康熙以後, 雍正皇帝改土歸流, 設立軍機處, 大大強化了皇權的影響力, 到了乾隆皇帝, 那完全是一言堂了。 大臣以稱奴才為榮, 只有滿族人才有資格當奴才,

漢人都沒資格。 皇帝的權力到了清朝幾乎達到逆天的地步了。 不過在清朝當皇帝也比較累, 所以清朝皇帝幾乎個個勤政, 乾綱獨斷嘛, 啥事都要皇帝拍板。

從思想層面看, 中國古代皇權也受到了某些無形的、精神上的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儒家思想。

儒家雖主張“尊君”, 但並不主張絕對君主制。 從儒學發展的歷史來看, 不管是先秦儒學, 還是漢代董仲舒新儒學及宋明理學, 都保留了在思想上批判專制皇權的空間。 先秦儒家的“德治”、“仁政”主張便是希望從道德層面對帝王塑造了一個“明君”的標準, 以期君王達到“內聖外王”的理想形象。 而漢的“天”和宋的“理”實際上表明儒家一直想抬出一個更高的力量來約束君權。 董仲舒在宣傳“君權神授”、“君為臣綱”時, “君”已儼然是“天”的投影或“神”的化身, 似已把君權抬高到了絕對的地位, 但他同時指出:如果天子無道, 上天便會降災於他。 這就是給天子以約束。

一般來說,皇帝本人能力強有威望治國有方的話皇權就很強,如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反之皇帝能力弱就會被大臣吃定淪為傀儡。最和諧的關係就是皇權相權相互制約。兩者平衡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政權有效運轉。

一般來說,皇帝本人能力強有威望治國有方的話皇權就很強,如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反之皇帝能力弱就會被大臣吃定淪為傀儡。最和諧的關係就是皇權相權相互制約。兩者平衡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政權有效運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