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往幸福教育的5個路口

作為家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然而, 給孩子報那麼多的補習班, 考那麼多的證書, 學習那麼多的知識、技能, 就真的能保證孩子未來的幸福嗎?

孩子學習興趣重要, 還是應試重要?

面對孩子未知的未來, 我們該放手還是該僅僅抓牢?

我們應該緊緊的盯著孩子應試教育成績, 還是應該給予孩子“生存的教育”?

這些問題, 常常困擾著我們大部分家長,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通往幸福的教育, 讓孩子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在童書媽媽的家庭營裡, 我遇到一位家長, 她走過來跟我說, “我真的很想問問,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補習班?”

我正要張口問她的孩子的具體情況, 她自己說, “孩子說他不用去(補習班), 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好, 他自己去聽了那些補習班老師的課, 發現水準很是一般。 ”

這下, 輪到我驚異了, 我不禁也問她, “是啊, 孩子的學習本來就挺好的,

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和錢去上補習班呢?”

她回答說, “隨大流唄!班上的每個孩子都上了啊, 我們不上的話, 心裡沒底。 ”

這下, 輪到我苦笑了。

我不想說這位家長太沒有主見, 我見到過很多很多的家長, 都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當然, 也包括我。

但是, 隨著我在“幸福教育”道路上的探索越來越多, 我逐漸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下, 會有多一份的淡定, 多一份的從容。 當每次遇到類似的選擇的時候, 我也越來越堅定地知道自己應該走向何處。

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中, 有很多條道路, 很多時候, 通暢寬廣很多人都在走的路, 並非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而被迷霧遮蓋、充滿了雜草甚至荊棘, 小小的那條道路, 反而是指向最終的幸福的。

第一個路口

愛與知識

作為父母, 我們都想給孩子我們所能給到的。 所以, 我們會看到, 父母養育及教育孩子, 很忙、很累、很疲憊。 他們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 全部都讓自己的孩子擁有。

但是, 我們給孩子那麼多的知識、技能, 能保證孩子未來的幸福嗎?很多家長說,

我不知道,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 他很可能不幸福。

這種心情, 我們都理解, 但很可能適得其反。 知識的更迭, 越來越快, 未來將是3-5年為一個週期。 也就是說, 當大學畢業的時候, 進入大學時學習的知識, 就已經被淘汰了。

我們面臨這樣的未來的時候, 唯一能夠做的, 就是終身學習, 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正因為如此, 孩子需要培養的, 是思維、習慣、能力, 而不是知識的積累。

那麼, 我們作為父母, 可以做什麼呢?在心理學上, 有一個補償心理的理論, 就是說一個人小的時候缺乏什麼, 長大後就有可能去補償什麼。

就獲取幸福的能力來說, 我們更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 我們給了孩子更多的愛, 孩子長大後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懂得自愛, 有很強烈的幸福感。 這個時候, 他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 去追尋自己熱愛的事情, 學習更多的知識。

如果相反, 我們都知道,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被壓制地拼命學習知識, 感受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愛。 很多父母也以“嚴厲、嚴格、嚴酷”為榮耀, 覺得自己的狠心, 會帶來孩子的好成績。 殊不知, 很多這樣成長的孩子, 一旦脫離了父母的管制, 比如上了大學或工作了, 就再也不願意學習了, 甚至連一本書都再也不想看了。

但是, 我們都知道, 大學和工作, 都不意味著進入了“保險箱”, 更不是幸福生活的“保證書”。 更不用說,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就已經開始在街頭或網路裡尋求“心理慰藉”了。

所以, 我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 恰恰相反,我認為知識非常重要,重要到需要用一輩子來不斷地學習。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愛。

第二個路口

興趣與實用

▲ 童書媽媽在芬蘭一所小學+初中的學校參觀時,發現學校的教室裡還有走廊裡,隨處可見孩子們美麗的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能感受到孩子們對畫畫的喜愛。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興趣。但是,在面對興趣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把興趣分為“有用的興趣”和“沒用的興趣”,對於“沒用的興趣”,自然不想讓孩子去浪費時間。

什麼是“有用的興趣”呢?很簡單,對考學有用的,可以考級、評獎、拿證書、上臺表演的興趣。除此之外的興趣,都是“無用的興趣”。

所以啊,有些孩子喜歡閱讀,看小說,家長就會催著孩子去彈鋼琴、打冰球,“看小說能當飯吃?”

其實,任何的興趣本來沒有好壞高下之分,只有每個人喜歡與否。

是的,當我們鼓勵孩子去“學習”“掌握”某種興趣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先問問孩子“喜歡什麼”,哪怕孩子喜歡的東西在家長看來根本不能夠稱為一種興趣。

但是,那是從孩子的心裡長出來的,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很有可能,就是孩子未來幸福的源泉。

也就是說,所謂的興趣,不是孩子在學習知識之外的額外的補充,不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在公司年會上露一手的技能,而是孩子學習、工作,乃至人生方向的基礎。

人生的成就和幸福,最終歸結於自己。一個人幸不幸福,不是別人來評判的,只有自己的內心才能感知到。

我們會覺得,一個人位高權重名利雙收的時候,就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比如在納斯達克敲鐘了,獲得了諾貝爾獎了⋯⋯

而我更相信的是,一個人如果享受自己熱愛的事情,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當然,無數事實都證明,如果一個人如此執著於熱愛的事情,成就和名氣也會更加容易獲得。

第三個路口

放手與焦慮

▲ 在芬蘭的清晨,偶遇一群鳥兒。鳥兒尚且需要放飛、自由與藍天,更何況我們孩子呢。

家長焦慮的最大來源,來自于對未來的悲觀。

有一次,一個電臺節目講到“水過敏症”,說英國有一個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怪病,一接觸水身上就會過敏,為此,她不敢洗澡,害怕出汗,不敢流淚,下雨天不敢出門,連白開水都不敢喝⋯⋯而這個病症,極其少見,2.3億人中才有一例,全球也就發現了35例。

這個時候,有一位聽眾通過主持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天哪,有幾十個人呢!我要是得了這種病怎麼辦?我的孩子要是得了這種病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成長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就是這樣,“我的孩子要是⋯⋯怎麼辦?”

於是,當看到任何和欺淩、體罰、走失、拐賣、事故、病症⋯⋯這類新聞的時候,都會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無論發生在英國、美國,還是日本、韓國;無論是新聞,還是舊聞;甚至,無論是真實,還是虛假⋯⋯都是如此。總之 ,“小心一點兒沒有壞處”。

直接受到影響的是孩子,這裡不許去,那裡不能碰,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要靠近,這個不要相信,那個不要做⋯⋯我曾經在童書媽媽的寫作課上問一個孩子,“你想做什麼?”她回答說,“我不知道。從小到大,在學校和家裡,永遠有人告訴我不能做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可以做什麼”。

用一個罩子把人罩起來,隔絕一切的“危險”,那絕對不是幸福。其實,任何有一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也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安全罩子”,哪怕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帝和國王,也都不曾擁有過。

對於未來,我們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那麼,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我們自己就必須放下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對生活的樂趣和信心。

對孩子放手,孩子自然會發愁犯難,會做錯事情、會遇到挫折,甚至會受到傷害。但是,這也正是打破一個個小的“安全罩子”的過程,每打破一次,孩子就獲得了一個大一些的“安全罩子”,他自己也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成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為了孩子終生的幸福,家長必須要去做。

第四個路口

生存與考證

▲ 在芬蘭早起看日出時,發現林間一頭鹿在奔跑著,迎著日出,開啟它一天的“生存”。

我們的教育,有兩種,一種是生存的教育,一種是應試的教育。

于後者,家長都很熟悉了。所謂應試,就是學校裡的考試唄。其實,應試可不僅僅是存在於學校,它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很多人的頭腦裡,會指揮一個人一生的行為。

上海復旦的女博士于娟,因患癌症在30多歲離世。在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她沉重地寫道,“兩個碩士一個博士”的學習之外,“人家考個期貨資格,我想考,人家考個CFA,我想考,人家考個律考,我想考⋯⋯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有人說了,這是個極端的個案,不說明問題。的確,大家對應試思維已經習慣到麻木了,這個新聞一個星期後就被淡忘了。成年人依然在考各種證書,孩子們也依然在考各種級。

但是,我們如此拼命學習,掌握知識,考取證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獲得認可,實際應用!

是的,如果我們可以掌握並應用,真的需要去考級考證嗎?可是,如果不考證,怎麼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其實,現代社會裡可以證明自己的途徑已經有千條萬條了,可惜的是,很多人依然停留在應試思維裡,覺得沒有考幾個證就不敢說話,腰杆不硬。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你出了“考證”的能力之外,的確在實際應用中有欠缺,才會依靠“證書”來壯膽。

我堅信在現代社會,基本不存在“懷才不遇”的情況。如果有人說自己才高八斗而沒有更好的機遇,那麼,我更建議他要學習如何表現自己的能力,面對困難的勇氣,而不應該只會在那裡哀歎。

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生存的教育”。所謂生存的教育,就是讓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用太在乎外界的標準,更看重的是孩子實際的能力。

然後,你會發現,一個人最終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東西,往往是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非什麼都精通。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盡力去幫孩子發現這個領域,並保護他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的一生,肯定要面臨重重的困難,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每一個困難都有可能把一個人徹底打垮。那麼,我們就要培養孩子迎接困難、抵抗挫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能力。

第五個路口

擁有與利他

▲ 無比熱愛芬蘭的草地,因為它是可以供我們走近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很多家長是這樣理解的,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不斷地耕耘,然後,孩子長大後就會逐漸收穫,最後也能夠有幸福的人生。

所以,越多的收穫就是幸福的體現。為了更多的收穫,孩子就要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勝利。

於是,你看到我們的傢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強調“擁有”。學習至少拿到全班前三名,要爭取當班幹部、大隊委,要當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要拿學校和社會上能拿的獎項,要上奧數、運動、藝術各種培訓班⋯⋯最終,要考上重點的中學、高中、大學。然後,找到薪水高的好工作、儘快升值加薪,買房買車,成家生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實際上呢?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哪怕做一個優秀的職員,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同事的合作和説明。更不用說,一個人要在社會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創立一番事業,靠的只能是你提供給社會什麼樣的價值,社會就給你什麼樣的回報。

這裡面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做任何的事情,考量的出發點是“我能夠為⋯⋯做些什麼”,而不是“我能夠獲得些什麼”。其二,則是一個人如何和他人、社會共處。

幸福這個東西很奇妙,如果你很想很想得到它,並且想自己獨享,那麼,你追求它的過程就很漫長,而且無比艱難。但是,如果你是以讓別人幸福為出發點,這個時候,無論是事業的成就,還是生活的美滿,種種的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當孩子以佔有為樂趣的時候,家長要進行引導,讓孩子知道分享的樂趣其實更大,回報也更多。孩子一旦體會到了這種幸福獲得的邏輯,就會逐漸形成“利他”的行為習慣。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但是,如果能夠做到的話,這是能夠到達幸福彼岸最佳的路徑。

最後,我想告訴家長的是,要想讓孩子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那麼,我們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這是幸福的奠基之石;我們要發現和保護孩子發自內心的興趣,那是幸福的源泉;我們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那是幸福的學習;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在任何情況下生存的能力,那是幸福真正的保障;我們要讓孩子有提供給別人幸福的能力,那是孩子獲得幸福的途徑。

作者簡介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恰恰相反,我認為知識非常重要,重要到需要用一輩子來不斷地學習。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愛。

第二個路口

興趣與實用

▲ 童書媽媽在芬蘭一所小學+初中的學校參觀時,發現學校的教室裡還有走廊裡,隨處可見孩子們美麗的作品,每一張作品都能感受到孩子們對畫畫的喜愛。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興趣。但是,在面對興趣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把興趣分為“有用的興趣”和“沒用的興趣”,對於“沒用的興趣”,自然不想讓孩子去浪費時間。

什麼是“有用的興趣”呢?很簡單,對考學有用的,可以考級、評獎、拿證書、上臺表演的興趣。除此之外的興趣,都是“無用的興趣”。

所以啊,有些孩子喜歡閱讀,看小說,家長就會催著孩子去彈鋼琴、打冰球,“看小說能當飯吃?”

其實,任何的興趣本來沒有好壞高下之分,只有每個人喜歡與否。

是的,當我們鼓勵孩子去“學習”“掌握”某種興趣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先問問孩子“喜歡什麼”,哪怕孩子喜歡的東西在家長看來根本不能夠稱為一種興趣。

但是,那是從孩子的心裡長出來的,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很有可能,就是孩子未來幸福的源泉。

也就是說,所謂的興趣,不是孩子在學習知識之外的額外的補充,不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在公司年會上露一手的技能,而是孩子學習、工作,乃至人生方向的基礎。

人生的成就和幸福,最終歸結於自己。一個人幸不幸福,不是別人來評判的,只有自己的內心才能感知到。

我們會覺得,一個人位高權重名利雙收的時候,就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比如在納斯達克敲鐘了,獲得了諾貝爾獎了⋯⋯

而我更相信的是,一個人如果享受自己熱愛的事情,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當然,無數事實都證明,如果一個人如此執著於熱愛的事情,成就和名氣也會更加容易獲得。

第三個路口

放手與焦慮

▲ 在芬蘭的清晨,偶遇一群鳥兒。鳥兒尚且需要放飛、自由與藍天,更何況我們孩子呢。

家長焦慮的最大來源,來自于對未來的悲觀。

有一次,一個電臺節目講到“水過敏症”,說英國有一個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怪病,一接觸水身上就會過敏,為此,她不敢洗澡,害怕出汗,不敢流淚,下雨天不敢出門,連白開水都不敢喝⋯⋯而這個病症,極其少見,2.3億人中才有一例,全球也就發現了35例。

這個時候,有一位聽眾通過主持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天哪,有幾十個人呢!我要是得了這種病怎麼辦?我的孩子要是得了這種病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成長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就是這樣,“我的孩子要是⋯⋯怎麼辦?”

於是,當看到任何和欺淩、體罰、走失、拐賣、事故、病症⋯⋯這類新聞的時候,都會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無論發生在英國、美國,還是日本、韓國;無論是新聞,還是舊聞;甚至,無論是真實,還是虛假⋯⋯都是如此。總之 ,“小心一點兒沒有壞處”。

直接受到影響的是孩子,這裡不許去,那裡不能碰,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要靠近,這個不要相信,那個不要做⋯⋯我曾經在童書媽媽的寫作課上問一個孩子,“你想做什麼?”她回答說,“我不知道。從小到大,在學校和家裡,永遠有人告訴我不能做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可以做什麼”。

用一個罩子把人罩起來,隔絕一切的“危險”,那絕對不是幸福。其實,任何有一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也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安全罩子”,哪怕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帝和國王,也都不曾擁有過。

對於未來,我們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那麼,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我們自己就必須放下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對生活的樂趣和信心。

對孩子放手,孩子自然會發愁犯難,會做錯事情、會遇到挫折,甚至會受到傷害。但是,這也正是打破一個個小的“安全罩子”的過程,每打破一次,孩子就獲得了一個大一些的“安全罩子”,他自己也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成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為了孩子終生的幸福,家長必須要去做。

第四個路口

生存與考證

▲ 在芬蘭早起看日出時,發現林間一頭鹿在奔跑著,迎著日出,開啟它一天的“生存”。

我們的教育,有兩種,一種是生存的教育,一種是應試的教育。

于後者,家長都很熟悉了。所謂應試,就是學校裡的考試唄。其實,應試可不僅僅是存在於學校,它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很多人的頭腦裡,會指揮一個人一生的行為。

上海復旦的女博士于娟,因患癌症在30多歲離世。在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她沉重地寫道,“兩個碩士一個博士”的學習之外,“人家考個期貨資格,我想考,人家考個CFA,我想考,人家考個律考,我想考⋯⋯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有人說了,這是個極端的個案,不說明問題。的確,大家對應試思維已經習慣到麻木了,這個新聞一個星期後就被淡忘了。成年人依然在考各種證書,孩子們也依然在考各種級。

但是,我們如此拼命學習,掌握知識,考取證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獲得認可,實際應用!

是的,如果我們可以掌握並應用,真的需要去考級考證嗎?可是,如果不考證,怎麼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其實,現代社會裡可以證明自己的途徑已經有千條萬條了,可惜的是,很多人依然停留在應試思維裡,覺得沒有考幾個證就不敢說話,腰杆不硬。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你出了“考證”的能力之外,的確在實際應用中有欠缺,才會依靠“證書”來壯膽。

我堅信在現代社會,基本不存在“懷才不遇”的情況。如果有人說自己才高八斗而沒有更好的機遇,那麼,我更建議他要學習如何表現自己的能力,面對困難的勇氣,而不應該只會在那裡哀歎。

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生存的教育”。所謂生存的教育,就是讓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用太在乎外界的標準,更看重的是孩子實際的能力。

然後,你會發現,一個人最終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東西,往往是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非什麼都精通。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盡力去幫孩子發現這個領域,並保護他更好地學習和發展。

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的一生,肯定要面臨重重的困難,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每一個困難都有可能把一個人徹底打垮。那麼,我們就要培養孩子迎接困難、抵抗挫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能力。

第五個路口

擁有與利他

▲ 無比熱愛芬蘭的草地,因為它是可以供我們走近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很多家長是這樣理解的,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不斷地耕耘,然後,孩子長大後就會逐漸收穫,最後也能夠有幸福的人生。

所以,越多的收穫就是幸福的體現。為了更多的收穫,孩子就要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勝利。

於是,你看到我們的傢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強調“擁有”。學習至少拿到全班前三名,要爭取當班幹部、大隊委,要當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要拿學校和社會上能拿的獎項,要上奧數、運動、藝術各種培訓班⋯⋯最終,要考上重點的中學、高中、大學。然後,找到薪水高的好工作、儘快升值加薪,買房買車,成家生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實際上呢?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哪怕做一個優秀的職員,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同事的合作和説明。更不用說,一個人要在社會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創立一番事業,靠的只能是你提供給社會什麼樣的價值,社會就給你什麼樣的回報。

這裡面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做任何的事情,考量的出發點是“我能夠為⋯⋯做些什麼”,而不是“我能夠獲得些什麼”。其二,則是一個人如何和他人、社會共處。

幸福這個東西很奇妙,如果你很想很想得到它,並且想自己獨享,那麼,你追求它的過程就很漫長,而且無比艱難。但是,如果你是以讓別人幸福為出發點,這個時候,無論是事業的成就,還是生活的美滿,種種的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當孩子以佔有為樂趣的時候,家長要進行引導,讓孩子知道分享的樂趣其實更大,回報也更多。孩子一旦體會到了這種幸福獲得的邏輯,就會逐漸形成“利他”的行為習慣。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但是,如果能夠做到的話,這是能夠到達幸福彼岸最佳的路徑。

最後,我想告訴家長的是,要想讓孩子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那麼,我們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這是幸福的奠基之石;我們要發現和保護孩子發自內心的興趣,那是幸福的源泉;我們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那是幸福的學習;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在任何情況下生存的能力,那是幸福真正的保障;我們要讓孩子有提供給別人幸福的能力,那是孩子獲得幸福的途徑。

作者簡介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