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鴨人日常管理要注意黃金八項日常管理要點

養鴨人日常管理要注意黃金八項日常管理要點

當前, 疫病已成為制約養鴨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飼養出健康肉鴨和蛋鴨, 必須增強“防重於治”的思想意識, 在衛生、防疫、飼養管理等環節上下功夫, 確保不出漏洞, 最終提高養鴨的經濟效益。

1、科學選址佈局 養鴨場要建在遠離水源污染區、遠離公共場所、遠離交通要道和其它動物生產或飼養場所、遠離鳥類或水禽棲息的河道湖泊等。 鴨場建設的基本要求是背風向陽、地勢乾燥平坦、利於排澇、水源充足、用電方便, 注意不能在原有的禽場上建場或擴建, 不能雞、鴨、鵝混養。

鴨場應分設生產區、管理區和汙物處理區, 各區應嚴格隔離, 要設計標準化, 場區和生產區四周應設有圍牆或挖防疫溝, 場區、生產區、鴨舍門口設置腳踏消毒池和紫外線燈, 鴨舍設紗窗, 生產區設更衣室, 進出鴨場的車輛及相關物品進行徹底的消毒,

嚴防帶有病菌或被污染的用具、車輛、飼料等進入場內。 鴨舍佈局要科學, 間距要合乎衛生防疫要求, 結構力求合理, 地面、天棚、牆壁適合沖刷消毒, 飼養棚架或籠具要堅固耐用, 便於拆安、清洗、消毒。

2、搞好環境衛生 衛生是減少傳染、切斷傳播途徑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所以, 鴨場周圍、鴨場內要定期清掃、消毒, 確保無雜草、腐木、死鴨、雜物等。 鴨舍內的過道、門簾、水簾、料槽、水槽等要保持清潔衛生。 要做好滅鼠滅蚊蠅並隨時射殺進入場區的野鳥。 養殖場應實行專人飼養、非飼養人員不得進入禽舍, 謝絕一切參觀活動。 飼養人員進入生產養殖區應更衣換鞋並消毒。 各舍飼養員禁止串場、串崗, 以防交叉感染。

5、加強各項管理 飼養管理包含了許多生產技術要點:如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飼養密度等。 一般適宜的飼養密度為:地面圈養的7日齡內, 15—20只/平方米、8—14日齡10—15只/平方米、15—21日齡8—10只/平方米, 以後按6—4只/平方米飼養。 若採用網上飼養, 密度可適當增加。 溫度為:7日齡內, 育雛室溫度28—30℃;8—14日齡為25—28℃;15—21日齡為21—24℃;22—28日齡為20—21℃,

以後為15—20℃。 光照:按每10平方米鴨舍安裝一個40瓦的普通照明燈泡即可滿足光照要求。 要適當通風, 以排除舍內的有害氣體和潮氣。 飼養場最好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

嚴格進行消毒 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掃沖洗, 清掃、沖洗要按照一定的順序, 一般先掃後洗, 先頂棚、後牆壁、再地面。 從鴨舍的遠端到門口, 先室內後環境, 逐步進行, 用em菌20-50倍的微生物消毒劑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清洗, 可以消除80%—90%的病原體, 而且可以大大減少糞便等有機物的數量。 空舍消毒時要遵循先淨道(運送飼料等的道路)、後汙道(清糞車行使的道路), 每星期要不少於兩次的全場環境消毒。 空舍消毒一般要用2—3種不同作用類型的消毒藥交替進行。

帶鴨消毒時, 首次帶鴨消毒的雛鴨不低於7日齡, 以後再次消毒時間可以根據鴨舍內的污染情況而定, 一般在育雛期每星期進行一次, 育成期7—10天一次, 成鴨10天一次, 發病期要堅持每天一次。

7、及時免疫接種 鴨場要結合當地發病情況、疫苗的免疫特性和抗體監測情況, 科學制訂免疫程式。 免疫時要選用正規廠家的合格疫苗, 嚴格按疫苗標籤說明的劑量和方法操作, 堅決不能使用過期或保存不當的疫苗。 如果鴨飼養期間本群或相鄰鴨群發生傳染病, 應進行緊急接種疫苗或注射高免血清, 以迅速控制住疫病。 同時, 要做好藥物預防。 藥物預防是防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重要手段, 關鍵要掌握好用藥程式、藥物選擇和使用方法。 要根據藥物的特性和臨床實際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藥物,防止鴨產生耐藥性。

8、及時診斷治療 及早發現病鴨、正確診斷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大規模暴發。生產中做到勤觀察鴨群,一旦發現異常病鴨,要及時隔離,立即送病鴨進行診斷化驗,並對症制訂治療方案。對治療價值不大的病鴨要儘快淘汰並做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造成人為的疫病發生。

要根據藥物的特性和臨床實際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藥物,防止鴨產生耐藥性。

8、及時診斷治療 及早發現病鴨、正確診斷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大規模暴發。生產中做到勤觀察鴨群,一旦發現異常病鴨,要及時隔離,立即送病鴨進行診斷化驗,並對症制訂治療方案。對治療價值不大的病鴨要儘快淘汰並做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造成人為的疫病發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