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沈萬三不低調在皇帝面前炫富最後的下場

萬曆距沈萬三時代已兩百多年, 沈萬三仍是名滿天下, 婦孺皆知, 可見, 沈萬三確乎是一個具有轟動效應的人物。 為什麼大家叫他這樣一個古怪的名字呢?據董穀《碧裡雜存》等資料解釋, 明朝初年稱巨富為“萬戶”, 姓後加“萬”, 是當時對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種習慣稱法。 又, 當時人分五等, 曰:“奇、畸、郎、官、秀。 ”奇最低, 秀最高。 稱“秀”的人家產須在萬貫以上, 沈氏排行第三, 家有億萬資產, 故稱以沈萬三秀或沈萬三。 可見, 他的名字是尊稱、排行與戶等的合稱。 傳說中的江南首富沈萬三, 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 以至於招來殺身之禍,

家破人亡。 他到底富到什麼程度, 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傳說。 炫富招來了滅頂之災 據《留青日劄》記載, 當朱元璋打下江浙後, 沈萬三與其弟萬四(沈貴)在兩浙豪富中首先輸糧萬擔, 獻白金五千兩, 以佐用度, “太祖軍食, 多取資焉”。 但是貪得無厭的朱元璋卻要“務罄其所有金”, 想方設法來消耗他的家財。

網路配圖

據董穀《碧裡雜存·沈萬三秀》記, 有一次, 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見他, 給他一文錢要他生利, 從初二開始, 一文取兩文, 初三日取四文, 初四日取八文, 每天翻一倍, 亦即按等比級數增長, 以一月為期。 沈萬三不知就裡, 欣然接受。 哪知回家一算, 一月之後, 該付給朱元璋利息為五億三千六百八十七萬九百十二文。 按, 洪武錢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 則共計三千三百五十五萬四千四百三十二斤。 沈氏雖富, 但哪裡經得起這樣的盤剝? 除了巧取, 還有豪奪。 有一次, 朱元璋召見沈萬三, 要他每年“獻白金千鋌, 黃金百斤”, 還命他造六百五十間廊房, 養數十“披甲馬軍”, 並對他的田產每畝征九鬥十三升的重稅。

沈萬三大概也明白樹大招風的道理, 所以想主動報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1373)前後, 當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築城牆時, 就主動承擔了修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的任務。 當時的南京城牆全長三萬七千一百四十米, 合七十四華里多, 朱元璋的築城計畫, 僅造磚一項, 便涉及一部(工部)、三衛(駐軍, 相當於軍區)、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縣, 另有三個鎮。 而沈萬三一人負責的城牆, 占整個工程量的三分之一, 他以一家之力, 是怎樣如期完成的?沒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門外, 有座賽虹橋, 相傳為沈萬三兒媳所建。 明人記載, 沈萬三建造數橋之後, 很是得意, 便在家中炫耀。 誰知兒媳很不以為然, 便用私房錢悄悄建了一座橋。

該橋“工巧宏麗”, 比公公所造之橋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們把它叫做“賽公橋”——兒媳尚且如此, 可見沈家確實實力不凡。 沈萬三處於事業巔峰時, 他的弟弟沈貴(萬四)已看到危機, 曾寫詩勸他說:“錦衣玉食非為福, 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長久計, 瓦罐載酒木綿花。 ”要他低調做人, 從事耕織, 但沈萬三沒有聽從他弟弟的話, 終於招來了滅頂之災。

“聚寶盆”的傳說 沈萬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間有許多有趣的傳說。 清代著名文人褚人獲《堅瓠集·聚寶盆》載:沈萬山年輕的時候, 家裡貧窮, 有一天, 夢見一百多個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 第二天早上, 他見一漁翁捉了一百多隻青蛙, 準備剝剮了拿到市場上去賣。 萬三聯想到昨夜的夢,

動了惻隱之心, 就拿錢買下, 放生于池中。 當天晚上, 青蛙們呱呱地叫了個通宵, 吵得他睡不著覺。 早晨起床後準備去驅趕, 只見它們都環繞著一隻瓦盆蹲著, 他很覺得奇怪, 於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 有一天, 萬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 把一支銀釵掉在盆中, 不料銀釵一變二、二變四, 不一會兒已是滿滿一盆, 數也數不清。 隨後拿金銀來試也是一樣。 從此之後, 沈萬山開始富甲天下。

張岱《明紀史闕》也有相同的記載,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誅而赦之後,沈萬山才交出聚寶盆,然後埋於城下的。

此外,還有烏鴉石、馬蹄金等很多神話似的傳說,不一而足。孔邇《雲蕉館紀談》記:“沈萬山,蘇州吳縣人也。家貧無產,以漁為生。一日飯畢,就水洗碗,碗忽墜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覺左右前後,累累如石彈,乃盡取之。識者曰:此烏鴉石也,一枚可得錢數萬。因以富。或曰:夏日仰臥漁船上,見北斗翻身,遂以布襴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羅擔七條而至,謂曰:汝為我守之。言訖忽不見。啟視,皆馬蹄金也,以此致富。”

這些傳說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間的財富幻想,也顯示了人們對沈萬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當然不是沈萬山富有的根源。 何以富甲天下? 沈萬三發財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墾殖說。

根據這些資料,專家們推測:沈萬三的父親從湖州南潯遷居到長洲縣東蔡村以後,辛勤耕作,充分開發了當地大片拋荒的肥沃田土。由於經營得法,占田日廣,沈家轉為招納佃戶、出租田地、雇用長短工和發放高利貸的大地主。到沈萬三兄弟掌管家業時,就已經擁有地跨數縣的良田。江南經濟發達,在宋元之際未受到什麼破壞,到元朝後期已為全國之冠。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歷來是聞名全國的“糧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為商品出售。而當時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內所需食糧,主要靠南方供給,沈萬三一定也是“售糧大戶”。可見,沈萬三家族主要是靠墾殖起家,輔以農產品交易,逐漸發展成為江南第一富豪的。

二是贈與說。 這些資料都說,沈萬三的財富,均得之于陸德原的贈與,事實果真如此嗎?明都穆所輯的《吳下塚墓遺文》中,收有一篇很不常見的《陸德原墓誌銘》,略謂:陸德原字靜遠,長洲甫裡(今甪直)人。家有資產,又得族田千畝。他在家鄉辦起了甫裡書院,被署為山長,曾捐資重建長洲縣學。調任徽州儒學教授後,又出資修州學。至元六年(1340)回蘇州買木料時病逝。有子八歲,長女贅徐元震,次女剛生三個月。這篇銘文出於陸氏同僚、儒學提舉黃晉之手,有力地證實陸氏並無出世當道士的事,況有入贅之婿、幼小之女,更無送財與外人的道理。 沈萬三很可能幫陸德原管過帳,購運過木材,甚或接受過一定的贈與,但全盤接受陸家財產,則可能是訛傳。

三是通番說。 這裡所說的“通番”,指的是海外貿易。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孔邇《蕉館紀談》說沈萬三“乃變為海賈,遍走徽、池、甯(國)、太(倉)、常(州)、鎮(江)豪富間,轉輾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之所以發財,是由於做海外貿易。”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沈萬三家族以墾殖為根本,可能接受過一些來歷不明的資產,並以此為資本開拓商業,並大膽通番,開展海外貿易,從而一躍而成為巨富。 沈氏家族敗落之謎 沈氏家族的沒落是個漸進的過程。第一次打擊大約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過。即便是沈萬三已經不在人世,沈家也沒人充軍雲南,但經過這番折騰,沈家的財富也蝕減過半了。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對江南富民採取了嚴苛的政策,多次強制遷徙,並課以重賦,從此之後,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萬三的兩個孫子(沈旺之子)沈至、沈莊先後入獄。《故沈伯熙(莊)墓誌銘》記:“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絏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入則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於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藥莫療……卒於京。” 沈至入獄的原因是逃避賦役,沈莊入獄則可能是涉嫌“胡黨”、逃避賦役而羈押至京,其事不小,連補帶罰,再加上兩兄弟最終都能出獄的上下打點,其數目也定在巨萬以上。 大約在同年,沈萬三的女婿陸仲和卻在劫難逃,被扣上“胡黨”的罪名滿門抄斬。 第三次打擊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黨”案發,藍玉被處死,株連則在全國蔓延。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兩次在沈家坐館,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兩次在藍玉家坐館,前後也有十多年之久。通過王行的關係,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藍家也有了交往。“藍黨”案發後,有人勸王行逃遁,這位迂腐先生說:“臨難無苟免。”結果以同謀罪被誅。

當時,沈萬三女婿顧學文因奪人之婦,仇家懷恨在心,藍玉事發後,仇家即以沈家同藍家的關係為據,誣告顧學文與藍玉通謀。在嚴刑逼供下,顧學文招認曾收到藍玉“鈔一萬五千貫”,為他購置糧米、綢緞等物,用來準備起事和賞人。

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就這樣急劇地衰落了。

張岱《明紀史闕》也有相同的記載,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誅而赦之後,沈萬山才交出聚寶盆,然後埋於城下的。

此外,還有烏鴉石、馬蹄金等很多神話似的傳說,不一而足。孔邇《雲蕉館紀談》記:“沈萬山,蘇州吳縣人也。家貧無產,以漁為生。一日飯畢,就水洗碗,碗忽墜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覺左右前後,累累如石彈,乃盡取之。識者曰:此烏鴉石也,一枚可得錢數萬。因以富。或曰:夏日仰臥漁船上,見北斗翻身,遂以布襴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羅擔七條而至,謂曰:汝為我守之。言訖忽不見。啟視,皆馬蹄金也,以此致富。”

這些傳說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間的財富幻想,也顯示了人們對沈萬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當然不是沈萬山富有的根源。 何以富甲天下? 沈萬三發財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墾殖說。

根據這些資料,專家們推測:沈萬三的父親從湖州南潯遷居到長洲縣東蔡村以後,辛勤耕作,充分開發了當地大片拋荒的肥沃田土。由於經營得法,占田日廣,沈家轉為招納佃戶、出租田地、雇用長短工和發放高利貸的大地主。到沈萬三兄弟掌管家業時,就已經擁有地跨數縣的良田。江南經濟發達,在宋元之際未受到什麼破壞,到元朝後期已為全國之冠。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歷來是聞名全國的“糧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為商品出售。而當時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內所需食糧,主要靠南方供給,沈萬三一定也是“售糧大戶”。可見,沈萬三家族主要是靠墾殖起家,輔以農產品交易,逐漸發展成為江南第一富豪的。

二是贈與說。 這些資料都說,沈萬三的財富,均得之于陸德原的贈與,事實果真如此嗎?明都穆所輯的《吳下塚墓遺文》中,收有一篇很不常見的《陸德原墓誌銘》,略謂:陸德原字靜遠,長洲甫裡(今甪直)人。家有資產,又得族田千畝。他在家鄉辦起了甫裡書院,被署為山長,曾捐資重建長洲縣學。調任徽州儒學教授後,又出資修州學。至元六年(1340)回蘇州買木料時病逝。有子八歲,長女贅徐元震,次女剛生三個月。這篇銘文出於陸氏同僚、儒學提舉黃晉之手,有力地證實陸氏並無出世當道士的事,況有入贅之婿、幼小之女,更無送財與外人的道理。 沈萬三很可能幫陸德原管過帳,購運過木材,甚或接受過一定的贈與,但全盤接受陸家財產,則可能是訛傳。

三是通番說。 這裡所說的“通番”,指的是海外貿易。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孔邇《蕉館紀談》說沈萬三“乃變為海賈,遍走徽、池、甯(國)、太(倉)、常(州)、鎮(江)豪富間,轉輾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之所以發財,是由於做海外貿易。”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沈萬三家族以墾殖為根本,可能接受過一些來歷不明的資產,並以此為資本開拓商業,並大膽通番,開展海外貿易,從而一躍而成為巨富。 沈氏家族敗落之謎 沈氏家族的沒落是個漸進的過程。第一次打擊大約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過。即便是沈萬三已經不在人世,沈家也沒人充軍雲南,但經過這番折騰,沈家的財富也蝕減過半了。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對江南富民採取了嚴苛的政策,多次強制遷徙,並課以重賦,從此之後,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萬三的兩個孫子(沈旺之子)沈至、沈莊先後入獄。《故沈伯熙(莊)墓誌銘》記:“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絏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入則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於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藥莫療……卒於京。” 沈至入獄的原因是逃避賦役,沈莊入獄則可能是涉嫌“胡黨”、逃避賦役而羈押至京,其事不小,連補帶罰,再加上兩兄弟最終都能出獄的上下打點,其數目也定在巨萬以上。 大約在同年,沈萬三的女婿陸仲和卻在劫難逃,被扣上“胡黨”的罪名滿門抄斬。 第三次打擊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黨”案發,藍玉被處死,株連則在全國蔓延。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兩次在沈家坐館,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兩次在藍玉家坐館,前後也有十多年之久。通過王行的關係,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藍家也有了交往。“藍黨”案發後,有人勸王行逃遁,這位迂腐先生說:“臨難無苟免。”結果以同謀罪被誅。

當時,沈萬三女婿顧學文因奪人之婦,仇家懷恨在心,藍玉事發後,仇家即以沈家同藍家的關係為據,誣告顧學文與藍玉通謀。在嚴刑逼供下,顧學文招認曾收到藍玉“鈔一萬五千貫”,為他購置糧米、綢緞等物,用來準備起事和賞人。

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就這樣急劇地衰落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