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一天一首古詩詞

花下醉

唐代: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

譯文及注釋

尋得芳菲不覺被美酒陶醉,

倚著花樹酣眠紅日已西斜。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後, 又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

注釋

⑴流霞, 是神話傳說中一種仙酒。 《論衡·道虛》上說, 項曼卿好道學仙, 離家三年而返, 自言:“欲飲食, 仙人輒飲我以流霞。 每飲一杯, 數日不饑。 ”

⑵沉眠:醉酒之後的深睡。

⑶ 日已斜(xiá):指夕陽西下。

⑷更持紅燭賞殘花:更:再。 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紅把火看”。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對花的陶醉流連的小詩。 詩歌先以尋花開篇。 接著沉醉花中, 最後寫酒醒賞花。 通篇都圍繞著花來展開。 表現出詩人對花的強烈喜愛。 可謂愛花之至。

起首兩句先寫了尋芳而醉的過程, 流露出一種酣醇滿足之意。 “尋芳不覺醉流霞, 依樹沉眠日已斜”。 在這個美好的春日, 詩人一路追尋著繁花的蹤影,

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喝得大醉。 便在夕陽西下之時, 依著花樹沉沉地睡去。 詩人因為愛花, 所以懷著濃厚的興趣, 殷切的心情, 特地獨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豔所吸引, 流連稱頌, 不能自已;流連稱頌之餘, 竟不知不覺地“醉”了。 “不覺”二字寓意深廣, 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 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態, 筆意極為超妙。 “流霞”, 將似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 這裡用“醉流霞”, 含意雙關, 既明指為甘美的酒所醉, 又暗喻為豔麗的花所醉。 從“流霞”這個詞語中, 可以想像出花的絢爛、美豔, 想像出花的芳香和形態, 加強了“醉”字的具體可感性。 詩人借這含意雙關的“醉流霞”表達出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之間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
次句“倚樹沉眠日已斜”進一步寫“醉”字。 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 花就長在樹上, 燦若流霞), 由倚樹而不覺沉眠, 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 敘次井然有序, 而又處處緊扣“醉”字。 醉眠於花樹之下, 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鬱所包圍、所薰染, 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 所以這“沉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沉醉。 這一句似從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 進一步寫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兩句寫酒醒後夜半賞花, 更顯出對花之愛。 同時也將美好而滿足的氣氛轉至了淒涼與孤寂。 “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 客已散, 酒已醒, 夜已深。 與前半夜尋芳時熱鬧歡欣的情景截然相反,

孤獨之感重又襲來。 在這種環境氣氛中, 一般人是不會想到欣賞花的;即使想到, 也會因露冷風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 但詩人對花的喜愛卻絲毫未減, 想要趁著這夜深人靜無人打擾之時, 再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 對花之癡迷已顯露無遺。 同時詩句中的“紅燭”與“殘花”又進一步地構成了對比, 更顯花之殘。 詩人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 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 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留連之情便油然而生, 促使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領略行將消逝的美, 於是, 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 在夜色朦朧中, 在紅燭的照映下, 這行將凋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後瞬間仿佛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光華,
美麗得像一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 夜深酒醒後的“賞”, 正是“醉”的更進一步的表現, 同時也表現詩人對美好事物即將逝去的不舍, 憐惜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的意境與詩人早年失意科場時之作《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留得枯荷聽雨聲”相似, 枯荷與殘花, 都是為普通人所忽視的, 可是詩人將之與雨滴、紅燭相配合。 可謂化腐朽為神奇。 使之散發出一種淒美之感, 深受讀者的喜愛。 蘇軾《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敞燒高燭照紅妝”即從此句化出。 只是略去了李商隱詩中的一些淒涼之感。

整首詩圍繞著花進行, 特別是最後一句更顯出對花的癡迷。 不僅愛盛開之花。 甚至也能從凋落之花中看到美, 甚為難得。

甚為難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