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是什麼原因讓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

自唐代遣唐使以來, 中日兩國關係逐漸發生了微妙變化。 日本逐漸從向中國學習、遣使示好, 轉而自立門戶、反客為主。 到明代倭寇屢屢騷擾東南沿海時, 中日兩國關係已經開始惡化。 那麼, 在明代之前的元代, 兩國之間又是何種關係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 曾作有《木蘭花慢》詞一首, 詞中提到“伏波勳業照青編。 薏苡又何冤?笑葺爾倭奴, 抗衡上國, 挑禍中原。 分明一盤棋勢, 漫教人、著眼看師言。 為問鶤鵬瀚海, 何如雞犬桃源。 ”詞中有“倭奴”二字, 又稱其“抗衡上國”云云, 顯然說明在元代, 中日兩國即有不睦乃至戰事了。 所謂“伏波勳業”, 是以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征伐越南事, 概指元軍諸將東征日本。 整首詞隱約表達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戰事, 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這就需要進一步聯繫《元史》, 來作一番史料探尋與揣摩了。

據《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載:“日本在東海之東, 古稱倭奴國。 或雲惡其舊名, 故改名日本”。 事實上, 白樸詞中所言的“倭奴”古名, 源自漢代。 西元57年, 日本列島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貢, 欲借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 故求漢皇賜封, 而光武帝賜其為“倭奴王”。 直到唐代鹹亨年間, 這受封于漢朝的“倭奴國”才改稱“日本”,

漸有自立門戶之意。

繼續查閱《元史》, 不難發現, 白樸詞中的中日之戰, 有過兩次, 且發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 原本, 忽必烈沒有打算東征日本, 至元三年到九年間(1266—1269), 還屢屢派使臣出使日本, 有通好睦鄰之意。 當時, 對於鐵蹄踏遍歐亞、一條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國而言, 根本沒有把彈丸之地的日本國放在眼裡, 以為日本必將臣服。 於是乎, 他沒有揮動馬鞭進軍, 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豈料好幾次使臣東渡, 要麼因風浪巨大無法抵達, 要麼則因日本方面不作回應而不了了之, 到後來, 日本更直接拒絕忽必烈的使臣登陸, 並明確聲稱不會向元朝納貢稱臣。 忽必烈原本只是圖一“虛名”, 讓所謂“海內之國無不臣服”的聲名成為事實,

並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貢之禮;所以還一直耐著性子, 按兵不動。 多次遣使東渡, 卻屢遭拒絕之後, 忽必烈忍無可忍, 終於發兵日本了。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 元軍大小戰艦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 在都元帥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右副元帥山東人劉複亨等的率領下進攻日本。 高麗國王也派金方慶率領大軍隨同出征。 這次戰役以元軍佔領日本兩島後, 又莫名奇妙地撤軍而草草結束。 至元十八年(1281), 元軍再次東征日本, 用兵達十萬之眾。 而這一次則更為詭異, 因為海上突起風暴, 元軍尚未登陸, 已全軍覆沒。 還有一種說法, 則是稱元軍諸將不和, 無法統令行軍, 最終不得不以全線撤軍收場。

這兩次東征日本, 元軍撤軍原因至今眾說紛紜, 無法確定。 而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 就正是認為元軍東征日本之所以失敗, 源于諸將失和、群臣猜忌而致軍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 仍是出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史事。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稱, 馬援征伐越南時, 曾聽說當地有一種“薏苡”的植物, 其果實(即薏仁)可食用, 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服用後還可以避南方瘴氣之害。 於是歸國途中, 他便將這種植物的種子載了整整一車回來, 以便在國內種植推廣。 可當時卻有大臣向皇帝誣告, 稱馬援載回國的車子裡, 曾經載有滿滿一車的珠寶。 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 正是以馬援之冤代指元軍內部的猜忌失和, 也間接地暗示了元軍東征日本失敗之因。

此後,忽必烈雖還有東征之意,但因種種客觀原因,及群臣諫勸,最終未能再舉戰事。元朝人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彈丸之國大興討伐之事;且元軍只擅騎兵攻伐,並不擅海上征戰。白朴曾作有《西江月》詞一首,為之感歎道:“白石空銷戰骨,清泉不洗飛埃。五雲多處望蓬萊,鞭石誰能過海。”

此後,忽必烈雖還有東征之意,但因種種客觀原因,及群臣諫勸,最終未能再舉戰事。元朝人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彈丸之國大興討伐之事;且元軍只擅騎兵攻伐,並不擅海上征戰。白朴曾作有《西江月》詞一首,為之感歎道:“白石空銷戰骨,清泉不洗飛埃。五雲多處望蓬萊,鞭石誰能過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