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曲燕慧散文:歲歲清明—懷念爺爺

楊柳抽綠, 春已翩然而至, 三月的風彌漫著泥土的香味, 從田野間飄過, 不知不覺迎來了清明, 清明掃墓, 緬懷先人, 民族習俗, 也是人之常情。

清明細雨催人哀, 蒼天似乎也與人相通, 雨水、淚水伴著思念濕了臉, 濕了衣衫。 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節日, 輩輩沿襲, 代代相傳, 儘管它僅僅是一種形式, 但它寄託的是對已故親人的無限思念, 同時也滿載著生者的綿綿孝心。 清明節記憶的閘門被思念推開, 回憶如潮水翻江倒海般湧來……, 爺爺離開我們已經整整12年了, 如今, 爺爺已化作大地的塵土, 濃縮在兒孫們的記憶中。 他的墳塋飽經歲月輪回, 蒼涼的承受著風吹日曬雨淋。 就像爺爺一生七十二載滄桑歲月歷盡喜怒哀樂、飽嘗酸甜苦辣。 爺爺生性耿直、為人善良、淳樸溫厚, 骨子卻透著一股子倔強和堅強, 留給鄉親們的是仁孝忠厚的口碑。

聽村裡的老一輩說, 爺爺上過私塾學堂,

打得一手好算盤, 在那個吃大鍋飯的年代在村集體裡擔任事務長、隊長, 回家踏進院子後一準先去祖爺爺奶奶屋, 看過父母後, 才回自個屋。 爺爺這個習慣雷打不動村裡婦孺皆知。 打破大鍋飯的年代後, 迫于生計爺爺背井離鄉在外做工, 年輕的脊樑支撐起家裡的天, 那年夏天祖爺爺突染痢疾英年早世。 當時交通通訊不便, 蒼天茫茫, 千里迢迢山水路阻擋了對遊子的招喚。 爺爺得知噩耗後買白洋布請人做了一身孝服, 含悲抱憾望鄉速奔步步淚, 連日奔走勞頓悍然不顧身心疲憊, 到家後雙腳紅腫新繭成球, 雖然未能送祖爺爺最後一程, 抱撼終身。 鄉親們心裡卻給予他最大的肯定, 一時被村人稱為孝子。
聽奶奶說, 年年春節、清明、中元、農曆十月初一、冬至……凡是祖宗留下來的祭祀的日子, 用奶奶的話說“就是天上下刀子爺爺也要頭頂鐵鍋走到墳前焚紙祭奠” 奶奶這話一點也不假, 這其中的緣由, 聽我娓娓道來, 那年中元節憋了一夏的雨水傾瀉而下, 爺爺在屋簷下踱來踱去, 不時望望天際, 雨水絲毫沒有停的跡象, 奶奶在一旁勸阻“今兒就在十字路口燒紙吧, 就這一次……”爺爺不顧奶奶勸阻, 逕自出門深一腳淺一腳去野孤梁(墳地), 冒著大雨出門, 回來的情景可想而知, 我那時小, 只記得爺爺因此病了, 遠在內蒙的老姑姑回來看望爺爺, 兄妹久別重逢手足情深, 老姑姑終日和爺爺敘舊, 我蹭在老姑姑身旁問東問西, 老姑姑便給我拿些好吃的,
其中的一包發糕鬆軟酥糯, 滿口餘香。 那個美味至今令我記憶深刻, 現在吃發糕, 都與兒時記憶中的味道相去甚遠。

記憶中, 每逢祭祀的日子, 前一天爺爺奶奶就把紙錢、香、燭準備妥當, 祭祀那天一早, 待奶奶備好供品。 爺爺就提著籃子出門了, 從奶奶嗦叨中, 我們知曉爺爺一準又去墳頭祭祀了…… 外人可能覺得爺爺一根筋, 長大後, 我漸漸懂了, 為什麼爺爺不到墳頭不祭祀?祖爺爺去世時爺爺未能守在床頭盡孝送終, 給爺爺留下了難以言喻的遺憾, 也是爺爺這輩子心中過不了的坎, 我猜想墳頭虔誠祭奠的那一刻或許是爺爺羞于人說, 心裡最舒坦的一瞬, 爺爺的這份信念、這股勁著實震撼到我, 信念的力量不可估量。

如今, 年年清明, 爸爸也長途跋涉回鄉, 和大伯一起掃墓祭祖。 我和姑姑們在一旁磕頭祭拜(當地風俗出嫁女子不進墳), 遠遠的看見墓碑前一大摞紙錢化成火苗在風裡跳躍、黑蝴蝶般紛飛。 無限感傷被引發, 悲傷的淚珠串成一段濕漉漉的回憶, 早春的風吹不幹傷感的淚水, 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 父輩們日漸年邁的身軀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 孝順與贍養是天下兒女唯一的選擇, 讓孝敬之心日日在, 是對清明最好的詮釋。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爺爺為兒女們樹立了榜樣, 他的仁孝成就了我們家最大、最正的家風, 他自身就是對良風善俗最連貫無縫的傳承。

遠去的人, 是一段記憶, 留下的事, 讓後人銘記, 也是饋饗相伴我一生的糧神食糧。 清明祭祖,其實也是祭奠我們的靈魂! 時光流逝,歲月遞減,行孝須趁早,莫等子欲孝而親不待,無奈歎息空拭淚……

清明祭祖,其實也是祭奠我們的靈魂! 時光流逝,歲月遞減,行孝須趁早,莫等子欲孝而親不待,無奈歎息空拭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